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英、澳学者创原子核形状研究新方法据澳大利亚《实验室新闻》报道,英国尼尔·罗利博士提出用相对简单的实验数据确定原子核形状的可能性,改变入射原子核的能量,测量核合成(聚变)的概率的变化.澳大利亚学者杰克·利博士在其学生简星伟协助下,用韦纳滤波器进行这一实验,发现轰击1平方毫米靶区时,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入射粒子能够进行合成,大多数被散射掉,散射粒子的强度妨碍检测器的正常工作.他们采用球形氧原子核作为入射原子核,其他一系列原子核作为靶,进行了大量测量,获得十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1 德学者命名三种新元素据《科技日报》报道,德国学者彼得·阿尔布鲁斯特尔在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举行的新元素命名大会上宣布,他与戈德弗里特·明茨贝格领导的科学试验小组,分别于1981年2月4日、1981年2月14日和1981年2月25日合成的三种自然界最重元素(原子序数为107,108和109).被命名为Nielsbohrium(NS)、Hassium(HS)和Meitnerium(MT).他解释命名的原因,以丹麦核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命名107元素,以重离子研究中心所在地黑森州命名108元素,以德国女核物理学家利毖·迈特纳尔命名109元素.他们还将跟踪一个镍同位素和一个铅核的聚变,以合成元素110.  相似文献   

3.
《现代物理知识》1990,1(4):30-30
 酝酿已久的《今日国外物理》新栏目,从本期起同大家见面了.本栏宗旨在于简要介绍国外著名物理实验室发展概况,各国物理研究最新成果,现代物理科学的某些进展,以便丰富读者的物理知识,扩大读者的视野.我们期待大家共同办好这一栏目,使它成为您观察世界科研动态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1 美一实验室暂停冷聚变试验据《科技日报》报道在美国加州一实验室冷聚变槽内,当钯电极下部没入重水中,槽顶部电极暴露在氧和氘气里.正常的钯表面有一层水膜,不与气体直接接触.一旦电极出现干燥点,当氧与氘在钯催化电极表面结合时最容易发生爆炸,轻者将聚变槽盖推离钢槽,重者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英国电化学家安·赖利当场毙命,远离赖利的其它3位学者也被碎片击中.该实验室冷聚变试验被迫暂停,保安人员已赴现场调查.2 美发明引导聚焦中子束新方法据美《科学新闻》报道,美国马里兰州盖瑟斯堡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R·格·唐宁所在研究小组,利用一束含有在显微镜下才看得见的若干条窄小通道的玻璃纤维,引导中子束在通道光滑的内壁将中子弹来弹去;只要轻轻弯曲一束纤维中每一条纤维,可以控制已出现的中子束,使之在某一小点上聚焦.  相似文献   

5.
 1 美国筹建月球基地根据美国航空总署的一项先驱计划,美国太空研究所打算在1992年初发射月球探测卫星,以便了解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为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科学依据.据1987年成立的太空探测办公室披露,预计在今后十年内建成可容12名太空人使用的月球基地.科学家们巳发现月球土壤含有氧,不仅能为太空人提供燃料氧化剂的来源,还为在月球建立探测太阳系基地提供火箭燃料.  相似文献   

6.
 1 美学者获得宇宙暗物质研究新成果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天文学会年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暗物质可能占宇宙物质的90%.华盛顿大学发现的证据表明:一些星系团包含的暗物质肯定比原先认为的要多得多;麻省理工学院一学者说,德国的ROSAT卫星测得鲸鱼座星座NGC720星系的热气发出的X射线,发现其引力场是椭圆形的,被一巨大暗物质晕包围着,而常见的可见星未能解释这一现象.加利福尼亚州一国家实验室可望一年内确定包围银河系暗物质是由木星样的或其他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7.
 1.日本发明超高密度磁性记录新技术据《科技日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樱井利夫教授等发明一种原子测头场离子显微镜、并采用飞溅法把薄膜喷镀在钨针上形成针状试料,将晶粒分离后进行原子水平的观测,发现过去称为最小记录单位的晶粒是一个多节针柱,每一晶粒之间具有几个波的间隔.这一结果,证实了日本人前田提出的“柱状晶粒可再分”的预言,并开拓了垂直三维磁性记录的先河,具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1 美学者宣称黑洞存在可望得到证实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天文学学会在一次会议上公布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壮观照片,证实在一个遥望星系的中心处,有一个巨大黑洞正把星体吸进去,喷发出由辐射与热气组成的湍流.在这幅哈勃照片上还发现:在M-87星系中心有一个星体凝聚和象点那样的亮光源,距地球5200万光年;若其速度符合理论预测,那将最终证明黑洞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现代物理知识》1990,1(6):25-25
 一、日本学者提出常温核聚变的新见解据《光明日报》报载,日本大阪大学副教授高桥亮人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连续用电分解重水,得到比自然状态下多30-50%的中子.他用高精度装置测定中子的能量,发现两个重氢发生核聚变后,在产生氦3这种元素的同时,还出现能量分别为245万电子伏和500万-700万电子伏的中子.高桥认为:这是3个重氮同时反应即“三体反应”引起核聚变的结果.用作核聚变的电极钯,其原子结晶结构中含有重氢,当接通电流时,这里的重氢受到刺激而处于强振动状态,并形成高能量的重氢原子核,再同其它重氢反应,产生高能量中子.根据这一见解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同实验一致.  相似文献   

