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电解质溶液Hall效应,讨论Hall电压的测量及由此求出离子迁移数的方法,简要论述Hall效应的修正。  相似文献   

2.
在电解质溶液单元的迎考复习中,通过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讲练和一定数量的测试练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构和规律,以达到灵活应用、准确表达并促进智能发展的目的。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可从五方面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3.
谭燮昌 《化学教育》1990,11(3):33-33
初中化学课本“试验物质的导电性”和高中化学课本“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两个实验,都是直接使用220V交流电。这样做是违反安全用电规则的,已经有教师在操作时不慎触电。  相似文献   

4.
张军 《化学教育》1994,15(6):36-37
强酸(或强碱)溶液大倍数稀释后其pH值如何计算?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至少要有一种可与电解质溶液直接反应吗?  相似文献   

5.
陆英麟 《化学教育》1997,18(4):32-32
中学化学课本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试验,是用220V交流电源。这样做演示实验有不足之处:一是不安全。二是由于电压太高,做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试验时,灯泡的亮度难以区别。三是教室里没有安装电源的农村学校不能做。若用干电池做电源,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微弱小电珠不亮。我通过多次试验,安装成微型电解质溶液导电试验装置。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景立  刘庆国 《电化学》2000,6(1):116-118
本文报道了 5磺基水杨酸苯氧基硼酸锂 (LiB(SO3 )C6H3 (O) (COO)OC6H5)的合成及其在乙烯碳酸酯 (ED) /二甲基碳酸酯 (DMC)及丙烯酸酯 (PC) /二甲基亚砜 (DMSO)混合溶剂中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pH、浓度、电极材料等条件下电解重铬酸钾溶液,并从理论上解释现象各异的原因,得到“重铬酸根离子可以在阴极放电”“用石墨电极也可以电解处理含重铬酸根离子的废水”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曲金海 《化学教育》2001,22(5):36-36,41
电解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电解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电解质溶液pH的变化。现行的全国高中化学课本乃至中专、大学化学教材,均没有对电解质溶液电解后pH的变化规律给出系统的论述。笔者在分析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分门别类地论述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电解时均采用惰性电极。  相似文献   

9.
朱兵 《大学化学》1991,6(5):40-42
电解、电镀、电池和电腐蚀是大学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实验的必备实验内容。许多学校的电解实验多取材于电解水、电解食盐水或电解氯化铜溶液等,我校是用串联两对Zn—Cu原电池为电源,电解KI溶液为普化实验内容。作者将常规型实验作了微型化改革,实验在2ml的微型试管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现象明显,节约试剂,操作简便,富有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内压与非电解质溶液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热学方法,为非电解质溶液建立了一个无热溶液理论.这个理论不包含任何可调参数,完全可由纯组分的性质来预测液体混合物的过量Gibbs自由能, 倘若以知混合物的体积,还可预测其过量焓和过量熵.而这些纯组分的性质, 都与液体的内压有关, 对37 个二元系统预测结果表明, 实验值的一致性大多优于Scatchrd-Hilderand正规溶液理论及其修正型式SHFH理论.  相似文献   

11.
余金建 《化学教育》1986,7(4):56-56
如何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问题,这与教材中表述的不严密有关。高中课本《化学》(甲种本)第二册123页上写到:"溶液导电性的强弱跟单位体积溶液里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多少有关。也就是说,相同体积和浓度的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多。"  相似文献   

12.
按照De Gennes提出的标度概念,柔性高分子溶液可以划分为稀溶液,亚浓溶液和浓溶液3个区域,它们之间分别以接触浓度C^**和交叠浓度C^**为分界线.钱人元等根据聚苯乙烯溶液激基荧光强度浓度依赖性的实验结果,提出稀溶液区还应细分为极稀溶液和稀溶液两个区域,它的分  相似文献   

