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5-二氯苯甲酸,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合成方法复杂,原料昂贵。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合成路线,即以2-硝基苯甲酸为原料,先合成邻氨基苯甲酸,经单因素条件优化本步骤收率可达88.7%,再合成2-氨基-3,5-二氯苯甲酸,经正交优化本步骤收率可达84.3%,最后合成3,5-二氯苯甲酸,经响应曲面法优化本步骤收率可达92%,因此该路线总收率可达到68%以上。与传统的合成方法相比,该合成方法原料丰富易得,溶剂可回收利用,产生三废较少,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以1-苯基-3-甲基-5-氯-4-吡唑甲醛为原料,和对苯二酚反应生成1,4-二(1-苯基-3-甲基-4-甲酰基吡唑-5-基)氧苯.采用超声波催化法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与常规加热法进行了对比.超声波催化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条件温和、产率高、副反应少等优点.标题化合物经元素分析、IR、1H NM R谱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3.
功能型二元酸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氢呋喃作溶剂,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己二酸酐分别与甘氨酸、L-丙氨酸以及邻羟基苯甲酸反应,一步合成了3种功能型二元酸:5-羧甲基氨基甲酰戊酸、5-(1-羧乙基)氨基甲酰戊酸、己二酸单(2-羧苯酚)酯.对反应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进行红外(IR)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证实了它们的结构和组成.同时探讨了反应溶剂及反应时间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氨基-9-(3-乙酰氧甲基丁基)嘌呤(1)是美国药典USP39-NF34版本所收载的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Famciclovir)的一个有关物质(也称为杂质)。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过该有关物质的合成。以甲基丙二酸二乙酯和1,2-二溴乙烷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首先制备得到侧链2-甲基-2-(2-溴乙基)丙二酸二乙酯(4)。4接着和2-氨基-6-氯嘌呤缩合生成关键前体2-氨基-6-氯-9-[3,3-二(乙氧羰基)丁基]嘌呤(6),然后依次通过脱酯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反应和还原脱氯反应首次合成得到目标产物1。六步合成路线的总产率为24%。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方法用于合成1。制备的样品可用于生产中泛昔洛韦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以7-酸(即2-氨基-8-羟基-6-萘磺酸)和N-甲基苯胺为原料合成新型染料中间体(2-氨基-8-羟基-6-萘磺酰-N-甲基苯胺)的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测定,与结构相符,该合成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易于控制,产率高,产品纯度好,为萘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个成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1-溴-3-氯丙烷和二甲亚砜为原料,四氢呋喃为溶齐,在氢化钠的作用下成功合成了1-氯-4-甲基亚磺酰基丁烷,其工艺条件为:氢化钠与1-溴-3-氯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1 h,产率为63.5%.经红外、核磁共振表征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连有1,3,4-噻二唑的色酮Schiff碱的合成(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与2-甲酰基色酮或3-甲酰基色酮反应,合成了8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Schiff碱.它们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谱确定.  相似文献   

8.
3-甲酰四氢噻喃是噻草酮的重要中间体,3-甲酰四氢噻喃的合成采用以丙烯醛和硫化氢为原料首先得到3-甲酰-5,6-二氢噻喃,然后3-甲酰-5,6-二氢噻喃在催化荆作用下氢化得到目标产物的合成路线.合成3-甲酰-5,6~二氢噻喃中,对丙烯醛投料方式、硫化氢投入量和催化剂选择进行了优化试验,提出了新的反应机理,使3-甲酰-5,6-二氢噻喃反应收率和质量分数分别达到93%和95%以上.制备3-甲酰四氢噻喃中,对催化剂进行了选择试验,发现用Raney-Ni作催化剂,目标产物的质量分数和收率达到92%和94%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2-氯吡嗪和对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肼解、三氟乙酰化、闭环、氢化、缩合、脱保护基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新的稠合三唑衍生物:7-[3-氨基-3-(4-甲氧苯基)丙酰基]-3-三氟甲基-5,6,7,8-四氢[1,2,4]三唑并[4,3-α]哌嗪,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经IR、NMR、MS予以确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氨基硫脲、丙酸、苯甲酸、对硝基苯甲酸为原料制得中间体2-氨基-5-取代-1,3,4-噻二唑,经重刎氮化后与苯酚、H酸钠盐在冰盐浴条件下反应偶合制得四种新型单杂环偶氮化合物,期望得到新性能的染料.这些新化合物经元素分析,lR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11.
染料中间体2-间氨基苯磺酰胺-6,8-萘二磺酸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报道了以氨基G酸(2-氨基-6,8-萘二磺酸)和间氨基苯磺酸为原料合成新型染料中间体2-间氨基苯磺酰胺-6,8-萘二磺酸的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研究,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测定,与结构相符  相似文献   

