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道应用题: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骑自行车同时相向出发1相遇时,乙比甲多走4千米;相遇后,甲再行2小时30分钟到达B地;乙再行1小时36分钟到达A地1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1解:设AB两地的距离为S千米,则相遇时,甲走了(2S-2)千米,乙走了(2S 2)千米1这一设法启示我们:若有A B=M形式  相似文献   

2.
列方程解应用题实质上就是解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 .由已知量去求未知量 ,一般都要先用字母来表示未知量 ,然后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达到解题的目的 .如何设未知数 ,设几个未知数 ,方能使解题更为方便省事 ,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 ,机动灵活地对待 .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种技巧 .一、直接设未知数 (即求什么设什么 ,求几个设几个 )例 1甲、乙两人骑自行车 ,同时从相距6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甲的速度为 17.5千米 /小时 ,乙的速度为 15千米 /小时 ,经过几小时甲、乙两人相距 3 2 .5千米 ?(1995年云南省中考试题 )分析 只要设经过x小时两…  相似文献   

3.
课外练习     
初一年级1.若P=2000×2001-1,Q=20002-2000×2001 20012,试比较P、Q的大小. (广西南丹大厂镇中学(547205) 覃炳丹) (广西南丹大车河中学(547204) 莫克伦)2.甲、乙两人相距45千米.分别以2.5千米/时,5千米/时的速度相向而行,同时甲带的小狗以7.5千米,时的速度奔向乙,小狗遇乙后又立即回头奔向甲,遇甲后又立即奔向乙,….直到甲、乙相遇.小狗所走的路程是多少? (广西莫克伦)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教材代数第三册P157第20题:“A、B地间的距离为36里。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二人的速度。”这是一类常见的“相遇问题”,解法很多。但所列的方程(组)解法较繁。本文先介绍“相遇问题”的一个性质,再说它在解这类问题时的应用。性质:甲、乙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自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的积,等于相遇后甲到达B处与乙到达A处所用时间的积。证明:设甲、乙分别从A、B出发相向而行,在C处相遇,甲行AC需时间x,乙行BC需  相似文献   

5.
1957年上年,我担任了初三算术复習課。下面較复杂的行程問題,学生难于理解,我把它們归类于線段运动問題。 (1)一列車長240米,从車头到达洞口到全車进洞共需8秒鐘,从全車进洞到全車出洞共需12秒鐘。求火車平均速度和洞長。 (2)兩列火車相向而行,每小时甲車走50公里,乙車走58公里,甲車的某乘客見到乙車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 ,高考改革提出了“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 ,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这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 ,上述要求已逐步得到体现 ,为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潜在的数学素质 ,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 ,探讨其内在含义 ,对指导高三复习和日常的教学工作 ,都有重要意义 .1 不拘泥于已有的课本内容课本内容包括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及例、习题等 .命题者为了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封闭的书本知识进行拓宽或重新定义、或给出一种新的算法法则等 ,这种题型能较好地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  相似文献   

7.
陶兴模 《数学通讯》2002,(11):25-26
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 ,将一个命题“若 p则 q”的条件和结论交换 ,并同时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若┒ q则┒ p”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根据这一法则 ,请同学们写出命题 :“若a ,b全为 0 ,则ab =0”的逆否命题 .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甲在黑板上写出 ,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学生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 :“若ab≠ 0 ,则a≠ 0且b≠ 0” .教师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 ,试判断学生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对还是错 ?学生乙 :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正确 !教师 :请你 (学生乙 )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学生乙 :因为一个命题与…  相似文献   

8.
这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情趣盎然,充满奇思妙想.欢迎光临数学王国的动物园! 蜜蜂问题两列火车相距100千米,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时速均为50千米.出发时火车甲处有一只蜜蜂以100千米的时速飞向乙,遇到乙后即转而飞向甲,遇到甲后又转  相似文献   

9.
环形运动中的追及问题,若是匀速运动,则能用速度比或半径比简捷求解.下面举出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几个例子.1跑道行程问题例1甲、乙两人分别在环形跑道上相距200米的地方,同时同向跑步.已知甲每秒跑6米,乙每秒跑5米.跑道全长400米,问甲跑几圈后才追赶上乙?分析甲、乙两人速度比是6:5,则甲、乙两人在相同时间内所跑路程之比也是6:5,因此甲跑6圈时,乙跑5圈.而甲追乙的路程开始是200米即半圈,所以甲只要跑3圈便可追赶上乙.例2在全长a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从跑道A处反向出发跑步,已知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5米,问两人再…  相似文献   

10.
根据 1 998年底教育部确定的高考改革方案 ,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 ,即科目设置、高考内容、高考形式及录取方式的改革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 .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考查目标以考查能力与素质为主 ;考查内容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 ;考查试题增加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 ,到“三有助”原则 ,对照分析这两年的高考试卷 ,我们不难领悟到其精神与实质 ,静观当前的高考形势 ,分析相关信息 ,包括网上信息 ,有关专家的文章与讲话 ,近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与评价报告等 ,展望 2 0 0 2年高考 ,可谓波澜不惊 ,令人鼓舞 .在围绕“稳…  相似文献   

