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 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爱因斯坦夫妇乘日本船“北野丸”号到达上海,在江山码头登陆,受到上海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2爱因斯坦夫妇在欢迎代表的陪同下,在“一品番”餐厅品尝了中餐,然后去“小世界。听昆剧. 3爱因斯坦夫妇游览了城隍庙、豫园. ●当爱因斯坦走到南京路时,一些青年学生闻讯前来,竟高兴得用双手把德抬了起来. 5下午6时,书画名家王一亭在家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同济大学校长威斯特夫妇等出席作陪. 6第二天凌晨,爱因斯坦夫妇乘原船离开上海赴日本讲学.  相似文献   

2.
戴念祖 《物理》2005,34(7):476-479
本报告如题所示,是两个不大相干的议题,但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爱因斯坦在中国的情况,只是补充本人曾经写过的相关文章,也是回答诸多读者的询问;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历史背景,是杨国桢理事长给本人的课题.今天,我只能给大家简单汇报有关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历史背景,请大家指正为是.1爱因斯坦在中国最近在《物理》杂志(2005年第1期)刊登了《上海,爱因斯坦及其诺贝尔奖》一文,道出了爱因斯坦在1920年代初和中国的一段因缘.爱因斯坦于1922年赴日本讲学,他在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11月13日,12月31日至次年1月2日.爱因斯坦在往日本途中,于11…  相似文献   

3.
一、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的感情 爱因斯坦不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人民充满感情。 1922年底,爱因斯坦应邀到日本讲学,来回途中两次经过上海,去时于11月13日到达上海,受到我国文化界的热烈欢迎。次日离沪,17日抵达日本神户,12月31日在返欧途中又经上海,在上海度过新年,于1923年1月2日离开上海,爱因斯坦在上海逗留了三天,对勤劳的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深为同情,他在  相似文献   

4.
戴念祖 《物理》2007,36(3):253-255
2006年7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大年博士的著作《爱因斯坦在中国(1917~1979)》一书.它以29.5万字篇幅,洋洋洒洒地描述了相对论在中国的60余年的状况.全书5章:第1章,讲述明清两代中国“没有经典物理学之事实”,这是作为以下两章的情景引线而特辟的首章;第2、3章,叙述中国人拥抱、传播和研究相对论,其原因如第1章所述;第4、5章,讲述爱因斯坦对中国之友谊,以及爱因斯坦形象在中国从“蒙污”到“受批判”的历史过程.该书是胡大年“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系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极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该书“内容提要”).书前载5位教授级外国学者“对本书的评价”,抑为对胡大年博士论文的审评书中摘录而得.该书中文本的最后完稿时间为2006年6月6日.  相似文献   