12.
芳甲酰基烯酮缩甲硫醇(Ⅱ)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甲硫醇基易被亲核取代来合成咪唑环、嘧啶环、吡啶环、吡唑环,还可以合成一些具推拉电子效应的染料中间体.我们用芳甲酰基烯酮缩甲硫醇(Ⅱ)与巯基乙醇在金属的催化下,用无水二氧六环作溶剂成功地合成了2-(1-芳甲酰基甲叉基)-1,3-氧硫杂茂(Ⅰ).化合物(Ⅱ)用文献方法以苯乙酮为原料,经与氢化钠和二硫化碳反应后经碘甲烷烷基化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以3,5-二硝基-4-氯三氟甲苯为原料,通过与水合肼、盐酸氨基脲、乙醇胺、盐酸羟胺的脱氯胺化反应,合成了6个含氟化合物,产率最高达94.4%,并通过红外(IR)光谱、核磁共振(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底物中氯原子的活泼性越高越有利于脱氯胺化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以二乙胍硝酸盐为原料,与乙酰乙酸乙酯环合制备了2-二乙胺基-6-甲基-4-羟基嘧啶,讨论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较佳的反应条件.制备2-二乙胺基-6-甲基-4-羟基嘧啶的较佳的反应条件为:采用甲苯为溶剂,反应温度110 ℃,反应时间2 h,二乙胍硝酸盐与乙酰乙酸乙酯及乙醇钠的摩尔比为1∶1.2∶1.2.在较佳反应条件下,以二乙胍硝酸盐计,产品收率为91%,质量分数为99%.  相似文献   

15.
以邻氨基苯酚、甘油为原料,邻硝基苯酚为氧化剂,在浓硫酸催化和微波辐射条件下,用Skraup法合成8-羟基喹啉。优化条件为:n(邻氨基苯酚):n(邻硝基苯酚):n(浓硫酸)n(丙三醇)=10.52.35,微波功率500W,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0min,产率达到了80.40%。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氯烃基烷氧基硅烷与苯胺反应的方法分别合成了N-苯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苯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以及N-苯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4种产品的产率分别可达74%,81%,64%.69%.纯度皆可达95%以上.产品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确证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3,5-二氯水杨醛和邻苯二胺合成Schiff碱配体,与铁(Ⅲ)配位,得到3,5-二氯水杨醛缩邻苯二胺Schiff碱铁(Fe-3,5ClSPA)光催化剂。以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有机污染物,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通过Fe-3,5ClSPA活化H_2O_2对CIP进行光催化氧化降解,在光催化反应90 min时对CIP降解率达到98.4%,Fe-3,5ClSPA在偏酸性条件下(pH 3.0~5.0)可有效活化H2O2而降解CIP。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实,·OH为光催化降解过程中主要的活性氧化物种。通过对CIP降解产物质谱分析,Fe-3,5ClSPA可见光活化H2O2光催化降解CIP经历了脱氟、喹啉羟基化、哌嗪环氧化和脱羧等途径生成5种中间产物。此外,非均相Fe-3,5ClSPA光催化体系在5次重复使用后,对CIP降解率仍达到74.2%,表明Fe-3,5ClSPA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  相似文献   

18.
详细报道了以工业布龙酸(2-氨基-6-萘磺酸)为原料合成染料中间体2-氨基-6-萘磺酰甲胺的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测定,与结构相符,并用液相色谱分析了产品的纯度.  相似文献   

19.
以5-羟基-2-戊酮为原料经过酯化、氯化及关环反应,得到中间体2-氨基-4-甲基-5-(2-乙酰氧基)噻唑,在浓H2SO4作用下,用NaNO2和NaH2PO2还原氨基,最后通过皂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4-甲基-5-(2-羟乙基)噻唑,采用IR,1H NMR和13C 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  相似文献   

20.
3-杂环取代色酮Schiff碱的合成(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3-甲酰基色酮(1)与3-芳基-4-氨基-5-硫酮-1,2,4-三唑(2a~2f)在p-TsOH催化下合成得到含杂 环色酮的Schiff碱,进而发生类Mannich反应.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并对 典型化合物的MS谱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