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烷基-癸基磺酸钠(1-C_m-C_9-SO_3Na)在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通过分析体系中各组分的密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函数,考察了m大小对其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的增大,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增强,疏水碳链的倾斜角也随之降低;m=4时,1-C_4-C_9-SO_3Na分子采用平躺的方式在界面上聚集,S-Na~+和S-S的相互作用最大,极性头基的水化能力最弱。通过模拟和实验对比得出,m增加到4个时,对该类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提高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氨基甲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3-(4-氨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研完了新显色剂长链饱和脂肪烃取代基化合物(UPT)和微量Cu2+反应。试验表明,在pH 5.2~5.6的乙酸-乙酸钠介质中,Cu2+与试剂形成摩尔比为13的淡黄绿色稳定络合物,其最大吸收为 300.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300.4nm=2.39×105L·mol·cm-1。铜浓度在2~12μg/25m1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相关系数r=O.9990。方法简便、灵敏,应用于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4,4'-(2-氯-4-硝基重氮氨基)联苯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发生显色反应,提出了光度法测定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碱性介质中,4,4'-(2-氯-4-硝基重氮氨基)联苯与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形成1:2紫红色离子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70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16×104...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新显色剂长链饱和脂肪烃取代基化合物 (UPT)和微量 Cu2 反应。试验表明 ,在p H5.2~ 5.6的乙酸 -乙酸钠介质中 ,Cu2 与试剂形成摩尔比为 1∶ 3的淡黄绿色稳定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为 30 0 .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ε30 0 .4 nm=2 .39× 1 0 5L·mol-1·cm-1。铜浓度在 2~ 1 2 μg/2 5ml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相关系数 r=0 .9990。方法简便、灵敏 ,应用于样品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1-(5-萘酚-7-磺酸)-3-[4-(苯基偶氮)苯基]-三氮烯(NSPAPT),在三乙醇铵介质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存在下,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OSO3Na)、十二烷基磺酸钠(DOSO3Na)、十二烷基硫酸钠(DSO4Na)分别形成1∶2紫红色配合物,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598 nm,此方法应用于水样中微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所得结果的RSD均小于2%,且与亚甲基蓝光度法的测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H2btpa配体合成了2个镧系金属配合物{[Ln(btpa)(H2O)(OH)]·bpy}n(Ln=Tb(1),Pr(2),H2btpa=5-(3',4'-二(四唑-5'-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bpy=4,4'-联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2中,双核镧系金属单元通过btpa2-配体以μ4:η1,η2,η1,η2的配位模式连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客体分子4,4'-联吡啶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存在于结构中。相邻的二维网通过氢键的识别作用以锁链形式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室温下配合物1呈现出Tb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新试剂1 (5 萘酚 7 磺酸) 3 [4 (苯基偶氮)苯基] 三氮烯(NASA PAPT)。研究了在三乙醇铵介质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存在下,NASAPAPT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的显色反应。NASAPAPT与AS形成1∶3的紫红色络合物,络合物最大吸收位于58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6×104~1.14×104L·mol-1·cm-1。研究检测AS的新方法应用于废水分析,测定结果与经典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试剂5-甲基-2-[3-(4-苯基-2-噻唑基)三氮烯基]苯磺酸(MPTTBSA)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的显色反应,在pH 12.5的缓冲介质中,MPTTBS-CTMAB发生显色反应,形成紫红色离子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5柏nm,MPTTBSA与CTMAB的缔舍比为1:1,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16×104 L·mol-1·cm-1,CTMAB浓度在0~1.0×10-4 mol/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可直接用于水中微量CTMAB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王鹏  袁艺  景晓燕  朱果逸 《分析化学》1999,27(11):1337-1340
用1H NMR和13C NMR谱研究了新型电化学发光探针六氟磷酸二(4,4'-二甲基-2,2'-联吡啶)·(4,4'-二羧酸-2,2'-联吡啶)合钌(Ⅱ)的立体结构,通过1H-1H COSY、13C-1H HETCOR谱对其氢谱和碳谱中的各谱峰进行了归属,并给出了氢谱和碳谱峰的化学位移值.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对疏水缔合聚合物/SDBS复合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NaCl对聚/表体系的作用模型各异,其在低NaCl浓度时,当SDBS浓度为0~100mg/L时,体系出现增黏,最大增黏率为566.5%,增黏幅度随着NaCl浓度增加而下降;而在高NaCl浓度时,体系同样出现增黏,增黏区间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流变测试、荧光光谱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不同NaCl浓度对聚/表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NaCl的加入增强了聚/表相互作用,促进了聚/表混合聚集体的形成;同时发现NaCl的浓度影响着SDBS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2.
13.
苯氧基胺酰基吡啶兼有芳基吡啶醚结构,因分子中吡啶环的亲脂性、酰胺基团的亲水性及醚键的存在而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制备抗癌新药索拉非尼[1]、吡啶醚类除草剂[2]等多种医药、农药的重要中间体,该类物质的合成已成为当今化学研究中最活跃和不断扩展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张自义  董恒山  祝英 《化学学报》1996,54(11):1054-1059
经1-[5'-氨基-1'-(4"-氯苯基)-1',2',3'-三唑-4'-甲酰基]-4-(3'-溴苯基)-3-氨基硫脲在浓硫酸作用下制得2-(3'-溴苯胺基)-5-[5'-氨基-1'-(4"-氯苯基)-1',2',3'-三唑-4'-基]-1,3,4-噻二唑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 化合物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1.1784(2), b=1.4455(2),c=1.1353(1)nm; α=100.68(1), β=109.50(1), γ=79.89(1)°; V=1.7779nm^3; 分子式C~1~6H~1~1BrClN~7S, Mr=448.75; Dc=1.673g/cm^3, Z=4,μ=58.16cm^-^1, 最终偏离因子R=0.084, Rw=0.086。分析化合物的键长, 键角数据表明, 该分子具有离域π键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18.
黄枢  田宝芝 《化学学报》1988,46(6):604-607
从B12C4, B15C5和B18C6经过硝化、催化氢化和丹磺酰化合成了三种4'-(丹磺酰氨基)苯并冠醚, 从B15C5径乙酰化, Leuckart反应和丹磺酰化合成了另一个4'-[α-(丹磺酰氨)乙基]苯并-15-冠-5这些丹磺酰氨衍生物均为新荧光冠醚.  相似文献   

19.
《Solid State Sciences》2007,9(9):869-873
Orthorhombic K2NiF4-type (Ca1+xSm1−x)CoO4 (0.00  x ≤0.15) with space group Bmab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polymerized complex route. The cell parameters (a and b) decrease, while the cell parameter (c)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o4+ ion content. The global instability index (GII) indicates that the crystal stability of (Ca1+xSm1−x)CoO4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Co4+ ion content. (Ca1+xSm1−x)CoO4 is a p-type semiconductor and exhibits hopping conductivity in the small-polaron model at low temperatures. The magnetic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at (Ca1+xSm1−x)CoO4 shows paramagnetic behavior above 5 K, and that the spin state of both the Co3+ and Co4+ ions is low. The Co4+ ion acts as an acceptor, and the electron transfer becomes active through the Co3+–O–Co4+ path as the Co4+ ions increas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