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例(2010年江苏卷16)如图1,在四棱锥P—ABCD中,PD—L平面ABCD,PD—DC—BC-1。AB-2,AB//DC,∠BCD=90°(1)求证:PC⊥BC;(2)求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20 0 3年 1 1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 )1 461 如图 :四面体D -ABC中 ,△ABC是边长为 1的正三角形 ,面DAB ⊥面ABC ,面ADC⊥面BDC ,求四面体体积的最大值 .解 过点A作AE ⊥CD交CD于点E ,则AE ⊥面DBC .过点D作DF⊥AB交AB于点F ,则DF ⊥面ACB ,设|DF→|=x ,根据题意 ,只需求x的最大值 .设AF→ =λAB→ ,则FB→ =( 1 -λ) AB→DE→ =μDC→ ,则EC→ =( 1 - μ) DC→AE→ =AD→ +DE→ =AF→ +FD→ + μDC→=λAB→+FD→ + μ( DB→ +BC→)=λAB→+ FD→ + μ( DF→ + FB→ + BC→)=(λ+ …  相似文献   

3.
题目(2010年全国卷Ⅰ)如图1,四棱锥S-ABCD中,SD⊥底面ABCD,AB//DC,AD⊥DC,AB=AD=1.DC=SD=2,E为棱SB上的一点,平面EDC⊥平面SBC. (Ⅰ)证明:SE=2EB; (Ⅱ)求二面角A-DE-C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提出 2011年全国高考数学理科中有这样一道立体几何题. 如图1,四棱锥S-ABCD中,AB//CD,BC⊥CD,侧面SAB为等边三角形,AB=BC=2,CD=SD=1. (1)求证:SD⊥平面SAB; (2)求AB与平面SBC所成的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小题趣味多     
问题如图1,在△ABC 中,∠BAC= 45°,AD⊥BC于 D,BD=3,DC=2,求AD. 本题虽小,但题目条件简洁明了,且问题内涵丰富,因此细细咀嚼,思路广,趣味浓,值得探究.下面从五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巧用面积关系求解 解令AD=x,则由勾股定理得 AB=(x2-9)~(1/(x2-9)),AC=(x2 4)~(1/(x2 4)).作 CE⊥AB于E,则CE=AC·sin45°, 由 S△ABC=1/2BC·AD  相似文献   

6.
例题(全国Ⅰ卷20题)如图1,四棱锥S-AB-CD中.SD⊥底面ABCD,AB//DC.AD⊥LDC,AB=AD=1,DC=SD=2,E为棱SB上的一点,平面EDC⊥平面SBC. (Ⅰ)证明:SE=2EB; (Ⅱ)求二面角A-DE-C的大小. 教师:请将条件中的数量、位置关系在图中标出.  相似文献   

7.
<正>题目四边形ABCD中,AB⊥BC,AB=BC=5,CD=7,AD=1,求△ABD与△BCD的面积之比.思路一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利用同底(等底)转化为高之比.妙解法一(利用BD为两三角形的公共边,过A,C作高AE,CF.)如图2,连结AC,由勾股定理得AC2=AB2=AB2+BC2+BC2=50,又AD2=50,又AD2+DC2+DC2=50,所以∠ADC=90°.所以A,B,C,D共圆.由AB=BC得,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以课本基本图形(如图1、图2)为依托,对一道中考题进行多解与变式如下.题目(2013年绍兴)在△ABC中,∠CAB=90°,AD⊥BC于点D,点E为AB的中点,EC与AD交于点G,点F在BC上.(1)如图3,AC∶AB=1∶2,EF⊥CB,求证:EF=CD;(2)如图4,AC∶AB=1∶31/2,EF⊥CE,求EF∶EG的值.  相似文献   

9.
掌握几何中"∠B=2∠A"型问题的处理 方法,是快速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一、作大角的角平分线 例1 如图1, 在△ABC中,AB= 2BC,又∠B=2∠A, 求∠C. 解 作∠B的平 分线交AC于E,过E 作DE⊥AB于D. ∵∠B=2∠A,∴ ∠1=∠2=∠A. ∵ DE⊥AB, ∴ BD=1/2AB. ∵AB=2BC, ∴ BD=1/2×2BC=BC.  相似文献   

10.
<正>一、构造方程组求三角形的面积例1如图1,△ABC中,∠BAC=60°,AB=2AC,点P在△ABC内,且PA=槡3,PB=5,PC=2,求△ABC的面积.解过点P作PD⊥BC于点D,作PE⊥AC于点E,则∠AEP=∠PDC=∠PDB=90°.因为∠BAC=60°,AB=2AC,  相似文献   

11.
<正>在单元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在矩形ABCD中,P点是矩形内一点,已知AP=10cm,BP=5cm,CP=11cm,求DP的长度.解析如图2,过P点分别作PE⊥DC,PF⊥AD,PG⊥AB,PH⊥BC,垂足分别为E、F、G、H.设PE=a,PF=b,PG=c,PH=d.  相似文献   