11.
漫画趣题     
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第一辆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甲地,在途中与第二辆汽车相遇.请问,每辆汽车从出发到相遇共用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12.
例题:一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运货汽车的速度为35千米/时,——?”(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你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相似文献   

13.
爸爸设陷阱     
双休日,爸爸开车带着我去南京看望姑姑。高速公路上.爸爸遗开车边问我:“我们的车从海门开向南京,每小时行75千米,行了2.1小时后汽车在服务区停了一下,这时刚好离海门到南京两地的中点12千米,海门到南京相距多少千米呢?”  相似文献   

14.
在 2 0 0 3年各地中考数学试题中 ,出现了一大批构思独特、结构新颖的实际应用问题 .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 ,扩宽大家的知识面 ,是很有用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供初中毕业生复习时参考 .一、利用方程或方程组例 1.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某校甲、乙、丙三位同学一同调查了高峰时段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 (每小时通过观测点的汽车辆数 ) ,三位同学汇报高峰时段的车流量情况如下 :甲同学说 :“二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 10 0 0 0辆” .乙同学说 :“四环路比三环路流量每小时多2 0 0 0辆” ;丙同学说 :…  相似文献   

15.
甲:听说你最近研究数学很有成果.乙:不错,我最近研究猜学很有成果.甲:什么?猜学?你不是在研究数学吗?乙:对!数学就是猜学,猜学就是数学!甲:别开玩笑!数学考试一直在反对猜押题,你怎么会去研究猜题呢?乙:不,不是研究“猜题”,我是在研究“猜想”,就是猜想题目的解法和答案.甲:题目的答案本来要靠“解析”,怎么能靠“猜”呢?乙:解中含猜,猜中得解!数学解题,本来就靠两个字.第一字是“套”,套现成的公式,套已有的结论,这就是数学的“初级阶段”.甲:哦,套公式,只是初级阶段,那么“高级阶段”呢?乙:高级阶段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字,就是“猜”字.在高…  相似文献   

16.
漫画趣题     
漫画趣题答案第一题独眼海盗原有 84元 ,红鼻子警长原有 5 6元 .两人共用去 14 0 -4 2 =98(元 ) ,设独眼海盗原有x元 ,则23 x + 34(14 0 -x) =98,x =84(元 ) .第二题816小时 .他们“2小时打完稿件的 13 ” ,可知他们 3人打 1小时可打完稿件的 13 ÷ 2 =16.又由于甲、乙、丙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3∶2∶1,可得他们的工作效率为 16× 33 + 2 + 1=112 ,16× 23 + 2 + 1=118, 16× 13 + 2 + 1=13 6.假如甲、乙中途没有出去开会或办事 ,3个人共同打 ,只需 2÷ 13 =6(小时 )可打完 .甲、乙因事没打的工作量为 112 × 3 + 118× 2 =133 6,这部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一、(木题满分24分)本题共有8个小题,每个小题那给出代号为A、B、C、D的四个结论,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代号写出来,每一个小题选对得3分;不选或选错一律得。分.(C)3一粤 乙(D)李 3. 乙(7)平面内有两个定点A、B和动点尸,设 命题甲:}}尸川一!尸引}是定值; 命题乙:点尸的轨迹为双曲线.少(,)·函敛,一(幼‘(*R)的反函数是 \任/(A)夕二109;(一劣)(x任R一).,。、,1,尸,‘、(B)y二109;舟(x任无 ). 一劣(C)歹=一109;劣(劣任R )那么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  相似文献   

18.
<正>一、选择题1.已知A,B是非空集合,命题甲:A∩B=A;命题乙:A■B,那么( ).(A)甲是乙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甲是乙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D)甲是乙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1命题甲:x≠1002或y≠1003;命题乙:x y≠2005.则命题甲是命题乙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而且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解若x y≠2005且甲不成立,则x=1002且y=1003,故x y=2005,这与x y≠2005矛盾,所以甲是乙的必要条件.反之,取x=1000且y=1005,则x y=2005.故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故选(B).2如果圆x2 y2=n2至少覆盖函数f(x)=3sinπnx的一个最大点和一个最小点,则正整数n的最小值为()(A)1.(B)2.(C)3.(D)4.解因为f(x)=3sinπnx为…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八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一试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已知:三个平面α、β、γ,每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都是θ,且α∩β=α,β∩γ=b,γ∪α=c.若有命题甲:θ>π/3 命题乙:a、b、c相交于一点.则(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A)、(B)、(C)都不对. 不难证明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在证充分性之前值得指出:现行教材没有明确提到两平面间的夹角,但通常都是指两平面相交所成的诸二面角的平面角中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