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突触蛋白和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表达,了解神经元的发育。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发育不同阶段突触蛋白和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量的变化。结果:RT-PCR产物电泳后在731 bp、984 bp、324 bp处出现清晰的电泳条带,实际扩增长度与设计长度相吻合,未出现与DNA相同的杂带。内参照β-actin的PCR产物电泳条带在孕期、新生和成年时亮度均一。突触蛋白的PCR产物电泳条带以成年大鼠表达最强,胎鼠次之,新生大鼠较弱。生长相关蛋白-43的PCR产物电泳条带以新生鼠亮度最强,胎鼠次之,成年大鼠最暗。结论:大鼠海马在新生期处在轴突生长旺盛的时期,而在胚胎期和成年期是突触形成和建立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GAP-43在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P-43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与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再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及膜泡的吞噬有关.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GAP-43分布.结果显示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另外,在内核层、外网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因动物不同也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而在节细胞层中3种动物均未发现GAP-43阳性染色.在锦鲤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在荒漠沙蜥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外网层,在雉鸡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外网层、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其中在雉鸡视网膜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中发现阳性分布是在脊椎动物此层发现GAP-43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GAP-43)编码序列,将该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3个物种已知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GAP-43编码序列大小是654 bp,比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大6 bp,二者GAP-43编码序列同源性为76.6%;中华大蟾蜍与除斑马鱼(Danio rerio)外的其它12个物种在GAP-43编码序列两端具有保守性,与非洲爪蟾遗传距离最近,为0.234;尽管中华大蟾蜍与哺乳动物氨基酸序列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其钙调素结合位点、磷酸化位点和N端质膜结合位点等功能域仍具有保守性;GAP-43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符合传统动物分类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衰老大鼠的学习行为与海马内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运用Y-迷宫方法对幼年对照组(断乳期)和老年期(22月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Y-迷宫空间学习记忆行为训练,之后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组大鼠海马内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2组相比,老年组的学习能力较强,幼年对照组记忆能力较强(P〈0.05);(2)生长相关蛋白GAP-43在老年组海马内的表达显著高于幼年对照组;而突触素的表达低于幼年对照组(P〈0.01).提示,GAP-43和突触素可能参与大鼠空间分辨学习记忆的过程,老年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保持着潜在的神经元退化修复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Wister大鼠在坐骨神经切断后GAP-43于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60只,将坐骨神经切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经皮低频高强度电刺激,分别于术后1,2,4,8,12,16周处死,取其L4~L6脊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AP-43在相应脊髓节段中的表达变化,并利用影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4周时达到高峰,5~8周时逐渐下调,9~16周时GAP-43在前角细胞胞体内中仍有少量表达,并呈弱阳性.实验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2周时达到高峰,且在4~16周时在神经元中仍有表达,并呈阳性.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成年大鼠相应脊髓节段中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表达明显增加,可证明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增强,但时效很短.而给予低频高强度电刺激疗法后,GAP-43的表达在时长和量上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摘要:成酶((Nosynthetas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Bedford跑台训练方案.建立雄性sD大鼠有氧训练与疲劳训 练动物模型,停训28周。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NOS的表达变化。结果停训28周后,疲劳训练抑制了停训大鼠 海马NOS的表达。有氧训练促进了停训大鼠海马NOS的表达。结论早年长期有氧训练对改善大鼠海马组织细 胞机能.延缓其衰老,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等方面有积极意义;而长期疲劳训练可能会对其包括学习与记忆能力等 方面的机能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发育过程中坍塌反应调节蛋白(CRMPs)家族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发育不同阶段CRMPs家族mRNA的表达.结果:RT-PCR实际扩增长度与设计长度相吻合.内参照β-actin电泳条带在发育各时期灰度无明显差异.CRMP-1 mRNA以新生鼠和幼年鼠表达最多,成年大鼠弱表达(P<0.05).CRMP-2从胚胎鼠至幼年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年鼠相对较低(P<0.05).CRMP-3以幼鼠和成年大鼠表达较多,其中幼鼠表达最多(P<0.05),新生鼠表达最少(P<0.05).CRMP-4在胎鼠、新生鼠和幼年鼠表达量接近,成年鼠表达相对较低(P<0.05).CRMP-5在各个阶段均呈较高表达,以新生鼠和成年鼠表达较多,其中成年大鼠表达最多(P<0.05),胎鼠表达最弱(P<0.05).结论:从胚胎期至幼年期,CRMPs家族除CRMP-4稳定于高表达水平外,其余成员表达量均逐渐增多,其中CRMP-3和CRMP-5区别于其他成员,在成年期表达量继续增高.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鼠脑短暂性缺血后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和NT-3在海马组织中的变化规律,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参考数据。本研究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TG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术后3、7、14、21d以及假手术组5组,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NGF、BDNF和NT-3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种神经营养因子在全脑短暂性缺血海马组织中出现表达下降趋势,其中以NGF mRNA的表达量下降最为显著(P<0.01)且具有快速恢复趋势,到损伤后21dNGF已上升至伤后3d水平。结果显示,这种变化规律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后3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的下降加剧了缺血再灌注对神经元的损害,其中NGF可能是脑缺血后发挥神经损伤修复的主要因子,有助于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ho激酶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和骨架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Rho激酶的抑制剂Y-27632和激动剂溶血磷脂酸(LPA)干预海马神经元,观察突起的生长并用RT-PCR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丝结合蛋白(Dbn1)、微丝肌动蛋白(F-actin)、微管相关蛋白(Tau)、α-微管蛋白(α-tubulin) mRNA的表达.结果:用LPA干预2 h后突起从远端逐渐退缩,长度缩短,细小突起退缩明显;Y-27632干预2 h后细胞胞体和突起的远侧端新生出细小突起.RT-PCR实际扩增长度与设计长度相吻合.内参照β-actin电泳条带在不同分组灰度较均一,呈高表达.Dbn1呈较高水平表达,激动剂LPA组表达下降(P<0.05),抑制剂Y-27632组表达量增多(P<0.05);F-actin和Tau表达呈低水平,激动剂作用后均使表达量相应的减少(P<0.05),抑制剂组表达增多(P<0.05);α-tubulin表达量最高,激动剂组表达量出现明显下降(P<0.05),抑制剂组表达增加(P<0.05).结论:激活Rho激酶下调Dbn、F-actin、Tau、α-tubulin mRNA的表达并诱导突起缩短,抑制则增加其表达并促进突起生长.  相似文献   

10.
