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对伴有后续均相催化反应的电极过程进行了理论处理,得到了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的理论曲线,并对三氯化铁-双氧水体系进行了实验验证,获得隍续均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速率常数,结果与文献值吻合。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提出了一种控制卷积量变化的实验方法。对简单电极反应进行了理论处理,得到了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半微分扫描法的理论方程,并对3个体系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根据反应层的概念对在任一给定形状微电极上进行的准一级和二级均相催化反应机理(EC'')的稳态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解复杂方程的数学技巧。利用推导出的这些方程,可计算准一级和二级均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常数。 相似文献
5.
根据反应层的概念对在任一给定形状微电极上进行的准一级和二级均相催化反应机理(EC')的稳态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解复杂方程的数学技巧。利用推导出的这些方程,可计算准一级和二级均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常数。 相似文献
6.
7.
在电极袭面反应物浓度均匀的近似假设下,得到了微圆盘电极上暂态可逆反应的一般解.然后利用该一般解得到了微圆盘电极上耦合一级均相反应的可逆电极反应CE、EC、EC′和ECE 的稳态电流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在电极表面反应物浓度均匀的近似假设下, 得到了微圆盘电极上暂态可逆反应的一般解. 然后利用该一般解得到了微圆盘电极上耦合一级均相反应的可逆电极反应CE、EC、EC′和ECE 的稳态电流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烯烃聚合均相催化剂的特点及结构特征(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烯烃聚合金属茂类均相催化体系是近十多年来发展的新领域。本文介绍了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及其突特性能,并对均相催化剂的阳离子化与载体化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内径为0.25 mm的石英毛细管中分别合成了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利用正交实验考查了催化剂的用量、停留时间、反应温度和醇酸初始摩尔比对不同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道尺寸对产品收率影响较大,减小微通道毛细管的管径能显著提高酯的收率。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乙酸酯的收率随之增大,在催化剂浓度小于1%时,乙酸丙酯的初始反应速率最大,乙酸乙酯的初始反应速率最小。在毛细管中,醇酸摩尔比、停留时间、催化剂用量分别为3∶1、14.7 min、3 wt%,反应温度分别为55、85、100、100℃时,乙酸酯的收率依次为:74.0、70.1、97.2、92.2%。 相似文献
11.
12.
以(Ph3P)3RhCl作催化剂.苯为介质,利用原位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和假一级动力学方法,对脂环酮的均相催化硅氢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查了脂环嗣环及环硅氢化物环的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活性顺序为:模型反应I:k4>k6>k5>k7;模型反应Ⅱ:k5>k5.提出了硅基对环酮羰基的迁移插入为反应的决定速率步骤.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C1原料进行硅氢化转化,是可持续性催化合成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不同氧化水平的高值化学品,例如甲酸、甲醛、甲醇和甲烷等.此外,胺可在特定的催化体系中与二氧化碳和硅烷多组分反应,实现基于二氧化碳硅氢化的N—H键酰基化和烷基化等转化.近年来,二氧化碳硅氢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综述了近三年来应用于二氧化碳硅氢化的主要均相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介绍和总结催化剂的设计和相关催化性能,包括贵金属催化、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稀土金属催化、主族金属催化和无金属催化等催化体系,并讨论和展望了目前二氧化碳硅氢化的研究现状和潜在挑战. 相似文献
15.
基于β-环糊精(β-CD)和间甲基苯甲酸(mTA)的主客体识别,建立了均相DNA杂交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将主体分子β-CD通过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固定在氮乙酰基苯胺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同时将mTA通过酸胺缩合反应标记在探针DNA序列上,与目标DNA在溶液均相中杂交之后,用修饰好的电极对探针DNA上的mTA进行主客体识别。以两种嵌入剂作为电化学指示剂——亚甲基蓝(MB)和道诺霉素(DNM),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MB的电化学信号与完全互补DNA浓度在2.0×10"12~2.0×10"10mol/L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6×10"13mol/L;DNM的电化学响应与完全互补DNA浓度在1.0×10"12~1.0×10"9mol/L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6.0×10"13mol/L,并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纳米MnO2的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Ⅰ):纳米γ—MnO2 …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醋酸锰分别与柠檬酸、草酸和8-羟基喹啉在室温及低 相反应生成锰配合物,经热分解和酸处理等手段最终制备出纳米γ-MnO2,用元素分析,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和透射电等测试手段对固相反应的可行性作了讨论,地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从TEM照片上看,产物粒子呈球形,粒径多为20-30nm,酸处理可大大提高样品的氧化度,但酸化过程中粒子出现团聚现象,粒子形貌也有所改变,似有取向生长的趋势,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