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氧氟沙星的荧光光谱与质子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了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在不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质子化作用。在强酸性溶液中,OFL分子可以结合两个质子而以三元酸H3L2+的形式存在,最大荧光发射波长(λmax)为505 nm。随着pH值升高,OFL的荧光光谱发生变化,在激发光谱中352 nm 形成一等荧光点,同时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出现等色点,这一光谱特征表明H3L2+逐渐失去4位C羰基氧结合的质子。在pH 2.5~4范围内,OFL以H2L+形式存在,λmax为499 nm。当pH>4时,随pH值升高,位于499 nm 的荧光发射峰逐渐蓝移至455 nm,在484 nm形成一等荧光发射点,表明C-3位羧基质子的离解。在pH 7左右,OFL以双极离子HL形式存在,λmax为455 nm,是最强的荧光型体。当pH>8时,随pH值升高,λmax由455 nm红移至约475 nm,同时荧光强度下降,表明HL失去哌嗪环N-4上结合的质子。当pH>10时,OFL以阴离子L-形式存在, 荧光强度随pH值升高而降低,但λmax基本不变,表明介质环境对OFL的荧光性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掌握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光谱发射特性是农药准确测量的前提。以多菌灵、西维因、麦穗宁三种杂环农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药在不同pH值和常见阴、阳离子条件下的三维荧光光谱发射特性,并初步分析了Fe3+和Cu2+对三种农药的荧光猝灭机制。结果表明,多菌灵和麦穗宁均具有两个荧光峰,西维因仅有一个荧光区域,三种农药的主要荧光峰分别位于λex/λem=280/300,310/340和280/335 nm,多菌灵和麦穗宁的次荧光峰Peak B分别位于λex/λem=245/305 nm,λex/λem=250/340 nm;多菌灵与麦穗宁随pH值变化表现为相似的荧光发射特征,在酸性/碱性降低时,荧光强度增大;酸性条件下西维因的荧光发射强度无明显变化,但在碱性条件下,随pH值的减小荧光强度不断增强;三种农药在pH值6.16~7.4范围内均可获得较好的荧光发射特征。水中CO2-3,SO2-4,NO-3,Cl-,HPO2-4,HCO-3,Mg2+,Zn2+,NH+4,Na+,Ca2+和K+等12种常见离子对多菌灵,西维因和麦穗宁的荧光发射特性无明显影响。Fe3+与Cu2+离子通过静态荧光猝灭反应, 影响三种农药的荧光发射强度。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不断降低,在实际测量中,需重点考虑Fe3+和Cu2+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水体杂环农药的准确测量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黄烷酮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活性成分,也是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此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尚缺乏研究。研究了黄烷酮及其6种羟基衍生物的荧光性质,发现黄烷酮(Flavanone,FV)、7-羟基黄烷酮(7-Hydroxyflavanone,7HF)和6-羟基黄烷酮(6-Hydroxyflavanone,6HF)的水溶液有荧光,而2’-羟基黄烷酮(2’-Hydroxyflavanone,2’HF)、4’-羟基黄烷酮(4’-Hydroxyflavanone,4’HF)、柚皮素(4’,5,7-三羟基黄烷酮,Naringenin)和乔松素(5,7-二羟基黄烷酮,Pinocembrin)的水溶液基本无荧光。在三维荧光图谱中,FV的荧光激发波长(λex)为235,265和340 nm,发射波长(λem)为386 nm;7HF的λex为230,276和315 nm,λem为391 nm;6HF的λex为260和356 nm,λem为482 nm。研究了pH对FV,7HF和6HF荧光的影响,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讨论了pH对荧光产生影响的原因。研究了7HF和6HF在不同pH条件下的紫外吸收光谱,用pH-光度法测得7HF和6HF的羟基质子电离常数pKa分别为7.26±0.05和9.90±0.02。研究了溶剂(甲醇)对FV,7HF和6HF荧光光谱的影响,发现FV和7HF在甲醇溶液中的荧光比在水中减弱,而6HF在甲醇中的荧光显著增强。在有序介质(SDS,CTAB,β-CD)中,FV和7HF的荧光减弱,而6HF在β-CD或CTAB中的荧光增强。以硫酸奎宁或L-色氨酸为参比,测得FV和7HF水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0.057和0.012;6HF在甲醇中和在β-CD浓度为1.62 mg·mL-1的水溶液中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0.064和0.012。  相似文献   

4.
