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进的静止图像小波零树编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深入研究尺度小波变换和嵌入式小波零树压缩编码算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改进的小波零树编码算法。通过采用基于嵌入式零树预测扫描算法的改进小波变换编码方法,对小波分解的低频子带图像采用DPCM预测编码,高频子带图像采用了改进的取消重要系数排序的零树预测扫描算法进行压缩编码,使之既具有原零树算法良好的压缩品质,同时也简化了的压缩算法,提高了该算法 的适应性,与JPEG压缩相比,它消除了JPEG图像在高压缩比下的方块效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视频编码技术要求的不断增高,视频小波压缩编码技术由于其卓越的性能倍受关注.本文分析了当前视频编码方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回顾了近十几年来视频小波压缩技术的研究状况,重点阐述了视频小波压缩技术的性能及其关键技术,并探讨了视频小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预测分类的小波图像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小波较像编码,如何有效地组织小波域系数是提高图像压缩效果的关键。本文在研究小波域系数统计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图像压缩的预测分类模式,与基于零树结构的编码不同的是它充分利用了小波域中“重要”系数的各种相关性,并通过结合提出的种子膨胀算法实现系数的分类输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取得的压缩效果要优于基于零树结构的图像编码,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图像信息.为了减少图片占用的存储空间,提高图像质量,提出了一种将主成分分析(PCA)和分层树集合划分(SPIHT)压缩算法相结合的有损图像压缩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主成分分解,选取主要特征值进行压缩,再利用SPIHT算法将图像分解成不同子带的小波系数进行压缩,对SPIHT压缩系数进行哈夫曼编码,实现图像二级压缩.将本文提出的算法与SPIHT、SPIHT的哈夫曼编码、JEPG2000、PCA压缩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算法较其他压缩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在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能获得更高的PNSR和SSIM.  相似文献   

5.
码率控制是视频编码器中的关键模块,其算法直接决定编码器率失真性能.视频编码帧间预测导致的编码失真会在时域产生传递效应,考虑该传递效应是优化码率控制算法性能的关键.宏块树码率控制是一种典型的时域量化控制算法,核心是根据编码单元失真传递量(相对传递代价ρ)自适应地调整量化参数(偏移量δ),合适的δ-ρ映射关系是宏块树量化控制算法的核心.宏块树算法采用基于经验的δ-ρ模型,对不同视频序列的普适性有待改进,模型准确度和精度也需进一步优化.针对上述问题,将竞争决策方法用于探索最优δ-ρ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率失真性能优化的失真时域传递自适应量化δ-ρ模型,以改进时域自适应量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信噪比BD-PSNR较原模型提升了0.14dB以上,SSIM性能提升了0.29dB.算法能更好地控制码率时域分配,降低失真时域传递恶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人类视觉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系数相关性的自适应水印嵌入算法.该算法先对原始图像进行的小波分解,选取水印所要嵌入的子带并将所选取的子带划分成2×2大小的块,同时利用每一个小波块中相邻的4个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所要嵌入的水印图像来构造该小波块的水印系数,利用人类视觉模型调整水印的嵌入强度,从而在保证水印不可见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证水印的鲁棒性.选取不同特点的两幅图片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高斯噪声、椒盐噪声、JPEG压缩、剪切、中值滤波等攻击都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对旋转几何攻击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尺寸图像进行分块小波变换带来的块效应问题,采用重叠分块的方法,对各重叠块分别进行整数小波变换,并在分析单块图像整数小波变换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子带位平面的编码算法;解码时,对逆变换后得到的各个块按照原空间位置重叠相加,即可得到重建图像.实验表明,该算法复杂度低,占用内存少,速度快,无块效应,且各块的码率分配接近于最优方案,适合于遥感图像的高质量压缩编码.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媒体传输过程中需要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和解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硬件上基于DM642进行设计、软件上基于MPEG-4进行编解码的视频编解码器实现方案,MPEG-4视频和音频压缩编码标准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视频数据量大与数字存贮媒体和通信带宽小的矛盾,大大提高了视频通信的交互能力和编码效率,解码后处理过程中采用的去振铃滤波器提高了接收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9.
由于立体视频的数据量巨大,不便存储和传输,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其压缩效率,降低传输的码率.文章分析了立体视频左右通道间恰可察觉失真的关系,基于立体掩蔽效应提出了非对称立体视频编码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解码重建图像主观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右视点视频编码的码率节约了11.45%~18.69%.与传统立体视频编码模型相比,该算法可以获得更好的立体视频压缩性能.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最小均方误差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改进算法来提高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 首先通过小波变换对带噪语音进行多尺度分解, 然后对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采用MMSE算法, 最后对MMSE处理过的小波系数进行重构得到增强语音. 实验结果表明: 与传统算法相比较, 提出的新算法去噪效果显著, 有效地提高了语音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该系统具有视频压缩、解码、网络传输、图像储存、图像索引回放、摄像机远程控制和图像内容报警等功能 .因采用了基于视频硬件压缩芯片以及快速以太网技术 ,该系统的图像质量和帧率指标远远高于一般基于电话线和软件压缩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立体视频传输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根据人眼的立体掩蔽效应,提出了基于感知的右视点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该算法将宏块分为3类:平坦块、纹理块和边缘块,通过不同的量化步长使得右视点图像块的质量可分级.实验证明根据左视点的图像质量,右视点在人眼感知范围内码率减少25%~37%.该算法能在人眼主观察觉范围内很好地提高码率,进一步消除人眼立体视觉冗余.  相似文献   

