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酚类和芳香胺类化合物作为底物分子,研究了一类新型的β-环糊精高聚物(PS-PGMA-βCD)对它们的包络吸附性能.结果表明.β-环糊精高聚物依据β-环糊精分子的包络作用,可以选择性地识别位置异构体.吸附容量与β-环糊精固载容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3.
4.
5.
β—环糊精和α—萘乙酸包络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和α-萘乙酸包络反应,研究了包络物的荧光光谱性质,测定了包络物的形成常数,讨论了各种水溶性一元醇对该包络物形成及荧光性质的影响,并对其应用了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荧光光谱法研究β—环糊精与L—酪氨酸的主客体包络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荧光光谱法系统地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与L-酪氨酸的主客体包络反应条件,包络物的荧光光谱性质,利用改进的Benesi-Hildebrand法测定了包络物的形成常数,初步了探讨了某些水溶性一元醇的存在对该包络物形成常数及荧光性质的影响。检出限为2×10^-7mol/L,平均回收率为99.1%。 相似文献
7.
异丙嗪—β—环糊精包络物性质及手性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引言异丙嗪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其分子结构中含一个手性中心,即存在对映异构体。β-环糊精(β-CD)与大多数药物分子形成包络物,使药物分子水溶性增加和药效延长。本文研究了异丙嗪与β-CD形成包络物的紫外光谱性质,比较了异丙嗪和异丙嗪-β-CD包络物最大吸收波长的变化。利用玻碳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异丙嗪与β-CD生成包络物的电化学行为,采用“电位法测定了包络物的配位比m和解离常数Kd。利用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通过向背景电解质中加入β-CD对异丙嗪的对映异构体进行了手性分离。2实验部分2.1仪器…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吸附剂作为医用生物材料进行血液灌流已广泛应用,它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可选择性吸附不同种类的内、外源性毒物;它的机械强度高,可避免在血液净化中因微小颗粒脱落而引起血栓.本文将β-环糊精环状低聚糖以磺酸醣键固载到交联聚苯乙烯载体上,制备新型的β-环糊精高分子进行吸附内、外源性毒物分子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环糊精包络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导了用荧光各向异性法测定环糊精包络物平衡结合常数的方程式,并用于测定芘-β-环糊精包络物的结合常数,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依据推得的方程式并结合各向异性~环糊精浓度曲线讨论了环糊精包络物存在形式及主-客体作用方式,预计了以蔡衍生物为配体的金属离子分析方法应用β-环糊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喷雾质谱作为“软电离”质谱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1,2],1991年Ganem等[3]首次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对溶液中特异性免疫蛋白质-药物复合物进行了研究.目前生物酶-底物/抑制剂、DNA-药物、蛋白质-配体及生物大分子... 相似文献
11.
12.
用荧光光谱法对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和青霉素V钾(PMPP)包络反应的光谱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改进的Benesi-Hildebrand法测定了包络物的形成常数.提出了测定PMPP的高灵敏度荧光分析新方法,在最大激发波长236.0nm、最大发射波长308.0nm处,PMPP在8.0×10-10~3.2×10-6 g/m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 5,方法检出限为1.8×10-10 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1%(n=5,c=4.0×10-8g/mL).用该法测定片剂中PMPP的结果令人满意,回收率为99.9%~100.4%. 相似文献
13.
14.
15.
环糊精(Cyclodextrin,简称CD)又名沙丁格糊精(Schardinger dextrin),它们是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作用于淀粉所产生的一组以α-1,4糖苷键结合的环状低聚糖.其中最常用的是β-CD.作为有序介质的一种,其显著结构特征是存在一个筒状立体手性疏水空腔[1]. 相似文献
16.
17.
荧光光谱法测定环糊精包络物的形成常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糊精(Cyclodextrin,简写为CD)是由淀粉经酶促水解而形成的一种筒形低聚葡萄糖,单体间以α-1,4糖甙键相联。常见的有α-,β-和γ-CD三种,其中葡萄糖单体数分别 相似文献
18.
19.
20.
水溶性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对双客体芳香席夫碱的荧光识别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溶性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对含有双苯环的芳香席夫碱的荧光增强作用.发现除介质酸度外,双苯环客体间的距离是决定荧光增强程度的重要因素.当双苯环间隔3~4个原子时,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明显增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的这种特殊的立体选择性表明,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荧光识别手段,并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应用于荧光增敏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