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红壤不同利利用方式对铝的活性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活性铝的提取剂对土壤中铝的提取力顺序一般为0.5mol/LNaOH>1mol/LHCl>1mol/LNH4Ac>1mol/LKCl。土壤中水溶性铝含量对土壤酸度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浸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粉条中溶出铝的化学形态及其含量.实验结果显示,粉条溶出铝中,Al3+为135 μg/g,Al(OH)2+和Al(OH)2-未检出,胶态Al(OH)3o为143 μg/g,有机铝为460 μg/g.各化学形态铝含量的回收率在88.3%~105%范围,精密度(RSD)为1.14%,方法检出限为0.74 mg/kg.该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检出限低,线性关系好,是一种简便实用的食品、药物中活性铝化学形态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液中铝浓度的升高能够导致严重的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铝的毒性及生物效应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可靠的分析体液中实际铝形态的方法。近十年来各种分离模式的HPLC在这方面使用最多。实验证明,血清中的铝主要与转铁蛋白(Tf)以AlN-Tf和AlN-Tf-Fec的方式结合,而余下的部分则与柠檬酸(Citrate)、磷酸(Phosphate)形成Al-citrate,Al-phosphate和Al-citrate-phosphate。  相似文献   

4.
利用KCl、NH4Ac、HCl、NaOH四种浸提液将沙棘叶中的铝浸提溶出,得到沙棘叶中铝的不同化学形态,采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测定结果:沙棘叶中的Al3+为10.7%,Al(OH)2+和Al(OH)+2为2.1%,胶态Al(OH)03为34.3%,有机铝为53.0%.浸提液中铝的回收率为86.9%~101.0%.  相似文献   

5.
铝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铝形态分析的意义,环境和生物体系中铝存在的形式,综述了铝形态分析时采用的连续静态浸提法、铝-试铁灵逐时络合比色光度法、酸碱电位滴定、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拟合等分析方法(1984—2009年间),引用文献65篇。  相似文献   

6.
章福平  毕树平  俞炯  张振江 《分析化学》2000,28(8):1029-1036
综述了用极普法、吸附伏安法、计时电位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及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环境和生物样品中铝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比较了各种电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引用文献97篇。  相似文献   

7.
以阳离子交换微柱分离与ICP-AES检测联用技术为分离/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配体配合物体系中铝的形态及其分布.当pH=6.0时,溶液中非稳定态单核铝被微柱所保留,而稳定态配合铝直接从微柱中流出.所选择的研究体系分别为:Al-氟化物(Al-Fluoride),Al-磷酸盐(Al-Phosphate),Al-柠檬酸盐(Al-Citrate),Al-草酸盐(Al-Oxalate)及Al-EDTA.在确定的pH值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摩尔比[n(Al)/n(配合剂)]对铝的形态分布的影响,得到了一些对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生物体系中铝形态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铝的形态分析是研究环境和生物体系中铝的毒性、生物有效性和传输机理的关键。从IUPAC2000,72,1453和Analyst2001,126(2)对元素形态概念的最新定义,在过去20年来,形态分析都是依据操作手段来进行“组形态”(group species)分析。然而,随着近5年来分析技术的发展,对铝的形态分析逐步达到了“单形态”(individual species)分析的水平。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即:(1)组形态分析(fractionation):离子交换、电化学分析和流动注射;(2)单形态分析(speciation):联用技术、核磁共振和计算机拟合。  相似文献   

9.
用连续平衡静态浸提法研究西双版纳的民间灌木饲料的铝形态分布情况,对其浸提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用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CAS法)测定了这批灌木饲料的总铝及各形态铝浓度。结果显示:总铝含量差异大(64-2530μg/g),有机铝比例最大,其中稳定有机态铝占总铝的63%-86%,无机态铝占总铝的3%-17%,且主要以A1(OH)2形态存在,活性铝的溶出受pH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色谱法分析环境中铝形态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色谱法在环境体系铝形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比较了离子交换色谱、体积排阻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流路中嵌入色谱小柱的流动注射分析法的优缺点。引用文献55篇。  相似文献   

