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群沙射流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90-150μm的标准细沙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波速度剖面测量仪和数码摄录机进行了垂直入水群沙射流的实验研究,给出了的群沙入水后的运动规律。我们发现,群沙湍射入水的一霎那,底部瞬时产生反射波,由它带动的流速与群沙入水带动的流速同量级。 相似文献
2.
本地运七飞机主起薄架系统,在接近收上位置到碰锁的过程建立了简化的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总体模型。利用动态增量非线性有限元程序(ADINA84年版),对主起落架系统收上碰锁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流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摇臂建立了更为精细的有限元地其进行了静力分析,无论总体模型还是精细模型均能够起初地反映实际情况,且模型中的有关参数的选取也是合理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也是吻合的,这说明本文关于飞机主起落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以多片平行悬壁板为模型,对平行结构流固耦合振动特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导出了便于分析计算的理论表达式,并进行了计算与实验验证。结果说明,分析方法正确,对于分析实际水工结构的完全流固耦合问题具有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输流管道系统中由结构-流体相互耦合作用导致的管道振动对工业生产的安全性、经济性具有重要影响。工程中常用有限元中的管单元建立管道动力学模型,用附加质量法或顺序耦合方法进行输流管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这种建模和分析方法可能会造成管道中结构-流体相互耦合效应的缺失。本文搭建了输流管道系统的实验平台,分别在管道无水和充水两种状态下进行管道系统模态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分别与所建立的无水管道有限元模型和充水管道流固耦合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壳单元及实体单元管道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实验和数值分析研究其动力特性发现:壳单元动力学模型更合理准确,管道系统由于流固耦合作用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振动形态;附加质量法分析结果缺失了系统的某些低阶模态,表明了输流管道系统流固直接耦合动力学建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气固两相边界层中固粒与拟序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气固两相边界层中固体颗粒与拟序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速度修正的双向耦合模型,提出了计算固粒对流场反作用的新方法以及大大减少计算量的快速涡方法,并据此得到了边界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8.
储液弹性容器的耦合振动是近年来人们较关注的动力学问题之一,本研究对一端自由,另一端固支的园柱弹性薄壁容器,对储有理想液体下的双重非线性系统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获得了非稳态解,并通过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系统进入混沌状态后,尽管加载的终点相同,只要加载的过程不同,其响应谱亦不同。这一结果可能是双重非线性系统(强非线性系统)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刚—流—弹耦合系统动力方程及其动力边界条件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Jourdain变分原理,建立了由刚体、两种互不相溶可压缩粘性流体以及弹性体组成系统的动力方程及其动力边界条件,完善和推广了Rumyjantsev[4,5]、Liu[6]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轴向流中悬臂柔性板流固耦合动力特性作了研究.基于板的轴向不可延伸假设,采用Hamilton变分原理,推导了轴向流中悬臂板非线性运动偏微分方程,通过面元法计算悬臂板上下面压力差.采用伽辽金法离散该非线性运动偏微分方程,通过无量纲化物理参数,研究了系统无量纲颤振临界速度,给定流速下悬臂板末端响应时程曲线及板的振动响应,并与风洞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发生Hopf分叉,流体流速大于颤振临界速度时,悬臂板发生稳定的极限环颤振,悬臂板振幅、频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12.
大型渡槽动力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大型渡槽结构的特点,在缺乏适用的抗震分析模型前提下,提出支撑-渡槽-水伪三维流固耦合动力分析方法。模型基于结构动力分析理论和流固耦合分析理论,整体结构分析采用Newmark方法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中考虑渡槽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包括下部支撑结构、地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渡槽-水耦合体子结构分析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 Eulerian,ALE)有限元方法进行动力分析,考虑渡槽-水的耦合相互作用,模拟渡槽中水体的大幅晃动作用,相应得出渡槽中动力压力值及其分布。以某排架支撑矩形渡槽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伪三维模型进行地震时程分析,计算结果与三维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提出的伪三维动力分析方法计算效率高,满足渡槽结构抗震设计要求,便于工程应用,是大型渡槽结构动力分析研究和抗震设计的实用静、动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种新型固流耦合减振器原理样机开展了多参数匹配冲击力学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大冲击能力,并表现出强非线性动态力学特征,同时通过改变一些主要的参数器件测试其力学工作特性,研究了其力学特性的设计可控性. 相似文献
14.