以六水合硝酸铽和六水合硝酸铕,3-甲基-1-乙酰基-5-(2-羟基苯基)-4,5-二氢吡唑(HL),1,10-邻菲罗啉和三苯基氧磷(TPPO)合成了TbL3·2H2O,TbL2(phen)·H2O,TbL2(TPPO),EuL3·2H2O,EuL2(phen)·2H2O,EuL2(TPPO)·2H2O 6个固体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组分确定和结构表征。IR表明,自由配体HL与稀土离子配位后,位于1644 cm-1处的νCC发生移动,相应的νCN振动吸收峰降到了1 600 cm-1,结合元素分析等其他表征说明HL和稀土离子发生配位。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表明配合物EuL2(Phen)·2H2O和TbL2(Phen)·H2O的最佳激发波长分别为310和320 nm, 在此激发波长下扫描发射光谱,EuL2(Phen)·2H2O和TbL2(Phen)·H2O相对荧光强度最强,第二配体phen对Eu3+和Tb3+离子的荧光发射强度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白芨沸水浸取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在三维荧光光谱图中出现3个荧光峰,分别位于λex/λem=227/299 nm,271/299 nm和258/ 389 nm。其中前2个荧光峰具有相同的发射波长,是由同一种荧光组分产生的,后1个荧光峰是由另外一种荧光组分产生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特征性,可以用于白芨的定性鉴别。两种荧光组分的发射波长相距90 nm,可以不经分离而分别测量。在稀溶液条件下,两种组分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都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可以对两种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在pH 1.5~12.5范围内改变溶液的pH值时,两种组分的荧光强度有明显改变,表明两种组分的分子结构中存在可以离解的质子。  相似文献   

6.
吡啶酰胺与DNA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3类吡啶酰胺化合物:N,N’-双(2-吡啶甲酰胺)-1,2-乙烷(H2L1),N,N’-双(2-吡啶甲酰胺)-1,2-苯(H2L2),N-苯基-吡啶-2-甲酰胺(HL3)与DNA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紫外光谱研究得到H2L1,H2L2和HL3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20×104 ,1.33×104, 1.52×104。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大,EB-DNA复合物体系的荧光强度逐步减弱,H2L1 , H2L2和HL3的线性Stern-Volmer常数KSV分别为0.67, 1.52, 1.73。可见HL3与DNA的结合能力略大于其他2个,表明其具有较小的空间位阻和合适的平面结构将更有利于与DNA的作用。随着DNA的加入,H2L的拉曼谱带强度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弱且有略微的红移现象。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表明,3类吡啶酰胺都能对pBR322DNA进行一定程度的切割,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开环构型DNA逐渐增多,而超螺旋构型DNA逐渐减少,但电泳图上均没有出现线带,说明吡啶酰胺对DNA的切割没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尼古丁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尼古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相互作用。荧光研究表明,尼古丁浓度的增加引起BSA 345 nm处荧光有规律地猝灭。Stern-Volmer 方程分析pH 5.0,pH 7.4和pH 11.0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发现,pH 5.0体系属动态猝灭,而pH 7.4和pH 11.0体系为静态猝灭。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pH 7.4和pH 11.0体系在温度为20和37 ℃条件下尼古丁和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k20 ℃=140.15 L·mol-1 ,k37 ℃=131.83 L·mol-1 (pH 7.4)和k20 ℃=141.76 L·mol-1,k37 ℃=27.79 L·mol-1(pH 11.0),表明结合常数在pH 7.4条件下受温度的影响要比pH 11.0条件下小,推测是由于不同pH下尼古丁存在的不同形态所致。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pH 7.4条件下尼古丁浓度的增加引BSA在210 nm处吸收峰吸收强度减小且红移,说明BSA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即螺旋结构变松散;紫外二阶导数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Δλ=λemex=15 nmΔλ=λ<i>em-λex=60 nm)分析尼古丁对BSA芳香性氨基酸(Trp, Tyr和Phe)残基微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尼古丁使所有这些芳香性氨基酸残基微环境由疏水环境转变为亲水环境。