12.
<正>一、性质在△ABC中,AB=AC,D是BC上一点.则AB2=AD2=AD2+BD·DC.证明如图甲所示.作AH⊥BC于点H,则BH=CH.由勾股定理得AB2+BD·DC.证明如图甲所示.作AH⊥BC于点H,则BH=CH.由勾股定理得AB2=AH2=AH2+BH2+BH2=AD2=AD2-DH2-DH2+BH2+BH2=AD2=AD2+(BH2+(BH2-DH2-DH2)=AD2)=AD2+(BH+DH)(BH-DH)=AD2+(BH+DH)(BH-DH)=AD2+BD·DC.注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则  相似文献   

13.
定义点P为△ABC内一点,过点P分别作PD⊥BC,PE⊥CA,PF⊥AB,垂足分别为点D,E,F,连接DE,EF,FD,则称△DEF为△ABC的垂足三角形.在本文中,我们约定△ABc的三边分别为BC=a,CA=b,AB=c,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r,面积为S,R△表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相似文献   

14.
容如下: 如图1,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中点,则有:AB2 AC2=2(AD2 BD2), 这里所要证明的并不是这个定理,而是其一般形式. 在△ABC中,D是BC边或其延长线上一点,且BD:DC=m=1, 求证:AB2 mAC2=(m 1)AD2 m(m 1)DC2.  相似文献   

15.
<正>题目(2014年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第2题)如图1,已知AB为半圆⊙O的直径,C、D为AB上的两点,P、Q分别为△OAC、△OBD的外心(两个外心都在各自三角形内).证明:CP·CQ=DP·DQ.证明法一如图2,分别连接AP,OP,AD,BQ,OQ,BC.∵C在AB上,∴OA=OC,且BC⊥AC(AB为半圆⊙O的直径).∵P为△OAC的外心,∴AP=CP=OP,且OP⊥AC.∴OP∥BC,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我在解题时经常会遇到如下的基本图形(我们的老师形象地把它叫做"K"型图):如图1,AD⊥AB,BC⊥AB,点P在线段AB上,且∠CPD=90°,则必有△PAD∽△CBP.特别地,当PD=PC时,△PAD≌△CBP.利用这个"K"型图,我们可以建立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解决一些与线段有关的问题.先来看  相似文献   

17.
如图.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动点(P与A、C不重合),点E在射线BC上,且PE=PB. (1)求证:①PE=PD;②PE⊥PD. (2)设AP=x,△PBE的面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往往可分解为几个基本图形.善于识别和分解基本图形,是提高解题速度,培养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基本图形如图1,已知AB∥CB,AC、BD交于点E,EF∥AD交AB于点F.设AD=a,CB=b,EF=c求证:1a+1b=1c.然而求轨迹方此基本图形在各种教科书上都有出现,程善于从课本习题中总结提炼基本图形,抓住基本图形的特征并应用于解题,是学生善于学习的体现.二、基本图形的应用例1(2002年黄冈市中考题)已知:如图2,AB⊥BC,CD⊥BC,垂足分别为B、C,AC和BD相交点E,EF⊥BC,垂点为F,我们可以证明1AB+1CD=1EF成立(不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有一道平面解析几何试题 ,试题及参考答案如下 :图 1题 如图 1 ,已知点A( 0 ,2 )和抛物线 y2 =x + 4上两点 B,C,使得 AB⊥ BC,求点 C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 设 B点坐标为 ( y21- 4,y1) ,C点坐标为 ( y2 -4,y) ,  显然 y21- 4≠ 0 ,故 k AB =y1- 2y21- 4=1y1+ 2 .由于 AB⊥ BC,所以 k BC =- ( y1+ 2 ) ,从而y - y1=- ( y1+ 2 ) [x - ( y21- 4) ],y2 =x + 4 .消去 x,注意到 y≠ y1得 :( 2 + y1) ( y + y1) + 1 =0 ,y21+ ( 2 + y) y1+ ( 2 y + 1 ) =0 .由Δ≥ 0解得  y≤ 0或 y≥ 4 .当 y =0时 ,点 …  相似文献   

20.
邹黎明  熊昌进  张垚  庞耀辉  郭要红  郭璋  厉倩  段刚山  张建平  李峦方 《数学通报》2006,45(2):64-64,F0003,F0004
2006年1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1591如图,△ABC中,CD⊥AB于D,△ACD、△BCD的内切圆分别切AC,BC于E,F.求证:(1)若∠ACB=90°,则∠EDF=90°.(2)若∠EDF=90°,则∠ACB=90°.证明(1)因为∠ACB=90°,CD⊥AB,所以△ACD∽△CDB,所以ACBC=BCDD=CADD=BACC CADD--BCDD.因为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