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道了H+ 3 离子通过碳膜后 ,在其中产生的各种微量产物的测量结果 ,讨论了离子与碳膜作用中的电荷交换过程 ,分析了这些微量产物的形成机理 ,证明在产物的形成中电荷交换过程起关键作用 ,研究了离子与碳膜作用中的团簇效应和尾流效应. The yields of H -, H, H 2, H + 2 and H + 3 for H + 3 ions passing through carbon foils have been measur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ge exchange process in the interaction of Hydrogen ions with carbon foil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products. The cluster effects and wake effect of H + 2 and H + 3 ions in carbon foil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H+5团簇离子及其中性团簇产物H3和H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H+5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了H+5的 形成和分解途径.根据理论分析,以稳定的H+3为核心与一个或多个氢分子结合可能形成稳定的H+n氢团簇离子.另一方面,在高频离子源中, 有发生H+3与H2反应的条件.实 验中,从高频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束被静电加速器加速,然后用9 关键词: +5团簇离子')" href="#">H+5团簇离子 3中性团簇')" href="#">H3中性团簇 4中性团簇')" href="#">H4中性团簇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关于H+4团簇的实验研究结果,从H+4的分解能谱发现可能存在H3团簇.分析讨论了H+4的形成方式和可能的分解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分子离子H+3及其氘化同位素分子离子D+3和HD+2与超薄固体膜相互作用发生库仑爆炸为基础,分析讨论了H+3,D+3和HD+2三种分子离子的形成机理,根据产物能谱分布,利用库仑爆炸技术确定了同位素分子离子HD+2的结构形式,给出具体核间距数值.并确定在实验中不存在线状结构的HD+2.提出一种三原子分子离子和固体相互作用中尾流效应的处理方式,通过和实验结果做比较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处理三体尾流效应的模式,并用之进一步确认了HD+2的结构形状.文章对H+3,D+3和HD+2三种分子离子的实验结果做了对比和讨论. 关键词: +2')" href="#">微团簇HD+2 +3和D+3')" href="#">H+3和D+3 库仑爆炸 三体尾流势 团簇结构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H+5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了H+5的形成和分解途径.根据理论分析,以稳定的H+3为核心与一个或多个氢分子结合可能形成稳定的H+n氢团簇离子.另一方面,在高频离子源中, 有发生H+3与H2反应的条件.实验中,从高频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束被静电加速器加速,然后用90°磁分析器选择质量数为5的离子,再将这些离子偏转20°,最后在20°方向测量它们的能谱.从能谱发现,在高频离子源中可能通过H+3与H2的离子-分子反应形成了H+5团簇离子;并且在H+5的分解产物中还发现可能存在H3和H4等中性团簇产物.  相似文献   

6.
H+4, H+5和H+7团簇离子的测量和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了H+4, H+5, H+7等团簇离子的测量结果. 确认可以由H+3与一个或多个H和H2相互作用形成较大的H+4, H+5, H+7等团簇离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由三个氘原子组成的氘团簇离子(d+3)与三个分立的氘核(3d+)在轰击吸氘固体靶时所发生的D-D聚变反应率的差别的研究,进而揭示氘团簇离子在与固体靶中的氘核发生聚变反应时所体现出的团簇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10—40keV/d能区,每个氘团簇中的氘核(d+3/3)所产生的聚变反应率高于具有相同速度的独立氘核(d+)所产生的聚变反应率.反之,在50—100keV/d能区,独立氘核比之于氘团簇中的单个氘核所产生的聚变反应率要高.两者之间的比值具有非常明显的能量相关性.这种团簇特性与团簇离子本身特性及固体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对其作用过程和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的实质做了具体讨论.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分子离子H2D+与超薄固体膜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阐述了H2D+对天体物理等领域的重要性,简述了近几年针对H2D+的研究,分析了在实验室条件下H2D+的形成机理,给出了其与固体膜相互作用产生库仑爆炸的能谱.进行了辅助实验,使D2+与相同固体膜发生作用,并利用这个结果和其他分析与处理方法,将H2D+的D+能谱中D2+计数部分做了去除.实验再次证实了分子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时尾流效应的存在,采用三体尾流效应对比的方法最终确定了H2D+结构形状和键长.对H2D+库仑爆炸后的较重离子尾流谱形状的反常现象做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利用静电加速器提供的0.6—1.8MeV的H+,H+2,H+3离子,轰击不同厚度的碳膜,分别测量这些离子通过碳膜后各种产物的产额. 得到了不同能量的H+通过碳膜后中性原子H和负离子H-的产额随入射质子速度的变化关系;分别得到能量为1.2MeV,1.8MeV的H+2,H+3团簇离子通过不同厚度碳膜的透射产额及其与团簇离子在碳膜中驻留时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团簇离子 电荷交换  相似文献   

