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章是从单质、化合物开始,单质中分为金属、非金属,化合物又可分为若干类物质,从而引出酸、碱、盐、氧化物。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金属、非金属这些基木概念是比较熟悉的(而对酸、碱、盐、酸性和碱性氧化物是比较生疏的)。从这些已知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新的未知的知识来。从这  相似文献   

2.
大纲指出:“门捷列夫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种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使学生能够通过元素周期表总结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并能应用元素周期表解答一些实际问题(象由元素的位置推测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由此可见,门捷列夫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这一章教材是为高中三年级教材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章教材的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那是不容易掌握和巩固的。因此我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有重点的复习这一章的全部教材内容,特编写下面的复习提纲印发给他们,并指导他  相似文献   

3.
汪劲松 《化学教育》1989,10(3):13-16
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知识,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始末,共涉及到29种元素,其中详细讨论的有15种,既有单质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又有其物理性质;既有独立性知识,又有规律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陈鹏 《化学教育》2012,33(3):33-35
应用“价类图”对“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进行复习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价态变化和物质的分类2个视角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10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作图重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  相似文献   

5.
康玉平 《化学教育》2010,31(Z2):187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夯实基础,熟悉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2)强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的位置和关系,注意知识的交叉,为学科内综合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朱向东 《化学教育》1995,16(6):14-15
利用高三复习的机会,帮助学生理清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其规律性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彭志伟 《化学教育》2023,(9):102-107
学科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而持久的迁移作用。元素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元素观的建构有助于学生对物质世界形成有序的认识,并为其他化学观念的形成提供基本框架。高三复习阶段,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知识为依托,借助迷宫游戏进行思维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反思、概括、提炼学科事实性知识,将客观存在的、知识形态的元素观念逐步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的元素观。  相似文献   

8.
白福秦 《化学教育》1996,17(5):32-33
在本章之前,教材已经讲述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这里再安排一章金属铁,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既有一定的非金属知识,又有一些金属知识,这样,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使学生对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就比较完整了。本章教材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每一个性质都配了一组或一个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便于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相佃国 《化学教育》2013,34(12):53-58
在以能力立意为价值取向的高考命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成为考查化学概念与理论、化学方法与能力的载体。高考复习教学中,对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科学定位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根据当前较为流行的2轮次或3轮次高考复习教学实际,第1轮次复习根据物质类别、按照通性与特性组织教学,第2轮次复习根据高考要求和高考试题特点、按照元素化合物与STS、元素化合物与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与物质的制备、检验等3个专题组织教学,具体介绍复习教学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崔子建 《化学教育》2002,23(2):21-22,28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行“3+X”高考例题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 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为顺应“3+X” 的改革形势,把握“注意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改革的实质,谈谈如何搞好元素 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1  重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学,形成知识网络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一要教给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培养进入高校学习所需要 的基本素质;二要在加强主干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科内的综合与联系;三要选择元素化 合物知识与生物、物理、地理、历史…  相似文献   

11.
张俊华  王澜  王磊 《化学教育》2015,36(5):22-25
针对常规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现状,设计了基于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以"评估菠菜补铁是真的吗"为核心任务,突出了研究元素化合物的认识角度——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以探究实验为手段,将铁元素的定性检测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用模型拆解了一个真实、复杂的生活问题。结果表明,模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突破学生认知的障碍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陆建源 《化学教育》2005,26(3):47-50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化学科考试说明》的规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共有100多个知识点,而且这部分知识多数是描述性的,内容繁杂、零碎和分散,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难以掌握和运用。根据高考化学试题的要求和多年高考复习经验,针对该专题知识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抓准知识主线并采用下列复习策略,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考"化工生产流程"题中考生普遍出现"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薄弱"、"根据工艺流程图回答问题的能力差"的问题。针对学生做题中的问题与难点,本专题复习中采用"掌握学习"模式,通过试题、问卷等课前诊断形式,暴露学生迷思,设计课前导练、拓展训练,提炼解题分析思路,引导学生从"核心反应"及"除杂提纯"2个角度进行问题自编,培养学生知识运用与据图回答的能力,提升复习课效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特点、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认识和解决元素化合物有关问题的思维机制,提出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运用认识对象、化学问题、能力任务、认识角度和认识方式类型等重要的认识变量,揭示了中学生针对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这一认识域的认识系统构成。研究还基于模型进行了《化学1》中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模型进行复习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进行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学生避免片面理解,孤立现象和死背定义等毛病,而能透澈地、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已获得的科学知识,经常地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现在我把复习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几种酸、碱、氧化物和盐”这一章的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得到指正,而能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一、教材分析酸、碱、盐、氧化物这一章是无机物基本概念的基础,通过酸、碱、盐、氧化物的组成,深入地贯澈了原子——分子理论,从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基础上了解到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一章里应对前几章所讲的定组成  相似文献   

16.
一、总复习的目的总复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完成高中化学教学任务的必须的重要步骤。通过总复习可以使学生在各年级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并弥补上平时学习的知识缺陷。总复习的重要任务是把学生在各年级学到的化学知识,提高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最高年级(高中三年级)的应有水平上。所以总复习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讲述和应付升学考试,而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升学考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例谈新课程元素复习课中的整合性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志明 《化学教育》2009,30(1):18-20
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分模块教学的,而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在必修1中呈现,高三复习时怎么处理?以硫酸和硝酸的复习为例,研讨了在复习课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验的安排,整合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通过巧妙地问题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现象后面的一般性规律及认识这些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龚龙生 《化学教育》2003,24(4):30-31
促进知识迁移是化学复习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的化学复习 ,教师还是以大量的习题训练学生 ,重在知识的熟练。这种做法难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对能力立意的高考。化学复习应重在促进知识迁移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本文从在化学复习中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知识情境化意识和提高学生辨认情境中所含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化学复习中促进知识迁移。1 化学复习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迁移是一种长期受到人们关注的心理现象 ,它的基本含义是 :在先前的学习 (或训练 )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19.
刘绍乾 《化学通报》2018,81(2):185-191
在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教学中,元素的存在形式既是该元素化学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决定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制备与合成方法。运用离子的电子结构知识及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将元素知识形成知识链以减少记忆量。本文利用软硬酸碱理论和地球环境的基本状况来分析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得到了与实际较为符合的结果,表明这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伟 《化学教育》2014,35(23):22-24
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课程内容和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以二氧化硫为知识载体,设计了新授课和复习课中不同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网,主旨是探索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如何让化学实验丰富教学方法,如何通过设计不同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中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