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在水和乙醇混合溶液中合成了配合物[Cu(p-ClBA)2(Im)2](p-CIBA=对氯苯甲酸,Im=咪唑).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1.015 98(15)nm,b=1.051 35(15)nm,c=1.055 49(15)nm,α=101.649(8)°,β=96.998(8)°,γ=102.394(8)°,V=1.062 3(3)nm3,Z=2,F(000)=514.配合物中的铜离子除了与2个对氯苯甲酸根的2个氧配位,还和2个咪唑分子的2个氮配位,从而形成四配位的变形四方锥.配合物通过静电引力、π-π堆积作用和丰富的氢键构建为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配合物RE(HSal)3.H2O(HSal=C7H5O3;RE=Eu,Gd,Tb)的热化学性质。方法采用燃烧量热法。结果合成了3种稀土水杨酸配合物RE(HSal)3.H2O(RE=Eu,Gd,Tb)。在298.15 K下,用精密转动弹热量计测定出配合物的恒容燃烧能ΔcU,分别计算出它们的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 m和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 m。结论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得到的热力学数据为扩大应用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合成了铜(Ⅱ)与邻菲咯啉和草酸三元配合物[Cu(phen)(ox)(H_2O)]·H_2O(phen:1,10-邻菲咯啉;ox:草酸),得 到了它的单晶,用 X-射线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学数据:C_(14) H_(12) CuN_2O_6,Mr=367. 80,晶型 a=8. 447(4) (?),b=9. 696 (5) (?),c=17. 456(8) (?);β=103. 875(10) (?).Z=4. V=1388. 0(12) (?)~3,F(000) =748。晶体中分子配位中心 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5,这五个配位原子形成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分子因 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u(MB)(DMF)(H2O)2(μ-SO4)]n(MB为苯并咪唑),采用元素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斜方晶系,P n21a空间群;晶胞参数:a=24.2574(5),b=17.7364(5),c=7.0006(2),V=3011.94(14)3,Dc=1.706Mg/m3,Z=8,F(000)=1592,μ=1.63 mm-1,S=1.03,(Δ/σ)max=0.001,R1=0.039,wR2=0.0822[I>2σ(I)]。晶体结构解析表明,配位聚合物[Cu(MB)(DMF)(H2O)2(μ-SO4)]n的每个结构单元存在两个不对称的子单元,每个子单元包括1个Cu(II)原子、1个苯并咪唑、1个DMF、1个SO24-和2个H2O分子;Cu(II)原子与苯并咪唑的1个N原子、DMF中的1个O原子、2个H2O分子中的2个O原子,1个SO24-分子中的2个O原子形成八面体六配位结构,Cu(II)原子位于八面体的中心,SO24-为桥联配体,整个Cu(II)为拉长的八面体,其中O1、O5和O11、O12分别位于轴向位置。两个子单元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聚体。通过SO24-桥联两个Cu(II)和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沿c轴的一维结构。一维链通过链间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硝酸铋和哌啶氨荒酸盐反应,合成了铋配合物[Bi(S2CNC5H10)2(NO3)]·[1,10-Phen ].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0.358(3)A,b=11.304(4)A,c=13.911(5)A,α=97.915(5),β=95.682(5),γ=116.490(5)°,V=1 420.1(8)A3,Z=2,F(000)=724,Dc=1.924 Mg/m3,μ=7.227 mm-1,R1=0.065 6,wR2=0.099 7.在该配合物中,铋原子为八配位的畸变的加帽五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6.
用溶液法合成了配合物[Cu(NPG)2(H2O)2]·CH3CH2OH (HNPG=邻苯二甲酰甘氨酸),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磁性和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系数a=0.476 74(12) nm,b=0.113 19(3)nm,c=0.11 614(3)nm,α=106.468(4)°,β =100.114(5)°,γ=94.358(5)°,V=0.586 4(3) nm3,Z=1.Cu(II)通过O-C-O构成一维链状结构,分子间氢键将一维链连接为平面结构,氢键对分子结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配合物存在弱的反铁磁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硝酸铋和哌啶氨荒酸盐反应,合成了铋配合物[Bi(S2CNC5H10)2(NO3)]·[1,10-Phen].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10.358(3)A,b=11.304(4)A,c=13.911(5)A,α=97.915(5),β=95.682(5),γ=116.490(5)°,V=1 420.1(8)A3,Z=2,F(000)=724,Dc=1.924 Mg/m3,μ=7.227 mm-1,R1=0.065 6,wR2=0.099 7.在该配合物中,铋原子为八配位的畸变的加帽五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8.
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测得,标题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8H36N6S2Cu.在这个配合物中,围绕着Cu(II)原子有两种无序的配位几何,较小的组分占整个结构的43.7(9)%,该组分是中心对称的,其中心是四个氮组成的四方形,四方形的中心是与四个氮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的铜原子.较大的组分占整个晶体的56.3(9)%,是一个中心对称拉长的八面体.  相似文献   

9.
10.