5.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1,20(6):46-47
1919年日食观测的结果使爱因斯坦的声名大噪,人们都把他比成哥白尼授予爱因斯坦 诺贝 尔奖已不能再回避了从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奖候选人起, 几乎年年都有著名科学家提名爱因斯坦,而且提名者越来越多,但是每次都没有通过 在由 于相对论而被提名时,评奖委员会的意见是实验证明还不足以判断;而在有人提议因爱因斯 坦在布朗运动方面的工作授予他诺贝尔奖时,委员会又认为爱因斯坦的统计论文不像他在相 对论和量子物理学方面的工作那样突出,因而"如果爱因斯坦因统计物理学……而不是因 为其它主要论文而获奖,那会让学术界感到奇怪"拖延给爱因斯坦授奖的原因,据派斯分 析,一个原因是在那些年里瑞典科学院的院士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合格地评价相对论其实还 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社会上的一股反相对论的潮流由于爱因斯坦一贯的反战立场和犹太人 出身,也由于他在日食观测后声誉雀起,他成了战败的德国一小撮人仇恨的目标他们建立 了一个组织(爱因斯坦蔑称之为"反相对论公司"),疯狂攻击他们不懂的相对论参与攻击 的 不仅有无名政客和三流物理学家,还有像勒纳德(1905年)和斯塔克(1919年)这样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奖人他们甚至声称,如果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就要退回自己的得奖因此, 瑞典科学院被夹在赞成和反对给爱因斯坦授奖两股巨大压力之中实际上,1921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就因为意见不一暂时没有评出1922年,推荐爱因斯坦的人更多法国物理学家 布里 渊在推荐信里写道:"请想一下,如果诺贝尔奖获奖人名单上没有爱因斯坦,自今50年以后 公众将怎么说"这一年,普朗克建议把1921年和1922年的奖分别授予爱因斯坦和玻尔,瑞 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奥席恩则因为光电效应而提名爱因斯坦,评奖委员会最后 按这个意见通过了这一提名瑞典科学院秘书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还特别声明:"王国科学 院决议授予您以去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您在理论物理学中的工作,特别是在光电 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但是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和引力理论一旦得到证实所应得到的评价 "可以看出,瑞典科学院的这个决定是考虑了各种矛盾之后的一个妥协它避开了相对论 这个热点这样,支持爱因斯坦的人可以说,由于一项较小的成就得奖,更说明爱因斯坦的 伟大,而且并没有排斥以后由于相对论再次授奖;而反对爱因斯坦的人,也可以有一个说法 :相对论不够得奖资格但是,爱因斯坦1923年7月在瑞典哥特堡"北欧自然科学家会议" 上为答谢诺贝尔奖而作的报告中(这个报告是代替颁奖仪式上的领奖演说的,被收入诺贝尔 基金会编的《诺贝尔奖领奖演说集》爱因斯坦由于远在日本,没有出席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他的奖金是德国驻瑞典大使代领的,而奖章则由瑞士驻德国大使送到他家中,这符合他的 双重国籍身份),谈的仍然是相对论,而60年后瑞典1981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图8)上印的也是 〖WTBX〗E=mc2这个公式 后来并没有给爱因斯坦再次颁奖但是,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爱因斯坦有资格至少得5次诺 贝尔奖他的以下工作都有得奖资格: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理论,狭义相 对论,E=mc2,广义相对论,激光理论,凝聚态物理(固体比热理论及磁学) 爱因斯坦是在他去日本访问的途中,在上海由瑞典驻上海领事告知他得奖的消息的他来回 在上海共停留了3天,对中国人民的苦难有深刻的印象由于哲学家罗素1921年在中国讲学 时多次谈到列宁和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时的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名字并不陌生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计划邀请他在从日本返欧途中到北京讲学,但因通讯阻隔、日程安 排等原因,后来未能实现〖JP〗 〖JP3〗1924年,他建立了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并从玻色-爱因斯坦气体的统计涨落的分析 ,论述了 波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光所特有的;他热烈支持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为波粒二象性的发现 和量子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JP〗 爱因斯坦虽然是量子理论的创建者之一,但是,他对后来的量子力学是不满意的他承认量 子力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不同意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爱因斯坦思想中 有根深蒂固的经典决定论概念,他说:"上帝不丢骰子"在他看来,量子力学的概率特征 是其理论不完备的表现,由此开始了他和玻尔之间毕生的争论他也对波粒二象性的图象不 满意,希望用场取代粒子,从而消除物理学中粒子与场并存的二元论情况 〖JP2〗 从1925年以后,他把主要精力用来探索统一场论他的统一场论不但要把电磁场和引力 场统 一起来,而且还要把相对论和量子论统一起来,希望能够从这个理论推出各种量子效应 他 追求的统一场论与今天的量子场论不同,是完全建立在经典场的基础上的,而今天的量子场 论则并不排除粒子图象的合理地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没有成功晚 年他脱离了当代物理学研究的主流,在物理学界显得比较孤立〖JP〗 1933年初,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政权,爱因斯坦是他们在科学界首先要迫害的对象幸好当时 他在美国讲学,免遭毒手,但他在德国的住所被搜查,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爱因斯坦谴 责纳粹的暴行,声明退出普鲁士科学院,放弃德国国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从美国 回到欧洲,避居比利时他的挚友劳厄来信,劝他在政治斗争上收敛一些,他回信说:"要 是布鲁诺、斯宾诺莎、伏尔泰和洪堡也都这样想,这样行事,那么我们的境况会怎样呢?我 对我说过的话一个字也不感到后悔,我相信我的行为是在替人类服务"他改变了他的绝对 和平主义立场,号召各国青年服兵役,与纳粹做殊死斗争10月再赴美国,定居普林斯 顿,应聘为新建立的高等研究所教授 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美国后来为爱因斯坦发行了两枚邮票:一枚是1966年发行的(图9 ),杨振宁教授代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出席了这枚邮票的首发式并讲话另一枚是1979年 为纪念爱因斯坦诞生100周年而发行的(图10) 作为犹太人,爱因斯坦支持以色列建国但是,爱因斯坦希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睦相处 1953年以色列第一任总统魏兹曼逝世后,以色列政府曾请爱因斯坦继任总统,他谢绝了 他 对以色列大使说:"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对自然,我算是了解一点,而对人,我 几乎一点也不了解"以色列为爱因斯坦发行了两张邮票一张是他去世后不久于1956年发 行的(图11),另一张(图12)是1998年发行的"著名犹太人",同一套票中还有苏联物理学家 兰道、捷克作家卡夫卡等 二战后美国企图通过垄断核武器称霸世界,爱因斯坦对此非常反感,他说:"战争是打赢了 ,但和平并未赢得"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侵害公民自由,迫 害进 步人士,更使他痛心疾首去世前5个月,在被问到美国科学家的处境时,他气愤地说:" 如果我重新是个青年人,并且要决定怎样去谋生,那么,我决不想做什么科学家、学者或教 师为了争取在目前环境下还能有的那一点独立性,我宁愿做一个管子工,或沿街叫卖的小 贩"而美国管子工工会就通过决议,授予爱因斯坦荣誉工会会员称号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对于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对于这位社 会责任心极强,为捍卫个人自由、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而斗争不息的世界公民,世界各国人 民永志不忘许多国家都为爱因斯坦发行了邮票下面选刊一些有代表性的,大致以发行时间为序比较早的,如图13(波兰1959年),图14(加纳1964年),图15(巴拉圭1965年,全套含  相似文献   

