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碳减排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关系有助于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选取1953-2008年中国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对中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费增加1%,碳排放将增加0.9646%,即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弹性为0.9646.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能够保证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表明: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互为双向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模型的动态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降低能源消费和减少碳排放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反映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了城市化和碳排放的短期和长期脱钩关系.脱钩研究表明除1996-2001年为弱脱钩或强脱钩外,其他年份基本为扩张性负脱钩;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均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交互作用,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IPCC关于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2005-2011年江苏省交通碳排量构成和交通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基于LMDI分解技术,从交通能源强度因素、交通运输业经济份额因素、第三产业增加值因素和交通能源结构因素四个方面对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的变化进行分析.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能源强度呈明显下降状态,在其影响下交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说明交通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交通碳排量呈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因素影响最大,体现为正效应,促进交通碳排放,交通能源强度因素和交通运输业经济份额因素体现为负效应,交通能源结构因素除2011年均体现为负效应,抑制交通碳排放.  相似文献   

5.
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参考方法和参数,评估和计算中国1997年-2007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39.66%;产业结构效应次之,为-28.23%;能源结构效应最小,为-11.43%.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6.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结合部门能源消费数据,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计算了中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历年均是最高的,能源强度是影响这些行业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历年均居前列,中间产品投入和能源强度是影响完全碳排放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实证结果,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方向在于调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等高碳排放行业,并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方法,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出口贸易对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1978-201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RDL边限协整检验技术和VECM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不满足EKC假设,两者之间呈现正"U"型变化,目前我国经济位于曲线右边,即能源消费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会增加能源消费.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同样的,这种关系也被发现在对外贸易和能源消费、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之间.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费对中国工业化进程制约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从不同角度全面考察了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工业化水平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中国工业化水平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的短期调整幅度较大;中国工业化水平对能源需求的贡献份额较小,能源需求不会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瓶颈。从目前实际出发,对短期调整效应较弱的工业部门实行节能技术改造,走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助于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苏省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改变,由此引起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主要研究碳排放系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能源结构下的碳排放预测.首先对碳排放系数进行计算,然后基于LMDI模型对影响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1ogistics模型对不同能源结构下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天然气每替代煤炭2%或新能源每替代煤炭1%,2030年江苏省碳排放峰值将下降1%.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四个直辖市1998—2012年人口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为不平稳变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基于低碳排放的锦州JS配送公司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首先通过分析目前锦州JS配送公司的车辆路径规划方案发现该公司在规划路径时只关注路径最短,而忽视了碳排放成本.然后通过具体分析配送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来源,考虑车辆自重和载重、车辆出行距离等对配送能源消耗的影响,建立了以极小化碳排放成本为目标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新的配送路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配送方案比原先的配送方案减少了14.16万元的碳排放成本.研究结果对物流企业降低碳排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城镇化、居民消费和碳排放视作碳排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四个假设.运用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均是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城镇化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并且对居民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城镇化通过影响居民消费而影响碳排放.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有序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雄锋  杨越 《运筹与管理》2013,22(1):132-137
基于现有研究仅仅采用单方程模型计算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忽略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缺陷,本文建立包括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和碳排放三个方程的联立方程来探讨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并采用2000 ~2009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增加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碳排放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对外贸易能够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进而达到对碳排放的影响.因此,应该优化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工艺,从而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