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因子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区位于宁夏北部沿黄地带,落后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北部重要节点城市对宁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作用不强;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存在局部极化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2.
3.
《贵州科学》2021,39(3)
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交通地理学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贵州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县域交通可达时间表现出可达性优的县占比多与可达性差的县占比少的等级差异现象,可达性强弱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线性不匹配特征,呈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域占比少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域占比多的相对差异较大的"跷跷板"效应;(2)县域可达时间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差异且呈现以贵阳为核心向边缘逐渐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可达性潜力呈现以贵阳都市圈和遵义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区域强与以铜仁市、黔南州东部、黔东南州东南部、黔西南州西南部、六盘水市和安顺市南部组成的区域弱的"马太效应"现象,经济发展核心区与经济发展水平洼地连片带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不均等性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距较大;(3)以贵阳都市圈和遵义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组成的区域是贵州县域可达性最优地区、县域可达性潜力最优地区和经济发展核心区。因此,未来应重点发展具有可达区位优势、潜力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的以贵阳都市圈和遵义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域组成的经济发展核心区,扩大对黔中城市群的经济辐射,提升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选取湖北省县域2001年~2012年份人均GDP数据,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采用相对发展率、锡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化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递减,且各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空间正相关性也在波动中加强,这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相邻县市区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加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趋于收敛的.(3)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西低东高"、"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热点地区基本集中于鄂东环武汉城市圈,且从年份的变化来看,热点地区有向荆襄宜城市群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冷点地区则基本位于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北、鄂东南山区,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趋好.(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西北-东南格局,12年间其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且2005年~2008年的偏移速度快于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四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变量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城镇化水平低的县域在空间上也相邻:同时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6.
“红三角经济圈”开发构想为韶关市经济腾飞提供了切入点。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探讨韶关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格局,可将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梯度区域,进而可提出相关区域经济开发空间格局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理论基础上,基于1996-2005年人均GDP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对福建省的县域经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单元。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解了2000~2010年山西县域人均GDP的总体差异。结果显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地市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大于多数地市内部县域间的差异。其次,对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山西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工业化程度、农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变差函数和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了东北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深的空间格局,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显著;10年间高-高集聚区由南向北扩展,低-低集聚区由北部向南...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具有的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东北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东北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来实现东北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启动了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一体化课题研究,内蒙古东部地区已纳入振兴东北总体规划。内蒙古东部与东北三省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在经济区划上同属于东北经济区,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性。所以打破地区分割、实行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东北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东北区通过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改造与升级,必须注重合作开发对策的科学性、系统笥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东北区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开发的整体对策与具体实现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4.
15.
以东北地区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其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演化趋势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对1998—2012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程度测算结果表明:15年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较快,36个地级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绝对差异逐年加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不断减小;相对发展率的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特征分析显示:相对发展率高的城市主要位于辽宁、吉林两省;运用Theil指数对经济增长差异驱动力分析表明:区内差异的贡献率在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等三要素中最大;采用R/S分析法对未来15年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演化预测显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在2013—2027年间仍将呈波动递减趋势,但后期递减的趋势会由较弱趋向平稳.  相似文献   

16.
提高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对促进东北的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在深入分析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自然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东北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点对策:一是整合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开发新能源;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三是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拓展旅游、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后发优势与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优势的实质是后发国家或后发地区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在技术、制度、发展经验等方面向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学习的广阔空间和强烈的学习动力.渝东北地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目前仍然是西部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但也表明渝东北地区拥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在分析现实经济基础(人均GDP低、城镇职工工资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之上,提出了使渝东北地区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建议:各区县政府应提升调控能力,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敦促企业学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合理产业分工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农业经济,素质较低的人口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合理的对策思路有: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创新思维;发展现代农牧业,实行多样化经营;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鼓励科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周健 《河南科学》2012,30(8):1176-1178
通过几个经济特区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的对比,认为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贫富差距加大,内需不旺;一味地追求经济规模和利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更加合理,统一规划,拒绝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改善投资环境;扩大人才优势;加强福利保障制度,减小贫富差距;加强区域合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