6.
钱祖文 《应用声学》1989,8(2):46-47
三年一次的西太平洋地区声学会议于1988年11月1日至4日在上海白玉兰宾馆召开了它的第三届会议,会议由中国声学学会、中科院声学所及上海声学学会主办。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日本、南朝鲜、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还有部分代表是来自英国、美国、丹麦、西德、以色列等地,会议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这次载入会议录的  相似文献   

7.
科苑快讯     
20 0 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瑞典皇家科学院将 2 0 0 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韦曼 ,以表彰他们在稀薄碱金属原子气中实现了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以及在凝聚体性质方面的早期基础性研究。192 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黑体辐射是光子理想气体的观点 ,他研究了“光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问题 ,以不同于普朗克的方式推导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他将这一结果寄给爱因斯坦 ,请其翻译成德文并在德国发表。爱因斯坦意识到玻色工作的重要性 ,立即着手这一…  相似文献   

8.
一、引 言 1978年12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J.泰勒教授[1]在慕尼黑召开的第九次“得克萨斯”相对论天体物理讨论会上,宣布了他们对双星脉冲星PSR1913+16四年多的定时观测结果,他们的工作首次间接地给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定量的证据。其结果在20%的误差范围内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符合,这一消息震动了全会;这是因为自爱因斯坦1918年预言引力波存在至今整整六十年以来,在引力波问题上的最重要的发展. 本世纪初,爱因斯坦[2]为了说明如水星近日点进动等这类新的引力现象,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于1916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把代表时空性质的…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8月 15日至 8月 18日 ,第十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在风景秀丽的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直属院所及高等院校等四十一个单位的 12 6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 ,是历届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有 12个特邀报告 :1.“原子自发辐射的非马尔科夫理论” ;2 .“超冷原子光学与高精密原子测量仪” ;3.“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上海光机所” ;4 .“高效率高安全度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讯” ;5 .“区分纠缠与可分离量子态的矩阵…  相似文献   

10.
东京国际音乐声学讨论会(ISMA-92)于 1992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是由国际声学大会(ICA)第一次单独组织的国际音乐声学会议,与会者有日本、美国、德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匈牙利、波兰、意大利等国代表 120余人,会上发表了论文64篇,展示20余项.我国仅我一人参加,并宣讲了《零因子──一种新的音乐声阈值测听方法》的论文.9月3日至9月10 日在北京召开了第14届国际声学大会(14-ICA),我国提出了《人耳对音高差的分辨力》(龚镇雄),《声学中非线性现象及其与声学工程的关系》(陆文秋),《对仿唐乐器“阮咸”的设…  相似文献   