11.
茯苓菌核多糖的分离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分别用0.9%NaCl不溶液,热水,0.5mol/L NaOH水溶液和88%甲酸从新鲜茯苓菌核体中提取出5种多糖:PC1,PC2,PC2-A,PC3和PC4.用IR,HPLC,GC,^1HNMR和^13C NMR等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PC1,PC2和PC2-A由D-葡萄糖,D-木糖,D-甘露糖和D-半乳糖组成,PC1和PC2-A含葡萄糖醛酸,其葡萄糖含量随提取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中药有效成分的优越性以及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并分析了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题实质上是中药有效化学成分(ECC)的研究.得出了下列一些研究结果,1.提出了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思路即以中药中TE的存在状态为核心,以中药中TE和有机成分(OC)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来开展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工作.2.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用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论以及贝塔朗菲定律.以大量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其核心是:(1)中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可以是OC,也可能是TE;(2)中药中的ECC更有可能是二者的配合反应所形成的配合物.3.在中药中OC和TE的相互配合反应中.即改变了TE的存在在状态后.发现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变化的规律性:(1)有的配合物具有原来二种成分的生物活性;(2)有的配合物则可提高某一成分的生物活性或降低其毒副作用;(3)有的配合物测产生二者所不具备的新的生物活性;(4)TE的生物利用度均有所提高.4.从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有较好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配合物.为新型配合物中药新药的研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5.采用了配位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把pH电位法和计算机平衡模拟技术相结合,为中药ECC和中药TE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Strok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orldwide.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natural products considered a promising sourc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In this study, ultrafiltra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for the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from Poria cocos . Five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were selected: dehydropachymic acid, pachymic acid, dehydrotrametenolic acid, trametenolic acid, and eburicoic acid. The inhibitors were extracted and isolated with purities of 96.75, 98.15, 97.25, 95.46, and 94.88%, respectively, by using a new “hyphenated” strategy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and centrifugal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by a two‐phase solvent system of n‐hexane/ethyl acetate/ethanol/water at the volume ratio 0.965:1.000:0.936:0.826 v/v/v/v. The bioactivity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as assessed using 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assay in PC12 cell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hyphenated technique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and centrifugal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wa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continuous extraction and online isol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medicinal herb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route based on the activity screening,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activity verification of the compounds offered advantages of efficiency, orientation, and objectivity.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金属基抗肿瘤药物前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的金属基抗肿瘤药物前期研究概况。介绍了中药活性成分生物碱、黄酮、醌类化合物以及斑蝥素、香豆素、白花丹素等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和抗肿瘤活性、与DNA作用的研究进展,对基于中药活性成分金属基抗肿瘤药物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微波萃取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萃取技术,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微波萃取技术具有选择性好、萃取速度快、提取效率高等特点,可应用于黄酮类、多糖类、苷类、挥发油、蒽醌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  相似文献   

17.
应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提取中药活性成分非瑟酮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分别以中药黄栌的主要成分非瑟酮为印迹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通过封管聚合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 将其装于自制的固相萃取柱中, 研究了以不同体积比的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时非瑟酮在柱上的保留行为; 通过优化清洗及洗脱条件, 使非瑟酮与它的结构相似物槲皮素在柱上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多糖是中药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抗肿瘤、抗氧化、抗凝血、抗炎症、抗衰老等活性。该类物质具有极性强、分子量大、结构难确证等特点,成为中药多糖新药开发的瓶颈。该文综述了近10年关于中药多糖成分的前处理及检测方法,以期为中药多糖定性定量分析,质量控制的提高,多糖药物深度开发和中药物质基础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经成为发现新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高通量筛选技术已大量应用于筛选药物活性成分的领域中,但是其中大部分为从化合物库中筛选活性成分,仅有十几篇文献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而中国传统中草药却是探索和发展新药物的丰富来源。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2008年到2017年的相关文献,阐述了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其应用进展,为今后中草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