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碱溶性无规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碱溶性无规共聚物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乙酯 甲基丙烯酸 ) (MMA EA MAA) ,并对其结构、表面活性进行了表征研究 .以合成的P(MMA EA MAA)作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进行甲基丙烯酸丁酯的乳液聚合 .研究了反应温度 ,引发剂浓度 ,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 (Rp)的影响 .结果表明 ,聚合速率随引发剂浓度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该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 85 19kJ·mol- 1 .用透射电镜 (TEM)表征了所制备的乳胶粒子形态 ,乳胶粒子呈较明显的核 壳结构 . 相似文献
2.
以α-甲基苯乙烯(AMS)、马来酸酐(MANH)为共聚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合成了α-甲基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共聚物,再将其皂化后得到具有引发和乳化双重作用的共聚物.该共聚物可以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再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无皂乳液聚合.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乌氏黏度计等仪器对AMS-MANH共聚物以及乳液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液聚合产物是以PMMA为主长链,AMS和MANH低聚物为短链的嵌段共聚物.单体最高转化率可达到85%,特性黏数在80 mL/g左右.乳胶粒子粒径在150~200 nm之间.聚合速率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聚合物的特性黏数随着转化率的提高基本呈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氨基酸-N-内羧酸酐(氨基酸-NCA)开环聚合的方法, 并通过改变开环聚合时谷氨酸-N-内羧酸酐(BLG-NCA)与赖氨酸-N-内羧酸酐[Lys(Z)-NCA]的投料比以及BLG-NCA与鸟氨酸-N-内羧酸酐[Orn(Z)-NCA]的投料比, 经过脱保护和胍基化反应得到一系列谷氨酸赖氨酸无规共聚物Poly(E,K)和谷氨酸精氨酸无规共聚物Poly(E,R).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定量碳谱(13C NMR)分析结果表明, 合成了无规共聚物Poly(E,K)和Poly(E,R), 且二者中不同氨基酸的摩尔比接近开环聚合时相应NCA的投料比. 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结果表明, 无规共聚物在pH=7.4的正常生理环境中形成的胶束粒径均一、 尺寸小于200 nm. Zeta电位表征结果表明, 无规共聚物Poly(E,K)和Poly(E,R)的Zeta电位值随着溶液pH值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pH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5.
嵌段共聚物在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嵌段共聚物在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中作为稳定剂应用的进展,主要讨论了共聚物化学组成,比例,分子量,浓度以及胶束形成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胆甾醇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丁酯无规共聚物的研究李安东,宋襄玉,周恩乐(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长春,130022)关键词胆甾醇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高分子液晶,相态转变近来场致显示受到极大重视[1,2],但对含有胆甾... 相似文献
8.
用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作增容剂改善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聚碳酸酯(PC)/苯乙烯 丙烯腈无规共聚物(PSA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元共混物,运用平均场理论,通过二元链段相互作用参数χij计算了其中三个二元对共混组成的相互作用参数χblend,并计算了三元共混体系的spinodal曲线.由此预测了三元共混物相容的条件,讨论了PSAN组成,各聚合物分子量对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适当控制共聚组成和分子量,PSAN可以作为PC和PMMA共混物的增容剂,并可以通过仅改变PSAN在共混物中的比例来改善体系的相容性,直至得到完全均相的三元共混物.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丙烯酸(AA)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Phen)为第二配体、Eu3+为中心离子,合成了一种可聚合的稀土铕配合物.以配合物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和对苯乙烯磺酸钠为共聚单体,通过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含铕荧光共聚物乳液.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配合物单体含量对共聚物乳液性能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乳液形成了相对均一的球状结构,但随着配合物单体含量增加,共聚物微球粒径逐渐增大、分散性变差.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了共聚物乳液的荧光性能,在594和619 nm处出现Eu3+的特征发射光谱,且荧光强度随着配合物单体含量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环四硅氧烷乳液聚合制备弹性粒子及其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Me-D4)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i-D4)乳液聚合得到了聚硅氧烷乳液,通过乙烯基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交联的乳胶粒子从而制备出有机硅弹性粒子.对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和共聚物组成进行了研究,同时讨论了Me-D4和Vi-D4残基在聚合链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14.
