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成对电合成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宏坤 《电化学》1999,5(3):304-309
本 文主要 介绍作者 在成对电 合成技 术的研究 成果,结 合研究实 例,介绍 了工艺条 件如电极材 料、电流 密度及电 解温度 等的优化 选择以 为同行参 考;并 将成 对电 合成 技术 归纳 分类, 开拓成对有 机电合 成思路,促 进有机 电合成技 术的发 展.  相似文献   

2.
生物柴油工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大量副产品丙三醇(甘油),因此如何将甘油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各种方法中, 电催化氧化由于其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和高效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甘油的电氧化非常复杂,涉及许多反应途径和多个电子和质子转移过程,如何合理设计对目标产物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很大的挑战。在本文中, 我们主要概述了铂和钯基催化剂上甘油电氧化研究的最新进展。我们首先总结了基于原位和在线谱学研究以及理论计算获得的影响其电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因素。然后,选择代表性文献来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研制高效甘油电氧化催化剂。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Te,CdTe,HgCdTe的电沉积及其成核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自装微机联用恒电位系统研究了在玻璃碳或铁电极上Te、CdTe、HgCdTe的电沉积及其电结晶成核机理。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中,HTeO_2~+的阴极还原符合4电子还原机理,其电结晶生长表现为由HTeO_2~+扩散控制的三维瞬时成核机理;CdTe沉积层的形成是亚碲酸还原的延续,其电结晶成核机理因电位阶跃值、沉积温度及溶液pH值的改变而由HTeO_2~+扩散控制的三维瞬时成核转变为二维瞬时成核机理;对HgCdTe,其电沉积过程的动力学步骤可设想为: Hg~(2+)+2e—→Hg,HTeO_2~++3H~++4e—→Te+2H_2O xHg+Te—→Hg_2Te,Hg_2Te+(1—x)Cd~(2+)+2(1—x)e—→Hg_2Cd_(1-2)Te 相关的结晶生长除受各种实验因素影响外,还与CdTe的成核过程有关。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大体遵循二维瞬时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4.
孙斌  邹宪武  金准智 《电化学》2005,11(3):308-313
在铅的薄层电沉积生长中,铅的枝晶沉积物由于氢气的扰动从阴极断裂.断裂的沉积物片段并非在薄层电解槽中保持不动,而是自发地朝阳极方向快速运动.研究表明,这种奇特的现象是由断裂沉积物两端发生的共轭溶解-沉积反应造成的.本文讨论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赵萍  尹应武 《有机化学》2003,23(7):628-635
对近年来电辅基在有机电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电辅基共分为两 大类,第一类电辅基是由第四主族的无素参与组成的有机基团,而有机硫基团属于 第二类电辅基。电辅基可以使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的能量升高,促进电子 的传递,从而降低有机底物的氧化电势,使碳原子与电辅基相连化学键选择性地断 裂,同时接受亲核试剂的进攻,使反应的选择性提高。电辅基在今后的有机化学合 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环戊二烯的氧化反应产物是合成一系列天然产物,如香料、前列腺素等的重要中间体。Shono 曾报道2-甲基-3-烯丙基环戊二烯经  相似文献   

7.
验证了电致驱动纸(Electro-Active Paper-EAPap)作为驱动器的可能性,同时对其驱动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EAPap驱动器以纤维素基材料-纸制品作为基体,在基体两面层压了银质电极构成。当在电极上施加一个适当的电压时,EAPap驱动器将产生伸缩、弯曲等位移。实验结果表明,EAPap的驱动性能依赖于样品形式的选取,适宜的驱动电压和驱动频率,同时环境因素对驱动器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另外,在对EAPap驱动器的驱动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胶的品种也对EAPap驱动器的驱动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APap驱动器的电致驱动效应属于电致收缩效应。由于EAPap很容易制造而且轻便,很多领域可以得到应用,如柔性扬声器、活性吸音材料和智能成型控制元件等。  相似文献   

8.
杨绮琴 《电化学》1997,3(2):117-124
熔盐电沉积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的研究——中山大学电化学研究工作介绍①杨绮琴(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殊性能,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是发展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材料,例如磁性、磁光、超导、贮氢、...  相似文献   

