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含氧、氮、硫杂螺环结构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荣宝  张大为  梁娅  刘博 《有机化学》2008,28(8):1366-1378
有机螺环光致变色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光敏性和抗光疲劳性, 可应用于光过滤器及光学记录存储. 为了获得性能优良的螺环光致变色化合物, 新的设计合成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总结了对含氧、氮、硫杂螺环结构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描述了螺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部分化合物的合成过程, 展望了螺环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具有抗菌活性的螺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部分螺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另外总结出具有抗菌活性的螺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对该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魏荣宝  刘博  刘洋  郭金晶  张大为 《有机化学》2008,28(9):1501-1514
综述了近年来部分具有生理活性螺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生理活性和部分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展望了该类螺环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螺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分子骨架,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广泛存在.由于螺环骨架具有较大的三维空间结构,满足药物设计中对构象刚性的需求,因此开发高效的螺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尤为重要.近年来,光催化和电催化作为绿色、高效的合成手段,为螺环化合物的合成注入了新的潜力.主要按螺[4.5]类骨架、螺[5.5]类骨架、螺[2.3]类骨架以及螺吲哚类骨架的构建进行了分类,并从光催化和电催化合成两个方面对螺环化合物的构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蒋晓晖 《化学通报》2008,71(3):239-240
对于多螺环化合物特别是第二代稠杂螺环树枝状化合物来说,按照IUPAC有关系统命名原则,从螺结构的角度来命名由于太复杂而几乎不可能.本文通过亚基取代途径对第一代螺环结构的简化,方便地系统命名了一种第二代稠杂螺环树枝状化合物.这些六螺化合物可以系统地命名为:1,2,3,4,5,6,7,8,9,10,11,12-十二氢化-2,2:6,6:10,10-三[3,3-二(烷氧羰基)亚环丁-1,1-二甲氧基]苯并[l]菲.通过这一途径,更高代螺环树枝状化合物及其它类型多螺化合物有望可以简单地系统命名.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含多个杂原子螺环结构化合物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并根据不同的结构介绍了在医药和农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易雅平  席婵娟 《催化学报》2022,(7):1652-1656
自1900年首次发现螺环化合物以来,由于它在药物分子、手性配体、激光染料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螺环化合物被发现和研究.目前已研发出了几种典型的反应来合成螺环化合物,如分子间的环加成或偶联反应及双官能团化合物分子内的偶联反应.但这些方法仍存在选择性难以控制、螺环中官能团耐受性差、条件苛刻等不足.因此,有必要发展合成含各类官能团的螺环的方法.近年来,芳基化合物的分子内去芳构化已经成为合成螺环骨架的有效策略,尤其是通过光催化去芳构化合成螺环.CO2作为C1合成子具有丰富、低成本、可持续及无毒等优势,若将CO2作为羧酸源键联在螺环骨架上,将有可能构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螺环羧酸衍生物.基于本课题组对光催化CO2转化利用反应的持续研究,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合成螺环羧酸化合物的便捷方法,即光催化苄基邻卤芳醚与CO2的连续去芳构化/羧化反应.根据条件筛选实验结果,最终选择1,2,3,5-四(咔唑-9-基)-4,6-二氰基苯(4Cz IPN)作为光敏剂, N,N-二异丙基乙基胺(DIPEA)为还原剂,叔丁醇钠作为...  相似文献   

