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涛  童维  宿雅彬  丁伟 《应用化学》2010,27(4):466-469
在45 ℃下,采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4种自制高纯度十五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 分别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NaCl、NaOH、NaHCO3、正丁醇浓度及分子结构对表观吸附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磺酸盐浓度的增大,吸附量先增大后有所降低。 NaCl和NaOH的加入使吸附量增大,NaHCO3及正丁醇的加入使吸附量降低,且随着芳基位置向长烷基链中间的移动,吸附量降低,受助剂的影响变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实验室自制的三种高纯度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规律,并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磺酸盐、NaCl、NaOH、正丁醇的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随着磺酸盐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后趋于平稳,随着吸附温度和正丁醇体积浓度的降低、NaCl 和NaOH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磺酸盐活性剂的三种同分异构体中,随两部分碳链长度趋于均等,吸附量下降,且受助剂的影响变小.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服从Langmuir 等温方程,并且计算得到的各参数均能很好地反映磺酸盐在油砂上的吸附特征.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Elovich 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自制的9种烷基芳基磺酸盐复配体系在25℃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1×10<'-5>moL/L)及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mN/m).研究了烷基芳基磺酸盐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与表面性能的关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432的5种分布cmc和γ<,cmc>值分别为:2.341和28.96(递增型分布);2.4...  相似文献   

4.
于涛  罗石琼  丁伟  王会敏  曲广淼  程杰成 《应用化学》2012,29(11):1309-1315
用稀释法研究了自制的6种不同结构的烷基芳基磺酸盐(AAS)在多组分体系中形成微乳液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温度、短链醇、含水量和无机盐含量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长烷基链碳原子数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癸烷/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中醇由油相转移到界面相的标准自由能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ΔH0o→i无明显变化,ΔS0o→i增大,且与烷基链碳原子数呈线性关系。 ΔS0o→i=1.7975n+71.538。 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芳环向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癸烷/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中醇由油相转移到界面相的标准自由能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ΔS0o→i增大,ΔH0o→i减小;温度的升高导致微乳液体系的ΔG0o→i减小,微乳液的形成更容易。随醇碳链上碳原子数增加,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且ΔG0o→i与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ΔG0o→i=-2790.8n+7286.4(328 K);含水量的增加导致ΔG0o→i增大,不利于微乳液的形成,且ΔG0o→i与含水量V也呈线性关系。 ΔG0o→i=6697.8V-7170.4(318 K);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用Winsor相图法研究了自制的6种不同结构的烷基芳基磺酸盐/不同醇/正癸烷/NaCl/水体系在不同温度下所形成的微乳液。 探讨了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同时考察了温度和醇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长烷基链的增长,中相形成盐度S1、中相消失盐度S2、中相盐宽ΔS和最佳盐浓度S*值均减小,最佳中相体积V*M和最佳增容量σ*值均增大;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的芳环向长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S1、S2、ΔS、S*值均减小,V*M和σ*值均增大;随着温度升高,V*M和σ*值均减小,S1、S2、ΔS、S*值均增大,在25 ℃时,体系无中相微乳液形成;随着正构醇碳原子数的增加,V*M和σ*值均增大,S1、S2、ΔS、S*值均减小。  相似文献   

