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判别式法"的探究式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国华 《数学通报》2007,46(9):31-34
“判别式法”乃数学解题之重要方法.初涉此法于函数学习中,为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可回避要谈及此法.然而教学的现实却是:教者普遍认为“判别式法”的教学是难点,学生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发现这一方法,因而常通过一两个例题毫无遮掩地将方法“抛售”给学生,只教给他们“如何去做”而“为何可以这样做”、“何时可以这样做”又“何时不能这样做”等,则采取了一种“蜻蜓点水”或“隔靴挠痒”式的教学,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错过了难得的“再创造”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珠算》2009,(7):64-65
“财务部门的理财要做在事前,如果做在事后,就会被动。”曾经是一名财务分析专业教师的,光明食品(集团)财务审计部总经理顾鸿新认为,一个好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是事先预测,事前参与,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后进一步提升,并为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提供相关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数学解题教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和同一类型怎么做.遗憾的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往往过于重视“怎样做”,对于“为什么这样做”和“同一类型怎样做”却关注甚少,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归纳,不利于分析问题能力和“以题会类”迁移能力的有效培养.笔者以各地中考平面几何最值问题为例,对习题教学的三个层次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国忱 《珠算》2012,(2):125-127
多年来,在投资价值理念的驱使下,企业的投资行为一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游走、碰撞;在多种选择与诱惑之间徘徊、进退,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经验与教训纠缠在一身,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之争形成一个死结。有人说“术业有专攻”,企业应集中资源、力量与精力长时期坚持在熟悉的专业上发展、壮大,做强、做精。有人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有逐利避险的多种选择,东方不亮西方亮。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同一位教师教出的学生,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在学法上的差异所致.因此作为好的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好教法,使之教授的知识内容容易被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以科学高效的方法去学习,真正做到“会学”,从而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在学法这一领域内,很多教师却不注意深入的研究,或者有的教师做了一定研究,但只是局限于做理论上的讲授,而没有真正地把学法指导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对数学的每一学科,每一章节进行具体指导,而是泛泛地做一些普遍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欲判定二元函数f(x,y)在一点处的可做性,首先要搞清可微性以及可微与连续、偏导数存在及偏导数连续等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框图表示如下:其中记号“A一B”表示“A可以推出B”或“A蕴涵B”;记号“A~B”表示“由A不能推出B”或“A不蕴涵B”。因此,通常检查一个函数是否可微,先看它是否连续,如不连续,则不可做。例1讨论函数在(0,0)处的可微性。__I,工y卜天又是、。。,。。。,,。、、。,。。解:因h平上六一timdri一/七,其值因k而异,极限limf(,y)不存在,所—”一;GH“+v‘二二台(十人旬又‘1十月’,…  相似文献   

7.
赵茜 《数学之友》2022,(13):19-22
学生的错题一直存在,如何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题、纠正错题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试从“三教”理念下的“教思考”中的“想”来探究“为什么出错”,“教体验”的“做”来探究“如何纠错”,“教表达”的“说”来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从错题中思考为什么错,再经历纠正的过程体验要如何做,理解知识点的本质,之后学生说出纠错过程中的认识与反思.一方面是对“三教”理念的创新应用,拓展了“三教”理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为教师如何进行错题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田彦武 《数学通报》2007,46(12):30-31
学习数学,必须要做适量的题目.面对千“题”百怪的数学题,我们也要随机应变,转换视角和思路,见什么样的题目就应做什么样的策划.1暗题明做含蓄是一种美,许多数学题目在设计时也会布下“暗线”,追求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例1已知a=(1,2),b=(3,2),且|(ka b)-(a-3b)|=|k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了若干年数学,并不感受到数学的威力和存在,或者说,只感受到考场的威力和教室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学的失败.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提出要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意识”何所指?简言之,即是用数学眼光去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的意识.同一件事,如“喝茶”,用一般的文化眼光去看待它,你可能想到“茶道”或“产地”.而数学家华罗庚用他敏锐的数学眼光却提出下列问题:客人来了,要泡茶,这就要洗杯子、找茶叶、烧开水,你应该先做哪件事?从而引出运筹学概念.华先生也…  相似文献   