11.
书评和书讯     
《物理》2005,34(7)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纪念20世纪这一物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中国物理学会组织开展“世界物理年在中国”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之一是举办主题为“走进物理”的“纪念世界物理年物理学科普图书全国联展”.经过认真筛选,决定推荐13家出版社的68本图书(详细目录附后)参展.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种是最新出版的优秀著作和译作,还有一些是已经得到很多读者好评的再版书,包括获奖图书和长销不衰的世界名著.这些读物内容涉及中外物理学家传记、物理学发展历程、物理学思想方法、物理学新进展、物理学与社…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美国光学学会协办召开的1989年国际光学薄膜会议,于1989年5月23日到25日,在我国上海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西德、东德、苏联、波兰、保加利亚、法国、瑞典、日本和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包括台湾省)近200名中外代表(其中国外代表约60名)出席了这次盛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王大珩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担任这次会议的副主席及节目委员会共主席的国外成员、国际光学薄膜界权威A.J.泰伦;J.A.杜勃罗沃斯基;H.A.麦克劳德等都出席了会议.会议的特邀报告共15篇(其中国外10篇).  相似文献   

13.
1991年9月8日—13日在日本玉野市召开了第五届国际Ⅱ-Ⅵ族化合物会议,这是每二年召开一次的国际系列性专业化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25名代表,其中来自日本的有286名,来自中国的有9名代表。中国发光学会理事长徐叙瑢教授受聘为该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出席了会议。本届会议主席为国际著名发光学家,日本的S.Shionoya教授。到会代表向大会提供了267篇学术论文(中国为9篇)。  相似文献   

14.
2 .2 超冷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一种相变 ,其特点是宏观数量的粒子处于同一量子态 .有关这一物理现象的较详细的讨论 ,读者可参阅笔者有关的评述文章[16 ] .(1 )BEC的提出和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1 92 4年印度的物理学家S .N .玻色在其论文“普朗克定律和光量子假说”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 ,他将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认识到该论文的重要意义 ,将其从英文译成德文并加上评注后寄给《物理学期刊》发表[17] .爱因斯坦接着在同年及次年初接连发表了二篇文章[18] (“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  相似文献   

15.
IEC/TC90 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 90技术委员会(TC90)的简写,它是一个关于“超导电性”的专门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6月13日.由于高温超导体的出现,超导领域的研究工作极其活跃,极需建立这方面的标准.IEC的一个专门小组在东京举行会议,提出了TC90的工作范围.日本承担了TC90秘书处的任务. 1990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了TC90的第一次会议,有七个国家的13位代表参加.会议由TC90的主席 D1 Robert A.Kamper( 美国国家技术研究所、联邦商业部)主持,讨论和决定了TC90的工作范围,决定成立两个工作组和每二年举行一次会议。1.TC90的工…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核物理学会和吉林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与核多体问题暑期讲习班”于1983年7月25日至8月1日在长春举行.参加讲习班的有来自美国、日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国、挪威、芬兰、加拿大、希腊等八个国家的30多位外宾和将近170名国内代表.大家欢  相似文献   

17.
王季卿 《应用声学》1988,7(1):46-46
1987年9月15—17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了第十六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会议.这是我国声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27个国家和地区的621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我国271人,日本95人,美国45人,西德29人.匈牙利24人,瑞典23人,南朝鲜17人,丹麦14人,英国13人,澳大利亚10人,荷兰10  相似文献   

18.
第十六届国际非线性声学会议(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Nonlinear Acoustics,简称16thISNA)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举行。来自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约30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俄罗斯160人,美国32人,法国16人,日本11人,德国9人,英国7人,瑞典7人,….等等;中国代表有3人,他们是南京大学龚秀芬教授和王耀俊教授,江西吉安师范学院李化茂教授。ISNA是由国际非线性声学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每3年举行一次,自1968年以来已举办了16次,在声学和非线性声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本届会议由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组织和承办。会议  相似文献   

19.
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第58次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决议指出:“物理学是认识自然界的基础”,“是当今众多技术发展的基石”,“物理教育为培养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并指出“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几项重要发现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高度评价物理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一切都是指近400年来走到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道路上的,并以相对真理形式体现绝对真理而不断发展的物理学.贵校同学们邀我来作有关物理学史方面的科普报告.  相似文献   

20.
1990年6月11日至13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了第五届国际电致发光讨论会。这是每二年召开一次的系列性国际电致发光学界的学术性会议。出席本届会议的有来自13个国家的代表约109人,其中日本和芬兰的代表最多,各为32人,来自中国的代表有2人,中国发光学会理事长徐叙瑢教授参加了本届会议,出席本届会议的代表中除了大学和研究机构外,还有很多来自日本、美国、芬兰和西德的公司。在电致发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大部分参加了本届会议。本届会议共发表论文76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