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县域为基本地域研究单元,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河南省城镇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借助DEA和Tobit模型对河南省的城镇化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河南省县域单元的城镇化综合效率水平和规模效率水平总体均相对较低,而纯技术效率水平则总体相对较高,但三者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城镇化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展,而低水平区则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分布范围则不断缩减.(2)河南省城镇化的纯技术效率比规模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规模效率变化幅度比纯技术效率更大,且地区分异更明显.因此,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河南省城镇化综合效率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而规模效率是影响综合效率变化幅度的重要推动因素.(3)建成区面积、城镇年末从业人员、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和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始终是影响城镇化综合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对城镇化综合效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建成区面积、城镇年末从业人员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则对城镇化综合效率表现出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赵丽 《韶关学院学报》2013,(11):145-149
利用2005-2011年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城镇建设水平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其中,产业结构因素对城镇化地区差异的解释力最强,是导致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探索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提升流域城镇化质量和促进流域城镇化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以汾河流域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构建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数理统计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地理探测器分析相结合,对2000—2018年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汾河流域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各县(市)的城镇化水平绝对差异逐渐增大,而相对差异逐渐减小;2)流域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明显,且随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逐步形成了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临汾市区为中心的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及文水县、汾西县和万荣县等形成的城镇化发展的边缘区;3)流域内大部分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以太原市区为核心的周边县(市)区域形成的高-高集聚及岚县、翼城和周边县(市)形成的低-低集聚;4)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和政策等对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由地理探测器的定量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和政策投资是影响汾河...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间人口短距离流动逐渐趋于常态化、河南省流动人口有回流转向且部分地市出现人口收缩的背景下,将县(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选取全国人口普查中的流入人口数据,采用人口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河南省流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省内跨县流入人口占比越来越高.(2)河南省流入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西南方向拓展;人口流入集聚特征渐现,呈现向郑州市区集中的态势.(3)影响总人口流入与省内跨县人口流入的因素较为一致,1990年经济发展水平最为突出;2000年居民生活水平最为突出;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近;跨省流入人口流动目的较为单一,以经济因素为主.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演化的“缩影”,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河南省及类似地区乃至全国流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优化及引导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质量是建立新型城镇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此外,《甘肃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中指出甘肃省各地区城镇化建设差异较大、发展方式单一,与当地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甘肃各地州...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度量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9个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并运用ARCGIS 10.2软件将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视化表达,对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地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1)人均非农业经济密度、人均信息化经济密度和人均农业经济密度是影响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三大因子;(2)按照人口经济密度的差异对其聚类分析,可知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和低水平区;(3)通过对其可视化表达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经济密度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据河南省面积的2/3,且不同区域单元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畜牧业竞争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以河南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选取综合反映畜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38个指标,通过分类对比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畜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从18省辖市畜牧业竞争力得分排名,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8年18个省辖市畜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可分为几种区域...  相似文献   

8.
9.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 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 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但低水平区的连续分布状态有逐渐被“冲散”且面积减小的趋势;4)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五个类型区的影响因素各异,总体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河南省内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进一步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产业结构、投资政策以及各地区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的差异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出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一些因素,特别是强县扩权这一政策因素,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原理,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政策因素即强县扩权的实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分解的泰尔指数分析江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借助多元回归模型阐述这一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缓慢波动下降;区域间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逐渐成为省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三大区域中赣北差异最大,赣中南表现较为稳定,赣西波动幅度最大;(2)接待设施、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禀赋和对外经济是江西省入境旅游差异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赣北、赣中南、赣西三大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将赣北定位为成长型区域,赣中南为成熟型区域,赣西为开发型区域,最后根据三大区域类型提出差异化政策,推动江西省入境旅游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口流动机制、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探讨了制约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并对其的改进对策和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以工业能源消耗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 用建成区占总面积的比例、非农工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等3 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率, 分析1995-2012 年间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得到以下结论。1) 全国的碳排量以及人均碳排放量在1995-2012 年间整体上呈上涨趋势, 可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增速下降 3 个阶段。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呈整体递减趋势, 递减速度变缓。2) 各省份碳排放随城市化率增加的区域差异明显, 北京、上海、天津均是碳排放相对较低和城市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3) 从 3 种单位城市化率的碳排放来看, 绝大多数省市出现2000 年下降之后再上升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单位土地城市化率的碳排放最高, 单位人口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碳排放最高的是河北、河南和山东。4) 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对各省份而言, 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影响有限, 能源强度对各省区碳排放的贡献为负,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贡献有正有负, 而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贡献几乎均为正。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区域碳排放削减的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讨了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化结构规律.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分布相对均衡.空间演化结构是极化作用持续加强,两极分化现象愈来愈突出,高发展水平县域沿一定规律扩延,经济增长轴基本显现.  相似文献   

17.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对2003-2013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借此分析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8.
杜煜 《河南科学》2014,(11):2389-2394
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对河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并对制约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7—2011年18个省辖市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旅游业发展与各项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制约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人口、旅游资源禀赋.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409%;人均GDP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282%.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性,这可能和河南省各城市的区位因素、基础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城市文化底蕴和景点知名度有关.从实际情况来看,较差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旅游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公路专线运营,来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和乘车时间,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20.
宋伟 《河南科学》2014,(6):970-974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从就业数量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河南新型城镇化出现就业支撑不足与招工难并存的逻辑悖论.从就业结构看,虽然总体来看河南非农就业的比重已经很高,但受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河南农民工就业层次低且不够稳定,多数农民工仍达不到市民化所需要的收入水平,这就决定了河南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推进.就当前的政策选择来看,首先,应不断扩大就业,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就业基础;其次,应从城镇与农村两方面消除人口城镇化的制度障碍,构建农民转户进城的顺畅渠道,使具备市民化能力的人口愿意进城、能够进城;第三,应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多数农民有机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市民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