6.
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面张力法、碘光谱法、水增溶法和相态图法研究了自制的三种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胶束、反胶束和微乳液),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溶剂、无机盐和短链醇等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亲油基支化度,不利于其在水溶液或混合极性溶剂(乙二醇-水)中形成胶束而有利于其在非极性溶剂正庚烷中形成反胶束;溶剂极性的降低,促使表面活性剂溶液由胶束溶液→单体溶液→反胶束溶液转变;无机盐或短链醇的加入促进了水溶液中胶束的形成,且反离子价态数或醇烷基碳原子数越大,越有利于胶束形成;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WinsorI→WinsorIII→WinsorII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不同链长烷基芳基磺酸盐形成微乳液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insor相态图法和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自制的3种不同链长烷基芳基磺酸盐在多组分体系中形成的微乳液的性质, 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无机盐和短链醇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WinsorⅠ→ WinsorⅢ→ WinsorⅡ型转变; 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的长烷基链碳原子数的增加, 耐盐能力减弱, 增溶能力提高; 随着醇碳链的增大, 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当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固定时, 最大微乳液区域醇的选择依据符合Bansal理论. 醇的链长一定时, 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的长烷基链碳原子数的增加, 微乳液的区域变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胶束化能力的差异,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三种烷基芳基磺酸盐在真空和水溶液环境下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利用自由能微扰(FEP)方法计算了水合自由能, 发现与用传统热力学表面张力法测定自制的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果一致. 研究表明: 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过程是自发进行的, 随着分子结构中芳环向长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 胶束化能力和胶束稳定性均下降; 疏水基周围水分子的“冰山结构”会影响胶束的稳定性, 而水分子中氢键的生存周期是反映冰山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同时, 亲水基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的数目会增强或减弱分子脱离胶束体的趋势, 从而影响胶束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用稀释法求得了由自制的7种烷基芳基磺酸盐复配体系(AAS)/正丁醇/正癸烷/水组成的W/O型微乳液的结构参数,还求得了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时的标准自由能,并计算出标准焓变和标准熵变。探讨了烷基芳基磺酸盐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对结构参数及热力学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相有效半径Re,内核水半径Rw,二者之差di和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每个液滴中的平均聚集数n值均呈现为正态分布<递减分布<均匀分布<递增分布<反正态分布;分散相颗粒总数Nd和分散相界面外层总面积Ad值均呈现为正态分布>递减分布>均匀分布>递增分布>反正态分布;-ΔG0o→i值呈现为正态分布(5.36 kJ/mol)<递减分布(5.49 kJ/mol)<均匀分布(5.64 kJ/mol)<递增分布(5.78 kJ/mol)<反正态分布(6.01 kJ/mol);ΔS0o→i值呈现为正态分布(26.88 J/(mol.K))<递减分布(27.12 J/(mol.K))<均匀分布(27.60 J/(mol.K))<递增分布(28.06 J/(mol.K))<反正态分布(29.23 J/(mol.K));Rw、Re、n、di、-ΔG0o→i、ΔH0o→i和ΔS0o→i值均随磺酸盐平均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Nd、Ad值均随磺酸盐平均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在实验范围内,结构参数、-ΔG0o→i、ΔS0o→i与磺酸盐平均分子量均呈线性关系;后两者分别为y=0.0586x-17.916,y=0.2203x-61.275。  相似文献   

10.
系列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水溶液中胶束化的焓-熵补偿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表面张力法研究了系列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水溶液中胶束化的热力学性质,并考察了温度与分子结构对胶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水溶液中胶束化是一个自发过程,主要来自熵驱动;随着温度升高,先有利于胶束化而后又不利于胶束化,且熵变对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贡献有下降趋势,而焓变的贡献有增大趋势;胶束化存在焓-熵补偿现象,补偿温度Tc均在(306±2)K,基本不随烷基芳基磺酸盐的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变化;随着芳环上短烷基链或长烷基链碳数的增加,胶束化能力和胶束的稳定性均提高,而随着芳环向长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胶束化能力和胶束的稳定性均下降.  相似文献   

11.
Adsorption Kinetics of Alkyl Polyglucoside at the Air—Solution Interfa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air-solution equilibrium tension γe and dynamic surface tension γt,of nonionic surfactant alkyl polyglucoside have been studied. γe was measured by the Wilhelmy method with Rruess K12 tensiometer. The CMC and the surface excesses T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surface tension vs. concentration curve. The γt decays were measured in the range 0.2-20s using a maximum bubble pressure instrument and analyzed with the Ward and Tordai equation.  相似文献   

12.
吕振波  翟秀丽  庄丽宏 《色谱》2000,18(6):559-562
 利用 10 0目~ 2 0 0目的硅胶 ,选择正戊烷和二氯甲烷作为洗脱剂 ,采用吸附色谱法将烷基苯生产中的循环烷烃分离为饱和烃 (烷烃 +环烷烃 )及芳烃两部分。然后将饱和烃及芳烃分别进行色谱 /质谱 (GC/MS)联用分析 ,得到了有关循环烷烃构成的定性定量结果。定性结果如实地反映出烷基苯生产中的副反应产物 ,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从定量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硅胶吸附分离后 ,试样中含量要求很低的芳烃被浓缩 ,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可以检测出循环烷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 ,为全面分析样品组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14.
Using “pure” natural hematite selected from a high silica Nigerian hematitic ore, oleate adsorption densities at the hematite–water interface were determined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inorganic ions (anions and cations) of different charges and at varying concentrations. Adsorption dens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hematite particle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adsorption of paranitrophenol in aqueous solution. Inorganic ions in solution depressed oleate adsorption at the aqueous hematite surface. The charge of the ion proved to be the domin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depression of oleate adsorption. Ionic strength also was an influence, up to a limiting value at which monolayer oleate coverage of the hematite surface occurred. The inorganic ions in solution are considered to function through nonspecific adsorption in the diffuse region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