10.
此文报道了H+、H+2和H+3离子通过碳膜后,在其中产生的各种微量产物的测量结果.讨论了离子与碳膜作用中的电荷交换过程.分析了这些微量产物的形成机理.实验证明在产物的形成中电荷交换过程起关键作用.研究了离子与碳膜作用中的团簇效应和尾流效应.  相似文献   

11.
Considering that the cluster H3+ can be formed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H+ with two hydrogen atoms, a modified arrangeLent channel quantum mechanics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total energy curve for the equilateral triangle structure of H3+.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urve has a minimal energy -1.2306 a.u. at the internuclear distance R = 1.97ao = 1.04 Å. This bond lengt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of R = 0.98 ± 0.02 Å.  相似文献   

12.
分子离子H2D+在天体物理和天体化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验研究中不可避免混入D+2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采取产物对比与分析的方法,将离子源中两种离子的比例实际测量出来,从而能较为准确地研究H2D+的结构和性质.将实验测量的结果与理论推算进行比较,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结果.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将对类似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HD+在是研究分子离子同位素效应等方面最简单和理想的离子,并且在天体物理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但在实验测量其核间距和结合能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混入H3+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在实际测量获取产物各种物理量的基础上,采取对比与分析的反推方法, 将离子源中两种离子的比例实际测量出来, 从而能较为准确地研究HD+的结构和性质. 将实验测量的结果与理论推算进行比较, 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单电子H2+和双电子H3+系统,采用对称分裂算符法求解波函数的时间演化。计算了电子的含时频谱和体系的高次谐波谱,结果表明:电子频谱和高次谐波谱呈互补规律,即电子频谱峰值出现在基波的偶数倍频率位置,高次谐波则出现在奇数位置。对高次谐波谱随软化库仑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研究,发现只在软化库仑参数的一定范围内才产生高次谐波,对该现象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on transverse field muon spin rotation measurements on a nitrogen-rich type Ia diamond,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version of some of the aggregated nitrogen centres to nitrogen-vacancy complexes known as H2/H3-centres. The prompt fractions f and the spin relaxation rates λ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diamagnetic (μd) and the paramagnetic (MuT) states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10–300 K. The production of the nitrogen-vacancy complexe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MuT state for which f and λ remained unchanged at approximately 30% and 4 μs−1, respectively. For the μd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H2/H3-centre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the prompt fraction from 10(2)% to 20(3)%,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pin relaxation rate showed a non-zero value of 0.020(3) μs−1. These results show evidence of strong μd interactions with the nitrogen-vacancy complexes in diamond, and suggest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 for this state than a bare μ+.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September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G(d, p)和组态相互作用的QCISD/6-31G(d, p)研究了Al6Si+和Al6SiLi+团簇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及其对H2分子的吸附,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H2分子在团簇上的吸附能非常一致。H2分子在Al6Si+团簇上的吸附能仅为-0.018 eV,Al6Si+团簇中掺杂Li原子可以明显增强其对H2分子的吸附。Al6SiLi+团簇吸附一个H2分子的吸附能可以达到-0.157 eV,吸附五个H2分子的平均吸附能为-0.088 eV。态密度和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电荷从Li原子向Si原子转移,H2分子在带正电的Li离子产生的电场中发生极化,从而在静电相互作用下吸附在Li原子周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