8.
通过IR,1HNMR,13CNMR,UV,MS以及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方法来确认一类新的手性螺-环丙烷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为研究新的螺环/环丙烷类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含氧、氮、硫杂原子的螺环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荣宝  梁娅 《有机化学》2008,28(7):1287-1299
近20年来, 螺环大分子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类新型的高负载量载体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催化是螺环大分子化合物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介绍了含氧、氮、硫等杂原子的线形及树形大分子螺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结构特征, 展望了该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氮杂稠环是构建含能化合物的重要结构单元,硝胺基(NNO2)是赋予氮杂稠环能量的主要源泉.目前,多硝基氮杂稠环化合物是含能化合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面介绍了多硝基氮杂双环、氮杂(三元以上)稠环以及氮杂螺桨烷等氮杂稠环类含能化合物母体骨架的构建与N-硝化方法,同时概述了相关含能化合物的主要物化、爆轰性能.重点综述了五硝基五氮杂[3.3.3]螺桨烷、六硝基六氮杂[3.3.3]螺桨烷母环骨架的构建策略以及针对此类空间高度拥挤、稳定性较差的骨架所进行的N-硝化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1.
魏荣宝  李文丽  刘博  梁娅 《有机化学》2009,29(10):1508-1521
螺缩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表现出的很好的生理活性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兴趣. 对近年来天然存在的螺缩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描述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展望了在医药、农药等方面的潜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苗晓  王来来 《分子催化》2014,(3):282-293
正手性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不对称氢化是合成手性药物、农药和精细化工中间体的重要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过渡金属/配体配合物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得到工业化应用,典型的实例如孟山都公司采用手性双齿膦配体DIPAMP生产L  相似文献   

13.
Carbon-carbon spin-spin coupling constants were calculated at the SOPPA level for a series of seven classical spiroalkanes, spiro[2.2]pentane, spiro[2.3]hexane, spiro[2.4]heptane, spiro[2.5]octane, spiro[3.3]heptane, spiro[4.4]nonane and spiro[5.5]undecane, with special focus upon couplings involving and/or across spiro carbons. Many interesting structural trends were investigated originating in specific geometries and unusual bonding environments at the spiro carbon.  相似文献   

14.
金属参与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是制备光学活性化合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中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一直是不对称催化领域中十分关键且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化学家们尝试在手性配体中引入螺环结构, 创造性地发展了螺[4.4]壬烷骨架、 螺双二氢茚骨架、 螺[4.4]壬二烯骨架和螺二色满骨架等手性螺环单齿配体, 多齿配体及其催化剂, 并成功应用于不对称催化氢化、 不对称碳碳键形成或碳杂键形成等不对称转化反应中, 合成了众多富有价值的手性产品, 有力地推动了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工业应用化进程. 本文综合评述了手性螺环配体的早期发现、 发展历程以及近期的研究成果, 介绍了螺环配体在药物及天然产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对手性螺环结构的小分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Polymers with both pendant spiro ortho ester and carboxylic acid moieties were synthesized by partial esterification of poly(methacrylic acid), poly(methacrylic acid-co-methyl methacrylate), or poly(methacrylic acid-co-styrene) with halomethylated spiro ortho esters in the presence of 1,8-diazabicyclo[5,4,0]undecene-7 in dimethyl sulfoxide. The extent of esterific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reaction of polymeric carboxylic acids with chloromethylated spiro ortho esters proceeded to 80% of conversion at 100°C for 120 h. In contrast, the degree of esterification with bromomethylated spiro ortho ester reached 80% at 60°C within 24 h. Thermo-crosslinking of polymers having pendant spiro ortho ester moiety and carboxylic acid could be effected in films. The rate of spiro ortho ester ring-opening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with increasing content of carboxylic acid groups in the polymer. Further, the rates of gel production were also measured. The polymer containing an equimolar mixture of spiro ortho ester moieties and carboxylic acids exhibited the highest reactivity.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rmal 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the polymer occurred with minimum volume shrinkage.  相似文献   

16.
张占辉 《有机化学》2005,25(4):355-363
手性螺环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是不对称合成和催化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一些手性螺环配体被合成出来并成功地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中. 综述了近十年来手性螺环配体的合成及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James Kao  Leo Radom 《Tetrahedron》1978,34(16):2515-2521
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with the STO-3G and 4-31G basis sets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quilibrium geometries, enthalpies of formation, strain energies and spiro-interactions for spiro[3.3]heptane and spiro[3.3]hepta -1,5 - diene. For spiro[3.3]heptane, molecular mechanics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mponent cyclobutane rings are puckered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in cyclobutane itself. For spiro[3.3]hepta - 1,5 - diene, STO-3G calculations predict that the component cyclobutene rings deviate slightly from an orthogonal arrangement. Spiro-interactions in spiro[3.3]hepta - 1,5 - diene are reveal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ed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strain energies with those of appropriate reference systems. The π-orbitals in spiro[3.3]hepta -1,5 -diene are predicted to be split by about 0.4 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