大鼠在学习记忆时海马ACh和ACh能纤维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在学习记忆时海马乙酰胆碱(ACh)和ACh能纤维的变化,从而探讨中枢ACh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 以水迷宫法建立大鼠学习记忆动物模型,用碱性羟胺比色法测定海马ACh含量,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2,CA4区AChE.结果 具有学习记忆能力的大鼠海马ACh含量和ACh能纤维的密度均比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中枢ACh参与学习记忆的过程,并与记忆的巩固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其动态变化监测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后早期诊断价值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6例重症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后患者,于不同时间点分别留取各个患者的血标本,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感染分为感染组59例和未感染组67例.比较两组不同时间内体温峰值、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以及PCT等指标,分析PCT早期监测感染发生情况,并指导预后评估.结果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每个时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5例重症感染患者中有2例死亡,且PCT水平持续增高,而3例存活患者PCT水平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呈下降趋势.血清PCT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院内感染呈正相关.结论血清PCT在感染早期即可出现异常改变,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参与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一种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方法 健康雄性大鼠(Sprague Dawley,SD)60只,水迷宫筛取48只纳入实验,随机分空白对照、模型对照和模型组。模型制备采用电子颅脑损伤仪(electric Cortical Contusion Impactor,eCCI)打击,配合水迷宫筛选确定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认识障碍大鼠。观测大鼠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血清中MMP-2、MMP-9、SOD、MDA含量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生命体征稳定、各行为学指标均存在差异(P<0.05),水迷宫实验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结果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血清中MMP-2、MMP-9、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SOD明显下降(P<0.01)。结论 本模型制备策略能够较好模拟颅脑损伤后的认知障碍,同时稳定性、重复性好、评价客观,又易操作掌握,可供同类研究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巢式PCR(nest PCR)的方法克隆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该基因ORF区全长1 524bp,编码507个氨基酸,推测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5.48ku,等电点5.0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大鼠早期颅脑损伤中,EPOR基因表达呈逐步上升趋势,颅脑损伤后24h表达量达到顶峰,为对照组的6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因子kB(NF-kB)在脑创伤后的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方法:对近年来有关NF—kB在脑创伤后的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的文献进行总结。结果.NF-kB在脑创伤中的作用为双重性,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为bcl-2基因家族和Caspase基因家族。结论:NF-kB在脑创伤中是诱导细胞死亡还是促进细胞死亡,还具有分歧,bcl-2基因族和Caspase基因家族在脑创伤中的细胞凋亡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巢式PCR(nest PCR)克隆大鼠CHOP基因.该基因ORF区全长507bp,编码168个氨基酸,推测其分子量为19.03kDa,等电点4.59.大鼠CHOP蛋白在第95~160位氨基酸残基位点存在一个"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域.蛋白进化分析显示:大鼠CHOP蛋白与啮齿类该蛋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大鼠早期颅脑损伤中,CHOP基因表达呈逐步上升趋势,颅脑损伤24h表达量达到顶峰,为对照组的11.47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手厥阴经电刺激对急性颅脑损伤早期促醒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电刺激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厥阴经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电刺激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G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电刺激组的G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患者的早期促醒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轻度脑损伤早期S-100蛋白及S-100mRNA的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度脑损伤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S 100蛋白(S 100),脑组织中S 100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应用改良Feeney's方法制造模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酶免疫法动态观察S 100蛋白及其S 100mRNA的变化.结果 模型建立后血液中S 100蛋白12,48h分别为(0.825±0.171)μg/L和(1.43±0.082)μg/L,脑脊液中S 100蛋白12,48h分别为(1.21±0.175)μg/L和(1.43±0.082)μg/L,脑组织中S 100mRNA相对灰度值12,48h分别为(25.0±2.6)和(31.4±3.4),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S 100能作为轻度脑损伤的标志物,在损伤后12~48h取样本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9.
IL-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IL-1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rain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过程中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对CNS中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与炎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之间的关系,为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提供实验和相关方面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四动脉暂时性阻断的方法将26只Wistar大鼠制成全脑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动物模型,并将大鼠分成两组:即单纯的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n= 9)以及实验组(n = 17),两组大鼠手术前2h分别经侧脑室注入10 L生理盐水和等量的IL-6,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白细胞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4h后海马CA1、 区IL-1R免疫反应CA3性显著增加,表现为:IL-1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着色明显加深.结论:IL-6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通过抑制CNS中神经元的炎症因子IL-1R的表达来实现其对CNS的营养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