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废水作为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具有含盐量高、可生化性差、难生物降解等特点。该废水含有的溶解性有机物与难溶解性有机物均以含氮有机物为主,BOD∶COD=0.045,C∶N∶P=692∶426∶1。实验采用吹扫捕集、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固相萃取、液液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分析了莠去津、乙草胺除草剂生产废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并研究了废水及主要污染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定性结果显示,废水中含有氯代烃、苯系物和均三嗪类、酰胺类除草剂等38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莠去津、乙草胺等除草剂占87.99%。受单环或杂环类物质的影响,废水在波长210~230和250~270 nm范围内有紫外吸收,且氨基基团导致其紫外吸收红移20 nm。废水在λex/λem=200~280/300~400 nm产生了5个荧光峰a(225/305 nm),b(265/365 nm),c(275/305 nm),d(285/390 nm),e(320/375 nm)。不同官能团特征有机物三维荧光结果显示,λex/λem=215~230/290~340 nm附近区域为不饱和键荧光区,废水中该区域主要荧光贡献物质为烯烃、苯环、杂环;λex/λem=270/300 nm附近区域为酚羟基、羰基荧光区,废水中该区域主要荧光贡献物质为苯酚类、酮类。  相似文献   

9.
强酸性环境中氧氟沙星的荧光光谱与质子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氧氟沙星(ofloxacin, 简称OFL)在不同浓度H2SO4溶液中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质子化作用。OFL分子上含3个N原子,4个O原子和1个F原子,当将其溶于适当的溶剂中时,OFL会随所处溶液的酸度不同获取或释放H离子,从而改变其质子化状态。质子化状态的不同会影响分子结构的共轭范围,进而对其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在高浓度H2SO4溶液中,OFL分子质子化程度较高,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400 nm。在低浓度H2SO4溶液中,OFL分子质子化程度较低,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505 nm。在中等浓度的H2SO4溶液中,OFL的荧光发射光谱则有400和500 nm两个发射峰,且其强度随着H2SO4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至少有两种质子化结构状态共存,其浓度随着H2SO4浓度不同而彼消此长。随着H2SO4浓度的降低,OFL的荧光激发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均发生了红移,也表明H2SO4浓度直接影响OFL的质子化状态。基于此,有望开发出一种高酸度条件下的紫外和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量冠心病患者血浆谷胱甘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标准品进行全波长扫描,确定激发(λex)波长为334.4 nm,发射(λem)波长为424 nm以及5 nm的谱带宽度,以pH 8.3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缓冲液,用100 μL 10 mmol·L-1邻苯二甲醛(OPA)甲醇溶液对GSH进行衍生化30 min后测量荧光值(FU)。以标准品浓度为自变量,FU为应变量,求直线方程, YGSH=6.9+8.6X(r2=0.994),YGSSG=6.2+17.2X(r2=0.999) , 并制作标准曲线。据此测定三组研究对象血浆GSH及GSSG,并计算GSH/GSSG的氧化还原电位。研究发现,从正常对照组到冠心病前期组,再到冠心病组,GSSG逐渐升高,GSH和GSH/GSSG逐渐减少,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升高,向氧化方向偏移(P均<0.05)。该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好, 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曲通X-100(TX)水溶液的荧光光谱与荧光量子产率。实验发现,在强酸性条件下,TX没有荧光,当pH >1时,TX有稳定的强荧光,荧光激发波长为229和275 nm,发射波长为302 nm。TX水溶液可产生共振荧光,共振荧光峰位于285 nm。在0.1~90 mg·L-1浓度范围内,TX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1 mg·L-1。以L-色氨酸为参比,测得在激发波长280 nm处TX水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121。  相似文献   

12.
