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BRUKER MSL-400型超导核磁共振仪,对于对位取代四苯基卟啉[H_2(p-X)TPP,X=Cl,H,CH_3,OCH_3],对位取代四苯基卟啉铁(Fe(Ⅲ)(p-X)TPPCl)及其轴向配合物([Fe(Ⅲ)(p-X)TPP(HIm)_2]~+Cl~-,([Fe(Ⅲ)(p-CH_3)TPPYm]~+Cl~-,Y=2-CH_3Im,2-C_2H_5-4-CH_3Im,n-C_3H_7NH_2,N(C_2H_5)_3)的质子核磁共振谱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分子对称性、电子结构、顺磁效应等对~1H NMR谱的影响以及铁卟啉配合物的电子自旋离域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二氯甲烷溶剂中咪唑(Im)与氯代(对位取代四苯基)卟啉铁(Ⅲ)[Fe(p-X)TPPCl,X=Cl,H,CH3,OCH3]的轴向配位反应(1)进行了研究.用光谱法测得了反应(1)的平衡常数,并对反应物和产Fe(p-X)TPPCl+2Im⇔[Fe(p-X)TPPIm2]+Cl-物的电子光谱、FeHTPPCl和[FeHTPPIm2]+Cl-的电子自旋共振谱和穆斯堡尔谱进行了测量.研究了取代基效应和轴向配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Union Giken RA-401停流分光光度计对丙酮溶剂中咪唑(Im)与对位取代四苯基卟啉铁(Ⅲ)(Fe(p-X)TPPCl X=Cl,H,CH_3,OCH_3)的轴向配位快速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反应机理.以CA-033E微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似平衡步的平衡常数K和速控步的速率常数k,并算出了似平衡步的△H、△S以及速控步活化参数△日~≠、△S~≠.发现△H、△S、△H~≠、AS~≠、InK、Ink分别与Hammett取代常数σ呈直线关系;AH~≠和△S~≠存在等动力学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UnionGikenRA-410温度跃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二聚的四-对磺酸基-苯基卟啉铁[Fe(Ⅲ)TPPS4)D]与咪唑(Im)、2-甲基咪唑(MeIm)、2-乙基-4-甲基咪唑(EMIm)轴向配位快速反应动力学。提出了反应机理,研究了轴向配体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应用Gauss-Newton-Marquardt方法求得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及活化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Shimadzu UV-24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Cu(Ⅱ)与对位取代四苯基卟啉H_2(p-X)TPP(X=NO_2,(Cl,H,CH_3,OCH_3)在二甲亚砜溶剂中的生成动力学及镉(Ⅱ)离子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反应机理,并观察了Hg(Ⅱ)、Pb(Ⅱ)等其它金属离子对此反应的影响。发现反应速率常数及平衡常数与Hammett取代常数σ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  相似文献   

6.
锰(III)5,10,15-三(五氟苯基)-Corrole配合物的DFT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6-31G*水平上采用DFT(UB3LYP)方法对锰(III)5,10,15-三(五氟苯基)-corrole [(TPFC)MnIII]及其咪唑轴向配位加合物(TPFC)MnIII(Im)进行了几何结构全优化. 计算结果表明, 咪唑的配位作用不会改变其基态的高自旋(s=2)特性. (TPFC)MnIII与咪唑配位形成轴向加合物后, 其中心金属Mn原子偏离平面结构, 与corrole大环N4平均平面的距离达到0.02734 nm. NBO分析显示(TPFC)MnIII和(TPFC)MnIII(Im)中心金属锰的电子组态为(dxz)1(dyz)1(dz2)1(dx2-y2)1(dxy)0. (TPFC)MnIII(Im)前线分子轨道能级明显上升, 从其β-(LUMO+3)轨道可见咪唑配位N原子的py轨道与中心金属Mn原子dyz轨道形成了d-pπ轨道. TD-DFT计算发现, (TPFC)MnIII和(TPFC)MnIII(Im)电子光谱Q带的“四轨”特征比B 带明显; (TPFC)MnIII的CT带主要源自β-(HOMO-1)→β-(LUMO+5)和β-HOMO→β-(LUMO+4)的跃迁, (TPFC)MnIII(Im)的CT带则主要源自β-(HOMO-1)→β-(LUMO+3)和β-HOMO→β-(LUMO+4)的跃迁.