9.
运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研究替硝唑(TNZ)在碳糊电极(CPE)上的电化学行为、电化学动力学性质及可能的电极反应机理.TNZ在CPE上的伏安行为是一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电化学还原过程,还原峰电位(Epc)为-0.557 V.用方波伏安法(SWV)测定TNZ线性范围为1.0×10-5~1.0×10h-3mol/L,检出限3.3×10-7mol/L.RSD 1.3%~2.8%,加样回收率99.2%~100.6%.据此建立了TNZ含量的电化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流变学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电流变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力求能反映国际上电流变学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实验室可自制的多种微/纳电喷雾喷头。喷头制作简单且易于操作,并利用利血平标准样品测试了各种微/纳电喷雾喷头的性能,显示了其高灵敏、低消耗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陈声培  夏盛清 《电化学》1998,4(2):130-134
运用电化学方法,研制了三种表面合金(Pb-Sb-Pt/GC,Sb-Pt/GC,Pb-Pt/GC)电催化剂,发现在草酸还原生成乙醛酸的电有机合成中这些表面合金电催化有较高的活性,其起始还原电位分别比在Pb阴极上(-1.1V)提前了0.48~0.70V,这三种表面合金电催化剂的活性次序为:Pb-Sb-Pt/GC〉Sb-Pt/GC〉Pb-Pt/GC。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在这些表面合金电极上草酸还原产物主要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G)在浸蜡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在HAc-NaAc(pH3.6)缓冲溶液中,8-AG在浸蜡石墨电极上产生一受扩散控制的氧化波,峰电位为1.2V(vs.SCE),峰电流与8-AG浓度在8×10-7~1×10-4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10-7mol/L。研究了电极反应过程,求得了对应的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灵敏、快速的8-AG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聚氨酯与铁电陶瓷粉复合物的电致感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辊制备了一系列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PU)和铁电钛酸锆酸铅盐(PZT)的电感应PZT/PU复合物。X-衍射和SE镜结果显示,复合物中,在铁电相中PZT陶瓷粉呈现结晶态并且均匀分布在PU基体中,复合物的弹性模量和相对电容率随着复合物中PZT体积分数增加而升高,在高压电场下,低PZT含量的复合物呈现负的电致伸缩应力,当PZT体积分数增加到6%以上时,在某个临界电场下,复合物呈现出电致伸缩应力反转的特性,即电致伸缩应力从负转变为正,并且发生应力反转的临界电场随着复合物中PZT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PU的电致伸缩特性与PZT在高电场下极化反转效应结合,导致了PZT/PU复合物这种有趣的性能,因此PZT/PU复合物将在高电压场方面作为传感器开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非匀相二步间接电解合成苯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褚道葆  林昌健 《电化学》1998,4(1):54-59
用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法和电解制备研究了Mn^2+/Mn^3+媒质非匀相二不间接电氧化甲苯合成甲醛过程,提出克服电流效率下降的电解液和化学反应液“双循环法”可保持电流效率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17.
离子性化合物在电色谱(CEC)中由于受到电泳机理和次级化学平衡的影响,其分离机理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复杂得多. 从理论上研究了离子性化合物在电色谱中的分离机理,利用唯象分析法导出了离子在电色谱和加压电色谱中的电色谱容量因子(k  相似文献   

18.
在自建的非线性介电测试装置上测得了PT,BT、PZT和VDF-TrFE共聚物形成的0-3型铁电复合物厚片的三阶非线性介电系数ε3.研究发现,三种复合物的ε3都随陶瓷组分含量的上升而增大.测试场强升高,测得的ε3值减小,但对高陶瓷含量(φ>0.4)的BT/VDF-TrFE和PZT/VDF-TrFE复合物则在6MV/m场强下出现极小值.二相都被预极化的复合物小于仅陶瓷相被预极化的ε3值.PZT/VDF-TrFE复合物的温度依赖关系显示了与(-阶)介电系数类似的表观热滞后现象.高PZT含量的复合物在相变区出现较大的ε3值.  相似文献   

19.
相转移催化下双媒质体系对醇类的选择性间接电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伯章  李毅 《合成化学》1996,4(1):93-95
在相转移催化剂(Bu4NHSO4)作用下,用Cr(Ⅵ)/Cr(Ⅲ)及Ag(Ⅱ)/Ag(Ⅰ)双媒质体系对醇类进行间接电氧化,产率为75.4~97.5%,电流效率达60.2~75.8%,双媒质体系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0.
多肽的反相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18为固定相,采用电压和压力联合驱动流动相,研究反相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多肽;考察了加压电色谱中,电压对带电和中性物质迁移的影响,实现了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6种多肽;结果表明,加压电色谱可以很好地抑制气泡形成,实验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在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