含树枝状大分子PAMAM的苯乙烯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树枝状大分子PAMAM (4 5代 )作为种子 ,以苯乙烯为代表性单体进行乳液聚合 .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树枝状大分子PAMAM时 ,所制得的聚合物乳液粒子平均粒径在 30~ 5 0nm之间 ,小于 10 0nm ,且大小分布均匀 ;所制备的聚合物在 16 70cm- 1 左右处出现酰胺的特征吸收峰 ,在 330 0cm- 1 左右处出现N—H伸缩振动特征峰 ;说明树枝状大分子PAMAM起到种子的作用 ,所制备的聚合物含树枝状大分子PAMAM .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制备了氨基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首先,采用4-乙烯基苄氯与1,3-丙二胺置换反应制备了含有氨基功能基团的可聚合单体N-(3-氨基丙基)对乙烯基苄基亚胺(CVPD).然后,采用乳液聚合,以苯乙烯(St)和CVPD为共聚单体,水溶性的4-(2-羟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Irgacure 2959)为光引发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经紫外光辐照引发,合成了P(St-co-CVPD)二元共聚物的纳米胶乳.体系的乳化剂用量仅为体系总质量的0.1 wt%~0.8 wt%,远小于常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体系的乳化剂用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DLS)表征了P(St-co-CVPD)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证明了P(St-co-CVPD)纳米粒子上氨基的存在,并通过茚三酮显色反应定量检测了氨基含量.分别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乳化剂用量以及紫外光强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产物粒子尺寸为30~600 nm,氨基通过共价键连接在粒子上,其含量为1.2×10-5~1.6×10-4 mol/g.该乳液体系聚合反应速率较快,单体转化率在60 min内即可达到80%.所得粒子的氨基含量可以通过单体配比进行调节.粒子尺寸可通过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乳化剂用量以及紫外光强度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叙述了用两段法制备用作疏水催化剂载体的多孔大颗粒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研究了不同交联度、粘度、致孔剂用量和组成对共聚物比表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NH4)2S2O8(APS)为氧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同时为乳化剂和掺杂剂,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聚苯胺膜(PANIfilm),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实时监测聚苯胺膜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苯胺成膜反应对APS是0.5级,对苯胺是1级,聚苯胺膜增长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聚苯胺膜的最终沉积量却减小,表观活化能Ea=41.15kJ/mol,与均相溶液聚合成膜法的结果相近;随着DBSA浓度的增加,聚苯胺膜增长速率减小,而最终的沉积量增大. 相似文献
1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多步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加入量以及加料速率对核壳乳液聚合的影响,并推导了核及壳乳液聚合阶段所需乳化剂量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当种子、核、壳乳液聚合阶段单体量分别为12g、50g和50g,种子乳液聚合阶段加入的乳化剂量为0.44g时,控制核、壳乳液聚合阶段乳化剂的加入量分别在0.64~2.07g及0.04~2.12g之间,且预乳化单体的滴加速度低于2.3g/min时,可以防止二次成核及新乳胶粒子的形成,制得粒径分布窄、核/壳结构明显的乳胶粒子.利用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的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结构形态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通过正离子交换将引发剂AIBA负载在蒙脱土上制得负载型引发剂V50-MMT.进而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方法引发苯乙烯聚合制备PS/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RD、TGA、DSC、TEM和抽提等方法对负载型引发剂和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负载过程中引发剂AIBA进入了MMT的片层之间;聚合过程中介于片层间的引发剂因发生分解一方面产生自由基引发St聚合,另一方面MMT发生了剥离分散;由此法制备的PS/MMT纳米复合材料,MMT片层无规、均匀地分散于PS基体中,片层厚度在几个纳米至十几个纳米之间,长度为几十至几百个纳米不等;大量的PS链段以化学键接枝在MMT的片层上,接枝在MMT片层上的PS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与游离的PS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