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几何问题的解答中,图形的旋转是十分常见的,通过图形的旋转,不仅能够使复杂图形旋转改变为易于理解的图形,而且还能使学生思考与解题的过程得到有效简化,从而使几何问题实现高效解答.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有关线性规划“悖论”的论述后,运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和影子价格的理论,对所谓线性规划的悖论问题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悖论””不悖、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新观点。并对悖论产生的条件提出了简便易行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必修5P24复习题第7题:
已知∠A=a为定角,P,Q分别在∠A的两边上,PQ为定长l,当P,Q处于什么位置时,△APQ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对偶定理,分析了线性规划“悖论”产生的条件,探讨了避免“悖论”产生的方法,并给出了在求得(LP)的最优解的同时判断是否产生“悖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解答立体几何题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稍不注意,就会出错.其中有些错误是因忽视图形的存在而造成的,现举例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基于运输问题“悖论”的最大运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1]给出的运输问题"悖论"充要条件定理基础上,结合最小调整法,给出利用"悖论"存在,实现增加运量而使得总运费不增的经济调整方案,并给出具体实施步骤和途径,用实例加以验证,对带有"悖论"现象的运输问题最优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为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气体, 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采用电作为推动力, 能够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程度。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模型,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采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 探究产生“绿色悖论”的原因。动态仿真结果显示, 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实施阶段有显著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政策的边际效用会逐渐降低; 新能源汽车总量的上升直接吞噬甚至超出了其节约的资源, 而且带来了停车位紧张、道路拥挤度上升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作这个数列的项.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作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数列中对于“项”的处理既重要又复杂,易混易错.下面就是这方面的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1.
第1卷1.(3分)彼加有2个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他看到,一罐果汁可以这样倒入这2个杯,使第1个杯内的水平高度是12cm,第2个杯内的水平高度是10cm,或者使第1个杯内的水平高度是8cm,第2个杯内的水平高度是12cm.如果把果汁平分地倒入这2个杯,每个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概率论起源于16世纪的合理分配赌金问题,很多关于数学史的文献都会提到这个问题,然而很少有文献详细地叙述了数学史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和原理方法,只是简单地提及一些人和事.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能激起数学爱好者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概 相似文献
13.
将平而图形沿某直线折起构成一个空间图形.对于这个主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论证或计算,这就是折叠问题.将平而图形折叠成空间图形后,图形中将保留一部分原图形的性质不变,又改变了一些原有的性质,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性质.掌握这些不变、变及新产生的性质是解决折叠图问题的关键.原平面图形的性质、长度、角度等,若折叠到空间之后,还是在某一个平面内,那么这些性质、长度、角度均相应地不改变,均可利用原平面图形去求解有关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学生经常会遇到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形并存的题型,此类题往往以动点在几何图形的边上运动为载体,以函数图像来刻画线段长度变化或图形面积变化等.学生面对这两种图形,总感觉顾此失彼,因此需要寻找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要素,总结出适合学生的解法. 相似文献
15.
“几何概型”教学释疑——兼谈“贝特朗概率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何概型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加内容之一,是在古典概型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是等可能事件的概念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但中学一线教师大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几何概型的相关理论与知识,致使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只能是边学边教,“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一些认知上的“疑点”,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以下简称苏教版)中的三道例习题,谈点肤浅认识,与同仁探讨,以期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与圆有关的计算中考题,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新颖的求阴影部分面积的试题中,如何让学生把握好让人"眼花缭乱"的图形?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解题的技巧?本文结合自己的分析与总结,与大家共勉.一、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习题教学需要"推敲",因为我们要弄清楚习题中每一个条件的底细,要挖掘习题中蕴含的逻辑链条,要了解解答中每一环节的作用,教师在上课时要把握火候".推敲"是我们感悟方法、寻找通道、增长智慧的主渠道,也是一种高效的教与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