13.
电解质溶液的分子热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以圭  李春喜 《化学进展》1996,8(2):155-161
"本文从经典溶液理论及半经验模型、近代统计力学理论和分子模拟三大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电解质溶液热力学的研究进展。指出电解质溶液的研究已逐渐从经典的溶液理论和半经验模型转向用统计力学理论进行研究, 从电解质的原始模型转向非原始模型。从分子和离子的微观参数出发建立高水平的热力学理论模型, 以预测电解质溶液体系的宏观热力学性质, 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冯ZHE  刘洪来  胡英 《化学学报》1996,54(11):1076-1083
本文采用柱形胞腔模型以及Vink的近似方法, 求解聚电解质溶液的Poisson-Boltzmann方程, 得到不同条件下聚离子周围静电势的分布。进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聚离子、反离子和同电荷离子的活度系数及溶剂的渗透系数。所得结果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5.
付升  于养信  王晓琳 《化学学报》2007,65(10):923-929
假定纳滤膜具有狭缝状孔, 使用纯水透过系数、膜孔径及膜表面电势来表征纳滤膜的分离特征, 用流体力学半径和无限稀释扩散系数表征了离子特性. 采用扩展Nernst-Planck方程、Donnan平衡模型和Poisson-Boltzmann理论描述了混合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膜孔内的传递现象, 计算了三种商用纳滤膜(ESNA1-LF, ESNA1和LES90)对同阴离子、同阳离子和含四种离子的混合电解质体系中离子的截留率, 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纳滤膜孔内传递的主要机理是离子的扩散和电迁移, 纳滤膜对混合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分离效果主要由空间位阻和静电效应决定. 该模型在低浓度时对含一价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通过纳滤膜的截留率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但对高浓度或含高价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则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付升  于养信  高光华  王晓琳 《化学学报》2006,64(22):2241-2246
电解质溶液在纳滤膜中的截留率对于膜法海水淡化和重金属离子的脱除非常重要. 本文假定膜具有狭缝状孔, 采用扩展Nernst-Planck方程、Donnan平衡模型和Gouy-Chapman理论来描述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膜孔内的传递现象. 使用纯水透过系数、膜孔径及膜表面电势来表征纳滤膜的分离特征, 这三个参数可通过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由实验数据关联得到. 本文使用该模型计算了两种商用纳滤膜(NF45和SU200)对1-1型(NaCl, KCl, LiCl), 2-1型(K2SO4)和2-2型(MgSO4)单一电解质溶液的截留率, 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两者吻合较好. 计算结果表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纳滤膜孔内传递的主要机理是离子的扩散和电迁移, 纳滤膜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分离效果主要由空间位阻和静电效应决定. 该模型在低浓度时对电解质溶液通过纳滤膜的截留率计算结果较准确, 但对高浓度电解质溶液则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付升  于养信  高光华  王晓琳 《化学学报》2006,64(22):2241-2246
电解质溶液在纳滤膜中的截留率对于膜法海水淡化和重金属离子的脱除非常重要.本文假定膜具有狭缝状孔,采用扩展Nernst-Planck方程、Donnan平衡模型和Gouy-Chapman理论来描述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膜孔内的传递现象.使用纯水透过系数、膜孔径及膜表面电势来表征纳滤膜的分离特征,这三个参数可通过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由实验数据关联得到.本文使用该模型计算了两种商用纳滤膜(NF45和SU200)对1-1型(NaCl,KCl,LiCl),2-1型(K2SO4)和2-2型(MgSO4)单一电解质溶液的截留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计算结果表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纳滤膜孔内传递的主要机理是离子的扩散和电迁移,纳滤膜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分离效果主要由空间位阻和静电效应决定.该模型在低浓度时对电解质溶液通过纳滤膜的截留率计算结果较准确,但对高浓度电解质溶液则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施志斌 《化学教育》2016,37(9):66-69
电解氯化亚铁溶液的电极反应过程和放电顺序的争议,影响着中学化学中电解池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氯化亚铁溶液电解的pH和电压,根据电化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Fe2+在阳极如何被氧化""阴极生成什么物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陆禾 《化学教育》1980,1(3):28-30
统编高二化学“电解质溶液”章的理论知识相当集中,也相当重要。这些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材水平的一个标志;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已学过的酸、碱、盐和离子反应等有关知识,起着概括和提高的作用,对于即将学习的络合物、金属化合物间的反应等知识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半理想溶液理论和Butler方程相结合建立了预测多元电解质溶液表面张力的新型线性预测方程.新方程可由二元系数据预测多元系的表面张力数据,而不涉及任何多元交互作用参数.利用不同温度下24个混合电解质溶液的表面张力数据对新方程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新方程可利用298.15K时二元系的渗透压系数和不同温度下二元系的表面张力数据预测不同温度下高浓度的多元系的表面张力数据,且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并且预测结果普遍优于基于Pitzer方程的表面张力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