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Shimadzu UV-24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Cu(Ⅱ)与对位取代四苯基卟啉H_2(p-X)TPP(X=NO_2, (Cl,H,CH_3,OCH_3)在二甲亚砜溶剂中的生成动力学及镉(Ⅱ)离子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反应机理, 并观察了Hg(Ⅱ)、Pb(Ⅱ)等其它金属离子对此反应的影响。发现反应速率常数及平衡常数与Hammett取代常数σ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泳中介微分析通过与邻菲罗啉的络合反应完成了对Fe2+与Cu2+的同时测定。在压差作用下,淌度较小的邻菲罗啉在金属离子区带之前首先进样,加高电压后,两区带电泳在磷酸缓冲液中 (pH=4. 5)混合、反应形成络合物并实现电泳分离。研究了缓冲液pH、试剂和样品区带长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对于Fe2+与Cu2+两离子,方法的检出限(S/N=3)分别为 1. 6和 11μmol/L;线性范围分别为 5. 0×10-6 ~3. 0×10-4 mol/L(r=0. 9979)和 8. 0×10-5 ~3. 0×10-4 mol/L(r=0. 9996)。采用标准矿样验证了测定Fe2+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B3LYP和BP86方法,对铁羰基衍生物Fe(CO)_3(PR_3)_2和Fe(CO)_2(PR_3)_3(R=Cy,OPh和Ph)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成键特点以及热力学稳定性等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Fe(CO)_3(PR_3)_2的基态结构都为三角双锥的轴向双取代;对于Fe(CO)_2(PR_3)_3来说,三角双锥的腰部三取代(D_(3h))和腰部+轴向双取代(C_(2v))结构能量差别非常小.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显示,膦配体向羰基铁基团存在电荷转移,使得Fe—CO之间的共价作用有效增强.含膦配体铁羰基化合物Fe(CO)_3(PR_3)_2的第一膦配体解离能比第一羰基解离能低,预示Fe(CO)_3(PR_3)_2的反应活性比Fe(CO)_5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没食子酸丙酯在水溶液中分别与Fe3+、Cr3+、Cu2+生成没食子酸丙酯-铁(PG-Fe)、没食子酸丙酯-铬(PG-Cr)、没食子酸丙酯-铜(PG-Cu)这3种金属配合物(PG-M)的反应。 通过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和循环伏安法等测试技术对3种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确定3种金属配合物的分子式分别为[C10H10O5]2Fe·H2O、[C10H10O5]3Cr·2H2O、[C10H10O5]2Cu·2H2O。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中心金属原子与酚羟基发生配位,形成Ar-O-M键。 电化学数据显示,PG-M的抗氧化性优于PG配体,且PG-Cu>PG-Cr>PG-Fe。 用改进的核黄素光还原NBT法检测了3种金属配合物的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结果表明,3种金属配合物均有一定的催化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活性,均可被称作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中心的模拟配合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Co(NH_3)_4CO_3]Cl、[Co(en)_2CO_3]C1分别与NH_4SCN在100℃发生的固相取代反应.[Co(NH_3)_4CO_3]Cl与NH_4SCN反应生成trans-[Co(NH_3)_4(NCS)_2]~+;[Co(en)_2CO_3]Cl与NH_4SCN反应先生成cis-[Co(en)_2(NCS)_2]~+,然后转化成trans-(Co(en)_2(NCS)_2]~+。采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X粉末衍射和核磁共振法对相应反应体系及其产物进行了测试,推测反应按S_(N~2)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12.
[H+]在0.01~0.70mol?L-1范围内,离子强度为1.00mol?L-1,[Fe(III)]>>[配体]、[H+]>>[配体]的条件下,研究了Fe(III)与2,3-二羟基苯磺酸钠(Tiron)的配位反应.发现当[H+]≤3.00×10-2mol?L-1时,[Fe(III)]2对反应速率有明显的贡献.求得了相关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从而揭示了FeOH2+和FeOH24+与Tiron配位的解离反应途径及FeOH32+的缔合反应机制,并提出了该配位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3.