磺基水杨酸的荧光光谱与荧光量子产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报道了磺基水杨酸 (SSA)的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在 pH <2时 ,SSA无荧光 ,随pH升高 ,SSA荧光增强 ,在 pH 5~ 10 5之间 ,SSA有稳定的强荧光 ,最大发射波长为 4 0 2nm ,激发波长为 2 12 ,2 38和2 97nm。在 pH >13的强碱性条件下 ,SSA转变为另一种荧光型体 ,最大激发波长 2 6 1nm ,最大发射波长390nm。SSA浓度较高时 ,荧光激发光谱发生变化 ,但发射光谱不变。在近中性条件下 ,SSA稀溶液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范围为 5~ 2 5 0ng·mL- 1 ,检测下限为 5ng·mL- 1 。以硫酸奎宁为参比 ,测量了SSA在不同波长下的荧光量子产率 ,在最大激发波长 2 97nm处的荧光量子产率为 0 5 4。  相似文献   

13.
Li LR  Liu CG  Wei Y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0):2763-2766
研究了中药活性成分香荆芥酚(Carvacrol)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依据光谱数据测量了香荆芥酚的电离常数和荧光量子产率.在pH<2.0时,香荆芥酚的荧光随溶液pH增大而增强;在pH2.0~8.0范围内,香荆芥酚有稳定的强荧光,最大激发波长为278 nm,最大发射波长为306 nm; pH>8.0时荧光强度随pH的增大...  相似文献   

14.
某头孢制药废水的水质指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光谱与水样一一对应,被称为“水质指纹”。水质指纹可指示污染的出现,是新型水质预警方法。头孢类抗生素是国内外使用最多的抗感染药物,环境危害较大。我国头孢类药物的生产量在逐年增加。因此,研究头孢类废水的荧光指纹特征对监测该类废水的排放、保护水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某头孢制药废水的水质指纹特征。该废水的水纹上有6个峰,按发射波长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峰的激发波波长/发射波波长分别在230/350,275/350,315/350 nm附近,第二组分别在225/405,275/410和330/420 nm附近。激发波波长/发射波波长在230/350 nm处的水纹峰强度最强。在同一组中,激发波长越小的峰的强度越大。pH明显影响头孢废水水纹中峰的位置和强度。随pH上升,第一组峰的强度会减少,产生荧光淬灭;第二组峰的强度增大,属于荧光增敏现象。这可能与废水中含有带碱性基团和酸性基团的荧光有机物有关。因为有机弱酸或弱碱的分子及其相应的离子就会在水中同时存在,而这两种形式由于空间结构的差异,发光性能上也可能差异显著。当pH变化时,造成了水中这两种型体的比例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荧光光谱的形状和强度的改变。综上所述,该头孢制药废水具有独特的水质指纹特征。该水质指纹特征可作为水体中快速识别该制药废水存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胶体金纳米颗粒的荧光光谱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健  王永昌  王勤 《光子学报》2003,32(3):357-360
研究了胶体金纳米颗粒的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特性.增大激发光的波长,发射峰相应红移并在629nm达到最强,对应的灵敏激发波长为473nm.增加金纳米颗粒粒径,观察到发射谱的峰值先增大然后减小.发射峰产生的原因在于电子与带间空穴的复合导致非线性共振光散射.发射峰强度和金颗粒粒径的关系可以用表面等离子体震荡引起的局域场增强来解释,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能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6.