轴对称空泡流的脉动性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定常来流中1/4平头轴对称体的不稳定的空泡形态特征进行了水洞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揭示了由于空泡形态断裂而产生的低频脉动现象,这一现象在跨空泡流情况下尤为明显,常使空泡长度和厚度在大幅范围内拟周期地变动,其频率特性比较稳定,有别于空泡末端局部泡团脱落而产生的脉动。 相似文献
15.
密闭腔体声-结构耦合系统的动力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密闭空腔为对象,开展了声-结构耦合系统的动力分析和灵敏度计算,为系统性态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算法基础。分别把结构和声场进行离散化,推导了声-结构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方程,求解了耦合系统的频率和声压级响应。在此基础上,以结构尺寸为设计变量,计算了耦合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声压级响应的灵敏度,解决了声-结构耦合系统动力灵敏度的数值算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结构流—固冲击屈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回顾和综述结构在流-固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屈曲问题的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评述流-固冲击屈曲的特征、实验资料及已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强度混凝土靶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毁伤效应极其复杂, 针对爆炸载荷作用下高强度混凝土靶板的破坏问题设计了相应的实验, 并采用自主构建的有虚拟流体欧拉-拉格朗日双向流固耦合算法(GEL)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 深入探讨了不同装药模式、装药量、混凝土靶板强度和炸高等对毁伤结果的影响规律, 总结了外爆载荷与内爆载荷作用机理的差异, 揭示了高强度混凝土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毁伤机理, 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结果表明, 对于外爆工况, 600 g装药3种强度下的爆坑深度比300 g装药下提升了11.85%, 8.82%和7.71%, 而爆坑直径分别提升了15.71%, 8.51%和7.51%, 说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升, 爆坑深度和爆坑直径随装药量增大而提升的量逐渐减小, 且对于各强度混凝土靶板, 爆坑直径随装药量增大而提升的量要大于爆坑深度提升的量. 当炸高分别为0, 5和10 cm时, 爆炸冲击波传播到混凝土靶板中心位置时的压力峰值分别为16.08, 1.33和0.30 GPa, 表明随着炸高的增大, 混凝土靶板爆坑深度和直径都随之减小, 越靠近混凝土靶板, 爆坑深度和爆坑直径的降低量越小, 冲击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呈指数级衰减, 这也是导致不同炸高条件下漏斗坑破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对于内爆载荷, 炸药起爆之后, 巨大的爆炸冲击波能量无法及时排解到空气中, 冲击波传播受到了严重阻碍, 导致在混凝土内壁空气的压力和密度急速升高. 以C120高强度混凝土靶板为例, 60 g炸药作用下的混凝土靶板爆炸漏斗坑模拟深度和直径分别比30 g炸药下提升了13.38%和77.73%, 说明提升装药量对靶板横向破坏影响较大. 以30 g炸药内爆工况为例, C120高强度混凝土比C40普通混凝土的爆坑深度减少13.14%, C160高强度混凝土比C120高强度混凝土的爆坑深度减少2.20%, 而爆坑直径的减少程度分别为54.43%和21.77%, 说明高强度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更强的抗爆能力. 与外爆条件的破坏模式略有不同, 内爆作用下混凝土靶板的横向破坏模式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将振动理论和振动测试技术用于桥梁建设,从结构动力特性方面检验和评价了教化立交桥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0.
流固耦合破坏是一类涉及结构变形与破坏以及复杂自由表面现象的强非线性力学问题.结合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 PD)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各自的优势并考虑其计算效率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分析流-固耦合破坏问题的多分辨率PD-SPH混合方法.分别采用SPH和PD方法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对流体和结构进行离散与求解,利用具有与流体粒子相同光滑长度的虚粒子处理流-固界面,以高精度满足界面边界条件.通过两个经典算例:液柱静压力下弹性板的变形和溃坝流体冲击弹性闸门的变形问题,表明提出的多分辨率PD-SPH方法兼具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对含裂缝的Koyna重力坝水力劈裂问题进行模拟计算,所得裂缝扩展路径与文献结果吻合,说明该方法适用于涉及结构破坏的流固耦合问题仿真.最后尝试采用该方法进行流体冲击作用下含裂纹混凝土板崩塌过程数值仿真,准确描述混凝土板的断裂破坏和全过程中的流体运动.多分辨率PD-SPH混合方法或可为流-固耦合作用下的结构损伤破坏仿真提供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