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敏化的铽离子荧光探针对氧氟沙星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Tb3 +能与氧氟沙星形成络合物 ,并发出Tb3 +的特征荧光 ;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能大大增强体系的荧光强度 ,由此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敏化的Tb3 +荧光探针测定氧氟沙星的方法。用 1cm石英比色池在激发波长为 30 0nm ,发射波长为 5 4 5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在pH =5 .5~ 6 .5 ,Tb3 +浓度为 5 .0× 10 -5mol/L ,SDBS浓度为 5 .0× 10 -4mol/L的最佳测试条件下 ,氧氟沙星的浓度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 ,线性范围为 5 .0× 10 -8~ 2 .0× 10 -6mol/L ;检出限为 6 .0× 10 -9mol/L。该法可用于氧氟沙星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稀土离子Tb3 能与药物培氟沙星形成1∶2络合物,并发出Tb3 的特征荧光,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能显著增强该体系的荧光强度,据此建立了一种表面活性剂敏化Tb3 荧光探针测定培氟沙星的新方法。在pH 5.8~6.8,Tb3 和SDS浓度分别为5.0×10-4mol.L-1和1.0×10-2mol.L-1的条件下,培氟沙星的浓度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3.0×10-9~7.9×10-6mol.L-1;检出限为3.0×10-9mol.L-1。该方法可用于培氟沙星制剂和血清中药物含量的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3.
稀土离子(Nd^3 ,Sm^3 ,Eu^3 ,Gd^3 ,Tb^3 )对抗凝血因子(ACFI)的内源荧光有不同程度的淬灭作用。稀土离子与ACI I 光滴定的结果表明,ACFI分子中有两个稀土离子结合位点,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ACF I分子中两个结合位点是共同的竞争结合位点。每个稀土离子与ACF I的结合常数K1和K2相接近,说明两个结合位点的结构可能基本一致。不同的稀土离子与ACF I之间有相近的结合常数K1或K2,表明ACF I分子中的两个结合位点在结构上都有较的柔性,这种结构柔性为钙离子在ACF I与活化凝血因子X的结合反应中所起的激活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4.
铽(Ⅲ)探针法研究一些金属离子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选用Tb(Ⅲ)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cd(Ⅱ)、Zn(Ⅱ)、Ca(Ⅱ)、Mg(Ⅱ)与DNA反应的结合部位。结果表明:Cd(Ⅱ)、Zn(Ⅱ)在DNA上有两种结合部位,即DNA双螺旋外侧的磷酸基和内侧的碱基鸟漂呤上的N-T。而ca(Ⅱ)、Mg(Ⅱ)在DNA上只有一个结合部位即磷酸基。说明Tb(Ⅲ)不仅可以作为DNA构象及DNA单链成分、不配对碱基残余的探针,而且可以用它探测一些金属离子与DNA反应的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5.
铽离子探针法研究单宁酸与伴清蛋白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H 7.4、含有0.1 mol•L-1 NaCl的0.01 mol•L-1 Hepes为缓冲液, 在(25±0.2) ℃,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单宁酸(TA)与伴清蛋白(apoOTF)的相互作用. 由蛋白内源荧光测定表明: TA分别与apoOTF, TbN3+-apoOTF和TbN3+-apoOTF- TbC3+结合形成1∶1配合物, 其表观结合常数(KA)分别为7.15×105, 4.16×106和3.77×106 mol-1•L. 以Tb3+敏化荧光测定表明:TA与Tb3+可形成1∶2配合物, 且TA与Tb3+的结合能力大于apoOTF与Tb3+的结合能力. TA-Tb23+配合物也可与该蛋白结合形成1∶1复合物, 其KA为1.86×105 mol-1•L.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铽(Ⅲ)为荧光探针,探讨了吲哚-3-乙酸(IAA)、吲哚-3-丙酸(IPA)、吲哚-3-丁酸(IBA)与铽(Ⅲ)的作用。基于For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传递机理,推算了结合铽(Ⅲ)与吲哚环的IAA、IPA、IBP的距离,它们分别是7.97A,10.29A,12.56A。 相似文献
7.