烟草中CuZnSODⅢ的荧光光谱及pH值和H2O2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烟草中CuZnSODⅢ在不同pH值和H2O2加入量前后的荧光光谱。用同步荧光技术区分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荧光,进一步结合荧光猝灭现象和三维荧光特征,探讨发色团微环境及蛋白质分子构象行为,推断得出H2O2对荧光的猝灭属于氧化还原猝灭和双分子碰撞猝灭双重机制,及色氨酸残基对pH值和H2O2更为敏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波长激发光对血清荧光光谱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日本岛津荧光光度计RF5301,研究了血清的荧光光谱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波长的紫外光激励下,血清产生的荧光光谱线型及峰值波长基本相同,与激励光波长无关,但荧光峰强度随激励光波长变化而变化。血清的荧光光谱有两个较强的荧光发射区,其中第一个发射区处于300~410 nm,第二个发射区处于410~530 nm。当激发光波长小于310 nm,荧光主要集中在第一发射区,荧光峰位于330和370 nm处,并产生竞争现象。当激发光波长大于250 nm时,只出现330 nm处的荧光峰,其最佳激励光波长为300 nm;当激发光波长大于320 nm,第一发射区的荧光变弱,在第二发射区的荧光变强,荧光峰位于452 nm。此研究为血液的光谱特性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光诱导荧光光谱诊断技术中激发光波长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铝试剂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铝试剂 (ATA)的共振散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在pH3 7~ 1 1 0的溶液中 ,ATA的共振光散射 (RLS)信号很弱 ;当pH <3 7时 ,RLS随pH值减小而增强 ,pH 2 7时达到最大。RLS信号增强的原因是ATA由带负电荷的型体转变为中性分子并聚集形成超分子聚合体。RLS光谱图中 2 60和 340nm出现两个散射峰 ,30 0nm处为一峰谷 ,而在吸收光谱图中 30 0nm处为一吸收峰 ,由此可知ATA的RLS光谱与其吸收光谱有关 ,RLS信号强度随波长的变化不符合瑞利散射定律。ATA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不重叠 ,说明RLS光谱中没有共振荧光成分。在实验条件一定时 ,RLS强度与ATA浓度有关 ,但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翡翠为一种珍贵的玉石。不同品级的翡翠价值差异巨大,翡翠经充填、染色等处理以提高外观质量,并冒充天然翡翠。鉴别翡翠就显得非常必要。全面收集了市场上常见的A,B,C,不同颜色B+C货翡翠样品,在常规宝石学特征描述的基础上, 进行了三维荧光光谱测试。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荧光分析技术,该技术在宝石学方面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主要依赖红外光谱对经充胶处理的宝石进行无损检测,其测试结果会受到样品表面抛光程度及样品透明度的影响,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样品抛光程度及透明度要求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红外光谱由于抛光程度、透明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市场上不同处理类型翡翠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除A货翡翠没有荧光反应外, B货翡翠荧光中心多集中在380 nm(λex)/440 nm(λem),在长波紫外灯下具有中强蓝白色荧光。C货翡翠荧光中心集中在365 nm(λex)/443 nm(λem),在长波紫外光下呈弱紫色荧光,B+C紫色翡翠荧光中心集中在365(λex)/443 nm(λem), 长波紫外光下具有蓝紫色荧光。B+C绿色翡翠荧光峰值主要集中在290(λex)/308 nm(λem),短波紫外光下具有弱蓝白色荧光。B+C黄色翡翠荧光峰值集中在335(λex)/377 nm(λem), 长波紫外光下具有弱绿色荧光。B+C红色翡翠荧光峰值为290(λex)/308 nm(λem),长波紫外光下具有弱绿色荧光。在255 nm激发光源下时,不同处理类型翡翠发光范围集中在紫-蓝区域,发光中心波长呈B+C绿色翡翠>B货翡翠>C货翡翠,在365 nm的激发光源下,翡翠样品的荧光明显强于短波,不同处理类型翡翠发光范围集中在紫-绿区域,发光中心波长呈B+C黄色翡翠>B+C绿色翡翠>B+C紫色翡翠>C货翡翠>B货翡翠的大小关系。三维荧光光谱有助于表征树脂,有机染料及金属染剂, 它能快速有效鉴别不同方法处理的翡翠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