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热泵的动态仿真与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吸附床及其相关部件进行了动态仿真,从动态分析中,获得了系统循环周期、热源温度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同时将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为今后系统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间歇热源驱动下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一个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为例,通过对间歇热源驱动下的系统运行过程的动态仿真,分析了热源的变化及其热源中的蓄热对于系统解吸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热源间断时间的判断方法以及在间歇热源驱动下的系统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3.
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机的改进及运行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吸附式制冷的循环类型有基本型、连续型、连续回热型、热波型、对流热波型山。目前真正成功的样机只有基本型、连续型和连续回热型,对热波型和对流热波型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模拟性的,近来我们的热波型样机和理论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假想的条件是十分困难的[1-2]除非大幅度减小热/冷媒流体的流量以减小能量密度为代价问。我们已研制了一台热波型活性炭一甲醇吸附式制冷机[2](采用螺旋板式吸附器),96年针对热波型样机的问题作了全面的热力循环回路的改造,实现了日制冰13余公斤的成效[4],经进一步改进97年又达到了日制冰30余公…  相似文献   

4.
内燃机车司机室吸附式空调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统是一种采用分子筛-水吸附式制冷原理、以内燃机排气的余热驱动的新型空调系统。制冷系统为单吸附器结构,并通过蓄冷器,实现向内燃机车司机室连续、稳定地供冷。本文阐述了内燃机车司机室吸附式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及部分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固体吸附式制冷中热波循环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由Tehernev博士和S.V.Shelton教授提出的热波循环,是吸附式制冷中引起广泛兴趣的一种循环方式。其特点是高效回热,Shelton采用斜波法[‘]和方波法[‘]分析了热波循环,回热率达70%,热泵工况COP超过1.6。其它学者作了改进研究[‘并热波循环的模拟效果很好,但实验方面进展相当缓慢。采用螺旋板式换热器作吸附器,也发现热波循环的运行效果很不理想问。目前,相关的文献主要是系统模拟,而对其关键,热波的形成、特性研究较少。另外,研究侧重于系统性能(COP),对能量密度(SPD)考虑较少。本文将从传热的角度分析热…  相似文献   

6.
吸附制冷中的蓄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一台余热驱动的带有水蓄冷器的单吸附器吸附空调系统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了系统的吸附制冷过程和水蓄冷器的作用与影响,并对该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吸附式蓄冷这种无能量损失的蓄冷方式的放冷过程进行了实验分析,比较了蓄冷式系统和双吸附器连续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吸附制冷系统中吸附器内的非均匀的温度场和非均匀的吸附浓度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吸附器在工作暂停时段以及重新启动后吸附器内的工作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在不同时刻系统暂停对系统运行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正常运行时,吸附剂内温度场和浓度场都存在很大的梯度,因此,停机过程中,吸附剂内仍然持续着温度和浓度的迁移过程,再重新启动后,其循环的特征参数已与停机时有一定区别,区别大小与循环中的停机时刻以及停机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8.
吸附式空调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引言近年来固体吸附式制冷或热泵得到了制冷工程研究领域的普遍关注,已有各种吸附式制冷机/热泵被开发研制的报导,其中大多数是活性炭一甲醇、分子筛一水、硅胶一水、氯化钙一氨以及金属氢化物一氢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太阳能热利用的间隙式制冷机[‘]、回热型循环制冷机[‘]和复叠式制冷系统[’]。新的热力循环,如热波型制冷循环l‘]和对流热波型制冷循环问也在不断研究探索之中。对吸附式制冷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这种制冷方式没有CFCS方面的问题、其价格效用比高、结构简单、与吸收式制冷系统比不需溶液泵或分馏装置,另外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研制了一台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热泵,该空调/热泵在100℃热源驱动下,单位质量制冷功率 SCP可达到 150 W/kg,与此同时 COP达到 0.4。在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吸附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该机组在实际运行中为稳定工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机组运行的实际Clapeyron图,着重讨论了系统运行参数对吸附床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回热型布雷顿循环为研究对象,以核电站为应用背景,详细论述了系统循环模型与关键器部件的效率模型建立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初步分析了各类工程因素对布雷顿循环效率、系统体积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效率、系统体积对温度、压力、涡轮机械效率、回热器等参数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增加透平入口温度对缩减系统总体积最为有效,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分析模型以进行S-CO2系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非平衡吸附与固体吸附制冷循环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固体吸附制冷循环中,实际的吸附(解吸)过程都是非平衡吸附过程,这使实际的吸附制冷循环与理论上的平衡吸附组成的制冷循环有差距。本文比较了不同表面扩散速度系数下吸附反应器在运行中的内部温度场和吸附率分布,并从热力学循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文中分析及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吸附反应器在制冷循环中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于CO2超临界流体的等熵膨胀和等焓膨胀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和对比,发现等熵膨胀过程与等焓膨胀相比,增大了有效制冷量,增大的数值略大于所回收的膨胀功.而且对于减小节流损失的回热循环和膨胀机循环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对于选用原则给出了具体的判定方法.本文还进行了膨胀机中膨胀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分别得出了超临界区和两相区的膨胀功来源,及变化规律.经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采用"闪蒸破碎模型"简化汽液两相流绝热膨胀基本特性方程.最后,本文对膨胀机实际工作的不可逆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HAT循环的模化与热力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HAT循环的模化与热力学评价肖云汉,蔡睿贤,林汝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HAT循环,系统优化,集成1引言HAT循环,以其突出的高效率、低费用和低NOx污染以及许多其它的优点表现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发电系统,被列入美国先进透...  相似文献   