[H+]在0.01~0.70 mol·L-1范围内,离子强度为1.00 mol·L-1,[Fe(Ⅲ)]>>[配体]、[H+]>>[配体]的条件下,研究了Fe(Ⅲ)与2,3-二羟基苯磺酸钠(Tiron)的配位反应.发现当[H+]≤3.00×10-2 mol·L-1时,[Fe(Ⅲ)]2对反应速率有明显的贡献.求得了相关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从而揭示了FeOH2+和FeOH24+与Tiron配位的解离反应途径及FeOH23+的缔合反应机制,并提出了该配位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气相色谱法为主要手段, 配合Mossbauer谱、红外光谱等结构分析方法, 研究了一系列一取代基五氰合铁(II)类配合物Na2[Fe(CN)5L]·mH2O及Na3[Fe(CN)5L']·nH2O(L=NO^+、N2H5^+、enH^+, L'=NH3、H2O、Py)的热分解反应。结果表明所有一取代五氰合铁(II)配合物热分解过程中都形成相同的中间化合物Na4[Fe(CN)6]和Fe2[Fe(CN)6], 各配合物热分解放出取代基L(L')的温度次序与L(L')在光谱化学序列中的次序一致。本文以亚硝基铁氰化钠为代表, 详细讨论了该系列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机理以及热稳定性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用P(SR)~3作π-酸配体, 与Fe3(co)9(μ~3-S)~2进行取代反应, 得到新的取代物Fe3(CO)~8-[P(SC6H5)~3](μ~3-S)~2, 对它进行了IR、^1HNMR、MS表征, 并测定了它的分子和晶体结构, 对取代基P(SPh)~3取代Fe3(co)9(μ~3-s)~2中羰基的位置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二氯甲烷溶液中二乙胺(L)与氯合(meso-四-间甲基苯基卟啉)铁(Ⅲ)的轴向配位反应.用光谱法测得不同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求得(m-CH_3)TPPFe(Ⅲ)Cl+L=(m-CH_3)TPPFe(Ⅲ)Cl·L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和摩尔熵.同时,对反应的动力学与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也研究了反应物和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并讨论了取代基及轴向配体对铁卟啉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P(SR)~3作π-酸配体, 与Fe3(co)9(μ~3-S)~2进行取代反应, 得到新的取代物Fe3(CO)~8-[P(SC6H5)~3](μ~3-S)~2, 对它进行了IR、^1HNMR、MS表征, 并测定了它的分子和晶体结构, 对取代基P(SPh)~3取代Fe3(co)9(μ~3-s)~2中羰基的位置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邱丰和  刘淑莹 《化学学报》1992,50(2):180-185
本文研究了联苯取代物双电荷离子2E谱及其取代基效应和靶气压力影响。离子源中产生的双电荷离子的解离反应主要有丢失H原子、C~2H~2、C~2H~4、HR(R为取代基)等反应通道。产物离子中[C~1~2H~8]^2^+、[C~1~2H~6]^2^+、[C~1~0H~6]^2^+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取代基对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产物离子的相对稳定性。取代基对分子离子的稳定性的贡献有以下顺序: NH~2>OH>Ph>F>H>Br>NO~2。升高靶气压力, 2E谱的总离子流迅速升高, 而样品离子流的百分数却直线降低。靶气压力影响样品的检测灵敏度, 但不影响离子的碎裂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氯酸亚铁,4-(咪唑-2-甲醛)丁腈和光学纯苯乙胺衍生物的自组装成功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化合物fac-Λ-[Fe(R-L1)3](Cl O4)2(1),fac-Λ-[Fe(R-L2)3](Cl O4)2(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化合物1和2中,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3]2+形成单一手性Λ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在[Fe(L)3]2+中,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和2通过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和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在232和250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和2具有相同的手性空间群和类似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1和2表现出不同自旋转换温度的原因主要是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气相色谱法为主要手段, 配合Mossbauer谱、红外光谱等结构分析方法, 研究了一系列一取代基五氰合铁(II)类配合物Na2[Fe(CN)5L]·mH2O及Na3[Fe(CN)5L']·nH2O(L=NO^+、N2H5^+、enH^+, L'=NH3、H2O、Py)的热分解反应。结果表明所有一取代五氰合铁(II)配合物热分解过程中都形成相同的中间化合物Na4[Fe(CN)6]和Fe2[Fe(CN)6], 各配合物热分解放出取代基L(L')的温度次序与L(L')在光谱化学序列中的次序一致。本文以亚硝基铁氰化钠为代表, 详细讨论了该系列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机理以及热稳定性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