以1,10-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hen)(SO4)],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 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8936(10),b=13.8468(9),c=7.0223(5),β=108.5340(10),V=1373.09(16)3,Z=4,R1=0.02942,wR2=0.0833.晶体解析表明化合物中的铜离子与phen配体的两个螯合氮原子配位,并在硫酸根的桥连作用下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相邻链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碱式碳酸铜与丙二酸水溶液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1,10-(口菲)啰啉的乙醇溶液,放置获得一种蓝色块状的晶体.X-ray衍射显示为三斜P-1群,α=11.560(2),b=11.750(2),c=12.510(3)A,α=92.13(3)°,β=105.50(3)°,γ=109.30(3)°,v=1530.6(5)A3,z=2,Mr=781.66,F(000)=800,Dc=1.696g/cm3,μ(M0Kα)=1.467mm-1,R=0.0392.二聚体[Cu(1,10-phen)(CH2(COO)2)(H2O)]2是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联咪唑、氯化铜及高氯酸为原料合成了新的配合物[Cu(H2biim)2Cl]ClO4.3H2O,并对其结构进行研究。方法以H2biim和CuCl2.2H2O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标题化合物,测定了它的红外紫外光谱和单晶结构。结果X-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单晶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d,晶胞参数a=1.217 2(2)nm,b=2.499 8(5)nm,c=2.578 8(5)nm,α=β=γ=90°,V=7.847(3)nm3,Z=16。结论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Cu2+处于一个畸变的四角锥配位环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联咪唑的4个氮原子和一个氯离子,同时存在丰富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构筑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配合物[Cu(phen)(PPh3)Cl]2.H2O,并用元素分析、紫外、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60H48Cl2Cu2N4OP2,Mr=1 100.94,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79 78(13)nm,b=1.566 10(2)nm,c=1.846 20(3)nm,α=109.138(3)°,β=103.417(3)°,γ=103.417(3)°,V=2.584 1(6)nm3,Z=2,Dc=1.415 Mg/m3,F(000)=1 132,μ=1.035 mm-1,R1=0.101 4,wR2=0.212 2(I2σ(I))。标题配合物由两个独立的Cu(phen)(PPh3)Cl分子和一个结晶水分子组成。两个独立的Cu(phen)(PPh3)Cl分子结构相似,其中心铜()离子采用四配位的变形四面体构型,分别与邻菲口罗啉上的两个氮原子、三苯基膦上的磷原子和一个氯原子配位。标题配合物分子通过Cl与邻菲口罗啉芳环的C—H之间的非典型分子间氢键形成二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X -射线分析标题化合物的空间群是C2 /c .每个重复的结构单元由一个银原子、一个 3,5 -二硝基苯甲酸(dnbc)和一个 1,2 -丙二胺 (dapn)组成和两个未配位的结晶水 ,其中的Ag原子连接不同 1,2 -丙二胺中的两个氮原子和一个 3,5 -二硝基苯甲酸中羧酸上的氧原子 .由于氢键的存在使标题化合物呈现三维空间的超分子结构 .通过红外光谱吸收图解析更进一步证明所制备的配合物结构是确定的 .  相似文献   

15.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间苯二乙酸、4,4′-二吡啶丙烷和硝酸锌反应生成配合物[Cd(pda)(bpp)]n(1)(1,3-pda=间苯二乙酸、bpp=4,4′-二吡啶丙烷).采用红外光谱、差热-热重、C H N元素分析、荧光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 P21/n;晶体学参数:a =0.8534(9)nm,b=2.3754(3)nm,c=1.0628(1)nm;β=98.858(1)°,V=2.1322(4)nm3.从b轴来看,4,4′-二吡啶丙烷与Zn(II)离子交替连接形成1维Z字链,链与链之间再通过间苯二乙酸的支撑作用构成2维(4,4)网格面.同样的2个网格面进行反平行相互交错,这可能与4,4′-二吡啶丙烷的柔性有关.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1在366 nm处呈现较强的荧光发射(λex =300 nm).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开链冠醚2,6-二(8'-喹啉甲氧基)吡啶(简称L)及标题配合物[Zn(L)(H2O)(nmt)]2,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a=29.029(13),b=12.738(6),c=16.497(7),β=117.588°,Z=8,F(000)=2528,R1=0.0534,WR2=0.0917。标题配合物中Zn的配位环境包括一个L配体,一个mnt配体和一个H2O分子。配位几何构形为变形三角双锥。两分子配合物通过分子间π-π作用形成二聚物。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u(tzda) (phen)(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phen为邻菲咯啉),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配合物中,与金属中心Cu(Ⅱ)离子配位的3个氧原子分别来自2个tzda2-配体酸根和1个水分子,2个氮原子则来自同一个1,10-邻菲咯啉分子,形成五配位的变形四角锥结构.由于tzda2-的桥联作用以及氢键和π-π弱堆积作用,配合物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对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6 V~ +0.4 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8.
19.
用CuC l2与邻菲口罗啉、K4[M o4T e4(CN)12].11H2O反应得到化合物[CuⅡ(phen)2(CN)][CuⅠ(phen)(CN)2].5H2O,对其进行了X-R ay射线晶体结构测定,表明化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656(2),b=12.238(2),c=15.148(3),α=105.96(3),°β=102.84(3),°γ=107.01(3).°Z=2,R=0.0530,wR2=0.1097.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三元配合物[Nd(C9H7O2)3(C12H8N2)]·H2O,并计算出其ΔfHΘm。方法在甲醇和无水乙醇溶液中由六水氯化钕、1,10-邻菲罗啉以及肉桂酸反应合成[Nd(C9H7O2)3(C12H8N2)]·H2O,并采用红外光谱对其表征。依照热力学原理和Hess定律设计热化学循环。在298.15K及常压下,利用恒温环境的微量热计测定六水氯化钕、1,10-邻菲罗啉、肉桂酸以及三元配合物在混合溶剂(体积比0.5mol/L HClO4∶DMF∶乙醇∶水=1.5∶2.0∶1.0∶1.0)中的溶解焓。结果与结论设计下列配位反应的热化学循环:NdCl3·6H2O(s)+3C9H8O2(s)+C12H8N2·H2O(s)=[Nd(C9H7O2)3(C12H8N2)]·H2O(s)+3HCl(l)+6H2O,求得了三元配合物[Nd(C9H7O2)3(C12H8N2)·H2O(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Θm[[Nd(C9H7O2)3(C12H8N2)]·H2O(s),298.15K]=1 933.522±0.402kJ·mo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