14.
实际闭式中冷回热布雷顿循环新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了变温热源条件下实际闭式中冷回热布雷顿循环的性能,导出了无因次功率及效率的解析式。由数值计算,分析了循环最优功率和最优效率时的最佳中间压比分配,并研究了中冷度等一些主要循环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发现了不管有无回热,中冷都可以提高循环效率这一新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可逆布雷顿制冷循环模型和理想玻色气体的状态方程,导出以玻色气体为工质的布雷顿制冷循环的输入功、制冷系数、制冷量等重要参数的表示式,由此讨论玻色气体的量子简并性和不可逆绝热过程对循环性能的影响,揭示以玻色气体为工质的不可逆布雷顿制冷循环的一般性能特性,从而导出一些重要结论.进而给出几种特殊情况下循环的性能特性.得到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经典布雷顿制冷循环和量子布雷顿制冷循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6.
多孔介质(PM)发动机理想循环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建立了PM发动机的热力学模型,对 PM发动机内的PM回热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列出了循环参数如压缩比、预胀比、预压比等对发动机效率、循环功的影响,确定了PM回热循环的两种极限状态。将PM回热循环与发动机的Otto循环、Diesel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PM回热循环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循环功。  相似文献   

17.
蓝风华 《物理与工程》2011,21(2):10+26-10,26
以范德瓦尔斯气体为工作物质推导出的卡诺循环效率,只与热源的温度有关,与工作物质是否是理想气体无关.  相似文献   

18.
1引言本文分析并比较了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CC)(图川山、注蒸汽燃气轮机(STIG)循环z图2)l’]、湿空气透平(HAT)循环(图3)[’1及采用中冷或再热手段后相应循环的性能.为了不使系统过于复杂,只采用一级中冷、一级再热,中冷器和再燃室的位置与通常的设计相同。中冷器所用冷却水来自环境,吸收热量后又回到环境。选用余热锅炉型CC,HAT循环选用文献[3]提供的结构。2计算结果及分析计算条件:(a)环境温度20”C,压力0.101325MPa,湿度sg/bgDA;(b)压气机绝热效率0.88,燃气透平相对内效率0.9,蒸汽透平相对内效…  相似文献   

19.
任意循环的卡诺循环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超铀 《大学物理》1996,15(1):18-19
指出任意循环的两种卡诺循环分解的极限都趋于原来的循环,一些献中关于其中一种分解不趋于原循环的证明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质疑文献[1提出的中间回热循环技术,通过基本分析,揭示其特殊规律。且通过与常规回热比较,从透平初温、最佳循环压比、回热器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关键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文献[1]不同,相对于简单循环和中间回热,常规回热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最佳压比。本文并指出文献[1]得出不合适分析结果之故。此外由计算结果得知,高、低压缸透平压比分配的优化可有效地提高中间回热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