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氨的催化氧化”实验为例,从课题的选择、实施过程、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我院“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教学中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彩霞 《化学教育》2010,31(1):25-28
“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相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更为深刻、复杂。从内容构成、目标要求2个方面阐述了对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对教学实践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实施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相应地从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挖掘具体教学内容潜在的过程与方法、考虑学生基础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明确学生在过程中应发生的学习行为4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化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林秀銮  张贤金 《化学教育》2022,43(23):67-72
针对高三定量实验的复习特点,以“摩尔盐纯度的测定”为例进行基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背景、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从精心选素材,引发模型认知;高质量设问,建构模型认知;点、线、面结合,丰富模型认知等3个角度对促进学生“模型认知”素养提升的化学教学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曹洪昌 《化学教育》1993,14(6):19-20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良窳。我认为,化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未知”到“知”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已知”转化为“他知”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已知”。  相似文献   

5.
"以学论教"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思“以教论教”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4方面围绕过程、内容、结果3个学习维度构建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龚颖潮 《化学教育》2010,31(5):60-61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学科能力和强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异常实验现象”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异常实验现象”的教学价值,并提出了相关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发新  顾晔 《化学教育》2011,32(10):12-14,27
从对学科核心内容把握和教学方式改变等方面阐述了校本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为“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课例。  相似文献   

8.
王峰  刘金翠 《化学教育》2013,34(12):18-21
开发基于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教材“二次开发”模型,从学科价值、现实意义、要素与结构、情境化组织四个角度详细说明教学内容分析的具体思路,从确定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细节三个方面阐述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并以“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为例展开说明。  相似文献   

9.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以“巯基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实验为教学案例,阐述了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采用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并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对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丽霞 《化学教育》2019,40(24):24-28
针对无机化学教学中“氟元素”进行了教学设计。将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到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将手机这一移动终端与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让手机变成强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讨论题,借助“蓝墨云班课”的“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或“小组任务”等功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充满乐趣、合作交流式的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蓝墨云班课”中的“投票/问卷”功能了解学生对课程认知和兴趣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改进教学教法。教学情况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可“蓝墨云班课”辅助课堂教学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多、概念多、头绪多、关系多、数学推导多,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高分子物理课程的特点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高分子物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提出实验项目的建设应当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而实验项目的改革不应当局限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以"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的球晶"这一传统实验为例,更为有效的办法可以是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扩展实验项目内容,注重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多知识点的串联以及实验结果获取过程的思维过程培养,从而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转化为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天然高分子作为一种资源,由于它们来源丰富且可再生利用,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作者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对天然高分子教学实践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以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高分子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选修课以研究式教学为主,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提倡科学的批评精神,培养创新精神,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分子科学已在各个学科广泛渗透,鉴于此,《高分子物理》被设置为天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相对于高分子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物理》课程存在着课时少、无实验环节的不足。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物理》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依据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弱化次要内容和公式推导;演示实验、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和问题驱动教学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应用的联系;将高分子学科史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合到课堂中等。  相似文献   

15.
《高分子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子物理》作为高分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存在大量的概念、公式、假设等抽象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地教授高分子物理,为学生顺利进入高分子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成为教研人员的关注焦点。本文基于赫尔巴特提出的学习认知过程的五步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观点,阐述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新知识与背景知识的结合以及新知识的应用、教授过程的趣味性等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之目的在于探讨工科院校中聚合物流变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措施,提出了"以高分子物理为依托,服务于聚合物成型工艺,强调课程实用性"的教学思路。聚合物流变学在高分子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地位与作用明显;聚合物流变学课程又不同于一般流变学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工科院校中,应突出其实用功能,同时不放弃对经典流变学理论的介绍与适当深入。文中,还对国内外聚合物流变学教材的特点作了评述,对于如何上好聚合物流变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高分子物理本科教学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物理课,其内涵为高分子物质的结构、结构演变与各层次结构单元的运动规律,而非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这门课为解释结构与性能关系提供基础概念与理论,但不是"结构与性能"关系本身.这样的定位决定了高分子物理课不应采用系统教学法,而应当采用逻辑教学法,即从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逻辑起点)出发,沿着一条主线,依次导出、建立全部理论体系.在高分子物理中,这个逻辑起点就是长链结构,主线就是熵弹性.故该门课程应按熵弹性这条主线展开.对现行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大多数内容均可用熵弹性的主线串起来,另外少部分内容也与熵弹性有密切关系.应根据这两点对现行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为课程各项内容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方便学生的学习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深化理解“高分子物理”的概念与原理并能运用自如,无论是对本课程的学习,还是从事相关研究或实际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以增加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权重,使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活学活用”、充分提升认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要较为深刻地认识聚合物,学习并掌握"高分子物理"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打基础的本科阶段,"高分子物理"究竟要教些什么?对此,本文提出"高分子物理"课程本科教学内容有其核心部分,即结构单元形成的长链因各种相互作用所呈现的不同微观结构和形态、外场作用下聚合物微观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宏观响应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作者以为,采用涵盖基本内容的统编经典教材,授予学生一个基本的核和不断地自我学习的有效方法,可由此臻于对"高分子物理"较为深入的理解、恰当运用乃至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have given polymer blends a major share in the increasing sales of plastics. This applies both to general-purpose and to the higher value-added materials. Thus it is scarcely surprising that almost all polymer manufacturers have now developed comprehensive ranges of blends having particular property profiles. The principal types of blends currently available are described. The variety of products already developed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obscure the fact that certain conceivable and highly attractive property combinations have not so far been realized. If progress is to be made in this area,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between chemists and physicists in the fields of polymer chemistry, polymer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