13.
Internet带宽资源有限、服务器下载负荷过大以及网络性能不稳定等会引起网站访问速度过慢,易发生信息丢失等现象.为了解决Internet视频流传送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和H.264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分析了3种多描述分解方案,给出了这些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案进行视频编码和网络传输.实验显示,所给出的编码方法能有效地应用于视频流压缩和Internet传输.  相似文献   

14.
一种视频图像的自适应水印新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水印技术正成为一种数字煤体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一种视频自适应水印新算法,它直接对压缩后的视频数据流进行操作,将水印信息嵌入到运动矢量上,根据待嵌入的水印住处和运动矢量的特征矢量,新算法自动调整嵌入方案,使得嵌入水印后的图像质量损失达到最小,水印的提取算法具有盲检功能,并且新算法与视频标准有很好的兼容性,实验结果表明,算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5.
网络异构性与传输可靠性是视频通信存在的两大问题.在视频编码中,分层编码用来解决网络传输异构性问题,多描述编码是解决传输可靠性的有效手段,而多描述视频分层编码则是二者的结合.在分层编码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基于宏块分裂的多描述编码,提出了基于宏块分裂的多描述视频分层编码.同时,还给出了基于行、列、帧分解的多描述视频分层编码方案,并对4种多描述分层编码方案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宏块分裂多描述分层编码方案在网络异构的适应性和传输可靠性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视频编码的码率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码率控制技术是视频编码与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负责编码器、信道和解码器之间的协调,在视频压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基于视频压缩编码的码率控制技术,根据所采用的率失真模型,详细讨论了MPEG-2、H.263、MPEG-4和H.264等视频编码标准中的一些典型的码率控制算法,对重要的码率控制方法进行了相关叙述,并对码率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精细可分级性编码方法aFGS.该方法采用高质量的增强层作为参考,提高了FGS编码方法的编码效率,同时也完全继承了FGS编码方法的精细可分级性;利用比FGS编码方法只增加一个缓冲区的双缓冲区结构弥补了PFGS编码方法计算复杂的不足;采用高质量参考未经过预测补偿的方法,有效的避免误差积累.给出了aFGS编码方法的原理描述,并设计了编解码器框图,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提高Wyner-Ziv编码性能为目的,使用H.264帧内编码技术对Wyner-Ziv编码中的K帧进行编码,利用其优异的编码性能来提高K帧编码质量.同时从帧间相关性利用、亮度块模式之间的选择以及4×4亮度块预测模式选择的角度对H.264的帧内预测进行了改进,降低其编码复杂度,实验表明:改进后的K帧编码算法耗时仅为H.264帧内编码算法的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