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江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法律和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造,“法治”与“德治”,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方略,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一者的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治国方略,对国家的治理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强调二的统一,德法并举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但它们之间却存在许多冲突,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找到了它们冲突的根源,并对平衡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提出了见解,以求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从而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李冬 《凉山大学学报》2001,3(3):41-43,46
“以德治国”思想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本文着重论述了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以德治国”思想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阐述了实施德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关于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治国方略的完善与创新。本文试图从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的角度,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指出法治和德治作为治国方略中的二个子系统,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能够有效降低法治的成本,二者优势互补,具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时要注意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妥善谨慎地处理道德法律化问题,使法律的正义、秩序、人权等价值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9.
德治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社会的全方位的和谐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不仅有法治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法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伦理根基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从各国多元化的公共管理环境出发,探讨了越南、缅甸以及泰国的非政府组织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并对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三个代表”与“与时俱进”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三个代表”是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这可以从思想路线、创新、精神状态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胡敏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0):116-119
从教育管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内涵入手,探讨教育管理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状况及其制约因素,指出在新时期中教育管理教师与学生应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及建立这种关系的切合点.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更深刻地阐释了所有存在的本性上的统一性,揭示了人和自然在佛性上的内在一致性,进而使得人类能够以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怀去关照自然。爱护自然,因而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成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通过一个叫“罗生门”的弃尸场所,描述了一个走投无路的仆人,在生存可能达到极限的环境中的心理转变过程。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罗生门》中登场人物的相互关系。仆人和老太婆对立统一的存在决定了该作品的主题。通过对仆人善、恶转变过程的心理描写,完成了对人类利己主义之恶性循环过程的剖析,同时也再现了芥川龙之介眼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关于《艳异编》与《太平广记》之间的关系,在小说学构建之初就由孙楷第先生下了断语,之后此观点成为权威,为学界相袭沿用。然而针对《艳异编》所编选全部篇目逐一查找来源,可以得出"并非十分之七"的结论。其中,以"王敬伯"篇为例,查找故事源流,得知《艳异编》中此篇看似与《太平广记》相关,实际上并非编选自《太平广记》。  相似文献   

18.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不少教师身上存在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能交往、不屑交往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视野下,可以从尊重学生、保护人格;关爱学生、满足需求;赞美学生、积极期待;聆听学生、换位思考;宽容学生、真诚接纳;信赖学生、提高技能六个方面改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遂彦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2):38-39,119
国家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不和谐”。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城乡差距还可能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可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20.
婚姻本身是“父系”文明的产物,在以父维系的社会出现以前,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算作“婚”的。本文用“聚麀’一词来指称初民两性关系,并分析了“聚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