稀土离子(Nd3+, Sm3+, Eu3+, Gd3+, Tb3+)对抗凝血因子(ACF Ⅰ)的内源荧光有不同程度的淬灭作用.稀土离子与ACF Ⅰ荧光滴定的结果表明, ACF Ⅰ分子中有两个稀土离子结合位点,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ACF Ⅰ分子中两个结合位点是共同的竞争结合位点.每个稀土离子与ACF Ⅰ的结合常数K1和K2相接近,说明两个结合位点的结构可能基本一致.不同的稀土离子与ACF Ⅰ之间有相近的结合常数K1或K2,表明ACF Ⅰ分子中的两个结合位点在结构上都有较大的柔性,这种结构柔性为钙离子在ACF Ⅰ与活化凝血因子X的结合反应中所起的激活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8.
9.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ACF)分子中有两个钙离子结合位点,钙离子对ACF的内源荧光有增强作用,稀土离子(Nd3+,Sm3+,Eu3+,Gd3+和Tb3+)能取代ACF分子中的钙离子,并对ACF的内源荧光有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其中Tb3+接受ACF分子中Trp残基传递的能量后,特征荧光增强.稀土离子与ACF荧光滴定表明,ACF分子中有两个稀土离子结合位点,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ACF分子中两个结合部位是共同的竞争结合部位.ACF与不同稀土离子之间有相近的表观结合常数K1或K2.Tb3+与RE3+(RE=Nd,Sm,Eu或Gd)间线性自由能关系表明,稀土离子与ACF结合时,没有明显的空间效应.ACF分子中的两个结合位点在结构上都有较大的柔性,这种结构柔性为钙离子在ACF与活化凝血因子X的结合反应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Tb(Ⅲ)作荧光探针探索葡萄糖淀粉酶分子与该离子的成键位置数、成键环境及键合Tb(Ⅲ)的解离常数K_D。 相似文献
13.
主要总结了近几年来基于喹啉及其衍生物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检测Cd~(2+)、Zn~(2+)的喹啉类荧光探针,主要从探针的荧光响应能力、配位机制和实际应用几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设计与构建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核酸脱碱基(AP)位点构建了无机配体稀土铽离子(Tb3+)荧光增强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识别方法. 在目标链靶标碱基对应的探针链上相应位置引入AP位点, 发现Tb3+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在AP位点, 光激发时发生从DNA碱基到结合的Tb3+的能量转移, 使Tb3+特征荧光显著增强. 这种荧光增强作用与靶标碱基及AP位点侧翼碱基类型密切相关. 当靶标碱基和侧翼碱基为G时, 荧光最强. 该方法可用于区分肿瘤抑制基因p53密码子177位的C/G碱基变异. 相似文献
15.
16.
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荧光探针,该探针在DNA的3’端标记荧光素并利用[T-Hg(II)-T]复合结构对荧光进行猝灭,荧光素与[T-Hg(II)-T]复合结构之间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对探针链长度以及pH和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后,该荧光探针对汞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用于汞离子分析时检出限可以达到纳摩尔级。当加入半胱氨酸,由于形成了半胱氨酸-汞离子复合结构,[T-Hg(II)-T]复合结构被破坏,荧光强度大量的恢复。利用此原理可以对半胱氨酸进行分析,检出限也可以达纳摩尔级。该荧光探针利用一条廉价的T碱基适配体链所构筑,相比传统的荧光探针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18.
激发态能量转移(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EET)作为一类重要的光物理现象,被广泛用于比率型荧光探针和分子灯标的设计以及DNA检测等多个领域.影响EET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供受体间的空间距离和光谱交盖,通过调节供受体间的空间距离或光谱重叠程度来调控能量转移过程,实现对目标客体的双波长比率检测.综述了基于不同供受体荧光团的EET体系、供受体间的连接方式对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以及通过调控供受体间光谱重叠程度或空间距离,获得识别不同客体的比率型荧光探针,并对EET机理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以及未来在生物成像和医学检测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