10.
周勇 《数学通讯》2007,(5):F0003-F0003
高考无情师有情,考试无形却有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会学,而且还要教给学生会考.有些学生不会考试,失去了许多本可到手的分数,出现这种情况,除心理因素外,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不懂应考策略,缺乏考试技巧.有位特级老师曾经告诫学生:“狠抓基础保成绩,分步解决克难题.”还有一位高考状元谈体会时说:“高考卷不一定要做完,关键是看你做对了多少.”他们说的都旱府老箫略和老试轱巧的问颢  相似文献   

11.
用平均值不等式求值域的一个变形技巧276400山东省沂水教委教研室马奎文用平均值不等式求函数值域(或最值)时要遵循“一正(各项为正)、二定(积式和为定值)、三相等(存在等号成立的情况)”的原则,特别是针对“相等”要做适当的恒等变形.对于求函数f(X)...  相似文献   

12.
冯斌 《中学数学》2001,(4):9-10
孙维刚先生提倡:时时事事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然而,目前能照着这么去做的,毕竟还不多.究其原因,无非是水平、认识、环境诸方面因素. 要能从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教师自身必须是高“水平”的,教师对教材理解得不深不透,要从系统的高度来把握又何从谈起. 还有个“认识”问题:为什么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来分析?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智能、素质的发展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不解决好这个“为什么”.实际工作上还是不会那样去做。 更有个“环境”因素、即使你己认识到这么去做.对学生的发展来说肯定是好事,但担心对中考高考会不会有影响,担心领导与群众的看法与议论,你也有可能又会犹豫起来. 其实,数学思想方法中的类比、化归、变换、映射、对应、数形结合等,是寻求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具体手段;有关学习、教育、方法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承上启下,融汇贯通、深人浅出,思前想后、挖空心恩,左恩右想、追本溯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要站在联系的系统的高度来把握知识.随着教材难度的适当降低.考试中不断构造新题的“深挖洞”倾向将受到遏止,立足于教材中重要内容的从系统的理解上来命题的方向,必会受到一定的重视,这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13.
珠算是财经类中等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要做一名合格的财经管理人员,打好算盘是必备的条件之一。珠算的理论体系及运算方法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但真要学好它,精通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是经过苦练船巧练。“疾珠神算,贵在勤练,”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第六章课程实施中指出: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要处理好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知识与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等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操作化”组织,将“做”、“想”、  相似文献   

15.
学习集合要注意元素的“三性”——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要注意空集的特殊性,要注意符号“∈”与“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区别,要注意求补集的前提,要注意使用Venn图直观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即学生要在“做”“考察”“实践”“探究”“制作”等一系列活  相似文献   

17.
数学概念引入要坚决摒弃“一个定义、三项注意、疯狂练习”的做法,不能简单地从抽象定义出发,应从具体事例出发,概念引入提倡归纳式,问题驱动建议活动式,设计的问题一要面向全体,二要有明确的目标,三要由浅入深,四要难度适当.以活动驱动探究、以问题引领教学的“做中学”,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珠算》2008,(12):11-11
《法制晚报》报道:近日有消息称,赵本山将投资手机企业。记者联系了赵本山的经纪人高大宽,他证实赵本山确实要与铁岭方向集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手机生产,“做手机的打算,赵本山很早就有了。”记者从该集团相关人员处了解到,赵本山投资的手机是电视手机中的一种,名叫CMMB,业内人士称为电视手机,属于数字高科手机。  相似文献   

19.
《数学大王》2014,(1):31-34
许多探险队部做过追踪“雪人”的尝试,却都无功而返。胡图历经千辛万苦去追踪一个真正活着的“雪人”。下面,我们来看他的报告吧!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决教学应重在教会学生"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问题由已知情境、目标情境、解和解题基础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所谓“解”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问题的已知情境和目标情境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智力活动 .要保证智力活动的顺畅进行 ,既有内隐的必要条件 ,也有外显的必要条件 .首先 ,问题解决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 ,也就是要“会想”,这是内隐的必要条件 .其次 ,问题解决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作保障 ,也就是要“会做”,这是问题解决外在的必要条件 .问题解决的心理条件告诉我们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既需要“会想”的经验 ,又需要“会做”的知识 ,而这些都是学生运用全部心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