10.
 1 法国学者预言2050年建成受控核聚变核电站据法国《发展论坛报》报道,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热核聚变研究领导人罗·德洛什预言,从2050年起,受控热核聚变将被制服.他认为,从1991年11月9日17时21分人类首次实现聚变实验到在核电站上采用,可能要花50年时间.而地球各种能源的储量为1万亿吨石油当量,只能够用140年。人们必须在核电站、增殖反应堆、热核聚变三方面想办法.若人类在2050年建成受控核聚变核电站,为3000年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造太阳能”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1 美学者提出大科学新概念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罗·海津和詹·特雷菲尔提出称之为“大科学”的新概念.美国《科学》周刊根据他们新著《大科学概念》,并征集广大学者的意见.将“大科学概念”的内容归纳为28条.即:(1)宇宙发展有自身规律可预测;(2)一切运动形式均符合牛顿三大定律;(3)能量守恒不消失;(4)能量转换遵循热力学第一、二定律;(5)电磁是同种力的两种形式;(6)任何物质都由原子构成;(7)一切物质能及微粒量子特性均离散,对其中某一物理量既不能测量也不能改变;(8)物质的原子均由“电子胶水”粘合;(9)物质的状态由组成它的原子及其排列决定.  相似文献   

12.
 1 美将首次发射小行星探测器据报道,美国将于1996年2月由“得尔塔2型”火箭发射一小行星探测器,要在近距离观测“爱神”小行星活动。此星是1898年发现,其长约35公里,宽14公里,高13公里;1975年,该星曾飞抵距地球2250万公里。定于1996年发射的探测器,将在1998年12月与爱神星会合,此时与地球距离约3.7亿公里。  相似文献   

13.
 1 日本参与21世纪宇宙开发据《日本工业新闻》去年报道,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理事长山野正登披露了日本参与21世纪宇宙开发计划,主要内容有:国际太空站日本实验舱JEM,由加压部、曝露部和补给部构成,可进行微小重力下材料、生命科学、通信、理工及科学观测实验.  相似文献   

14.
 1 奥学者获得波长最短激光脉冲据《奥地利经济服务》报道,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学者采用激光激励一块含有钛分子的蓝宝石棒,由此产生的脉冲借助一种类似孤立子脉冲形式的非线性方法处理后,产生出频率高达100万亿赫兹这一世界迄今为止波长最短的激光脉冲.据介绍,这种超短波激光脉冲在科研领域用途广泛,最终使研制X光激光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1 欧洲14国首次进行受控核聚变实验据日本NHK新闻报道,由欧洲14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于去年11月9日在英国牛津郡卡勒姆的联合欧洲核聚变实验环形装置(JET)中,将0.2克氘与1.2克氘放入高压真空容器内,加热到摄氏3亿度,使核聚变温度超过太阳中心温度20倍,持续时间只有两分钟,成功地实现了重氢(氘)与氚的受控核聚变反应试验,能在1秒钟内产生100万瓦特的电能.科学家们在重达3500吨JET聚变实验装置里,首次增加了氚,其含量占混合燃料的14%;若氚与氘比例达到1:1,所产生能量的效率将会更高.  相似文献   

16.
 1 法学者发现分子能自动绕成螺旋体 据英《新科学家》报道,法国路易斯·帕斯特大学莱恩等人发现,如把不同长度的分子链团与铜离子放在一起,相同的分子链会自动配对,环绕铜离子盘绕起来,形成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螺旋”。当用镍离子(Ni2+)时,三个分子链会围绕着镍离子自己缠绕成三线螺旋。他们还发现众多分子能自己装配复杂的结构,具有相互“识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1.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正在设计与运行据《Syncrotron Radi-ation News》报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研究中遇到不少难题,正在解决的有:束团长度(<10PS)、多束团不稳定性、离子捕集、环境稳定性等.由于辐射光源的设计和运行对低发射度和适当的动力学孔径的特殊要求,给磁铁布局设计提出了严格的约束,因此许多独创的解决方法将在实际运行中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科学家提出温室效应新观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采用多窗口时间序列方法,对过去3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与全球温度相互关系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地球平均温度尽管出现升高的现象,但还没有充分理由推断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1 詹姆士·弗勒尔等提出“第五种力”新见解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科罗拉多的波尔德天体物理实验室联合研究所的詹姆士·弗勒尔等在一座300米高塔上进行了引力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20.
一 美国科学家提出地核温度高于太阳表面温度的新结论据《世界科技译报》报载,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雷蒙德·琼洛兹研究小组,根据地核是铁水液态物体这一基本观点,对金刚铁砧体内合金铁屑进行高压激光束加热处理,结果发现:处于数百万个大气压下的合金铁屑温度高达约12000℃时才会熔化.然而,太阳表面温度只有10000℃左右.试验表明:蕴藏在地球内部的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地壳板块运动的能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琼洛兹的金刚铁砧体实验为地核温度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使科学家们获得探索地核奥秘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