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带领我们学习一本书 经历"反右"、"双反"等一连串运动之后,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期,科学界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吴乾章先生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室(晶体学室)副室主任,我在吴先生分管的401研究组工作,组长是梁栋材.  相似文献   

2.
吴乾章先生(1910—1998)是直接参加了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从初创到蓬勃发展整个历程的为数不多的老物理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物理学在地磁、晶体分析和晶体生长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先生1910年10月17日出生于海南岛澄迈县,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1934年考取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生.193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地磁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地磁台西迁,吴乾章与同事一起辗转于苏、皖、赣、湘、桂、黔、川、闽八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护仪器,坚持地磁测量.1941年,他赴福建崇安参加日全食观测,获得日全食对地磁影响的完整资料.1949年3月吴乾章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做研究生,转攻X射线晶体学.1951年,吴先生放弃了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回到解放后的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长期任晶体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58-1967年期间,在原子能研究所兼任六室室主任,负责和指导中子衍射研究.他还倡导成立了中国硅酸盐学会人工晶体及材料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我国人工晶体材料的发展.1998年10月10日,吴乾章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吴乾章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地磁人".其后长期组织领导并参与晶体生长研究工作,是公认的我国晶体生长的主要奠基人.今年10月是吴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约请吴先生的同事和家属撰写若干纪念文章,刊出此专辑,深切缅怀这位爱国敬业、谦虚和蔼、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先辈物理学家,并期望吴先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在我国物理学界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3.
杰出的科学家吴乾章先生是我国人工晶体生长和材料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是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研究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4.
值此赵凯华先生和喀兴林先生80华诞之际,我敬祝两位先生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我和喀兴林先生接触较多.喀兴林先生是对全国理论物理教学,特别是量子力学教学作出重要贡献的教授,他在中国首创了"高等量子力学"这门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4月23日马上就要到了,这是让我听起来都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日子,我的导师徐叙瑢先生九十华诞。总能忆起1988年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场景。我大学毕业后第三年决定继续深造,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了徐先生的学生。当时先生在天津,我便背着行李去找他。当年先生已66岁,却仍是健硕硬朗,神采奕奕。“做研究生不容易,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啊!”这是导师给我的第一句教诲,在我心里响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6.
<正>1984年6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至今日已经整整三十年.我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先生.三十年后,回忆我在他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很多事情,感到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我的幸运.可以说,黄先生是我科学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至深的人.黄祖洽先生(中)与丁鄂江(左)和冯世平(右)我最初见到黄先生是1981年12月在武汉召开  相似文献   

7.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璜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因当时在美任教,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  相似文献   

8.
周光召先生是我敬重的师长.上世纪50年代,周先生研究生刚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就成为我和其他4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研究了在轧钢过程中钢材内热应力的分布,他带领我们一起深入分析每一阶段的计算结果,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学会了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我毕业后的研究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1前言今年4月14日是我们最崇敬的导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芶清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从1987年考入芶先生所创建的成都科技大学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物理科学所硕士研究生以来,至今已达30周年.芶先生亲自给我们研究生讲授量子力学2(也就是量子矩阵力学)、原子结构的变分计算及有幸多次聆听芶先生重要学术讲座.我1990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亲自指导我从事  相似文献   

10.
何汉新 《物理》2005,34(5):323-324
彭桓武先生是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大学毕业论文(1963.9—1964.6)的导师,也是我随后在原子能所做研究生时的导师.在彭先生从事科研工作70周年并迎来他90华诞之际,40年前有幸跟随彭先生学习的往事,像电影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段经历是我的一份财富.这里我只记述印象深刻的二、三事,向彭先生贺寿.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乾章(1910~1998)是海南岛澄迈县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吴乾章自1951年开展X射线多晶衍射物相分析方法研究,指导开展了针对衍射相位问题以及光学模拟X射线单晶体衍射的研究,组织了结构分析"直接法"的研究,并倡导把X射线、电子和中子三大衍射技术结合起来,为推进我国晶体结构研究和培养人才作出重要贡  相似文献   

12.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磺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做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当时在美任教,重任在身,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1955年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吉林大学金属物理及X光教研室,给先生做助教.先生是X光结晶学的知名  相似文献   

13.
正4回到基础研究(1978—1998)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1980)1978年9月,我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人事处报到,和导师陈春先先生见了一面。他知道我是1964年的研究生,此次重新考研,不过是想改换门庭而已。他也知道我在考试前已和与他同研究室的庆承瑞老师说好,我到所后和她一起工作。庆承瑞是何祚庥的夫人,原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老师,在  相似文献   

14.
王淦昌先生是清华学堂改为四年制大学后,于1929年夏在物理系第一级毕业的;当时和他同班的,只有施士元、周同庆和钟间,一共四人.作者是物理系第十级的.在"十年"树人的现代,王先生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一辈,因此,我们常称他王老师.不过,这是解放以后的事了.解放以前,对大学里的教师,一般都称先生.  相似文献   

15.
王正行 《物理》2012,41(12):823-825
捧着这部煌煌数十万字的遗著,我感慨万千.送走方官兄转眼两年多了.他家人嘱我为书作跋,我虽力所不逮,却不能推托.对这四元数我并不在行,说点感想吧."文革"后期我到北大汉中分校,就知道方官是虞福春和陈佳洱先生麾下两大理论家之一,但无缘相识.那时基础研究基本上都停了,只有加速器有任务,他在忙4.5MV静电加速器的设计和计算,我则在教比高中程度深一点的《基础物理》.我俩走到一  相似文献   

16.
首先我要感谢大会组织者为我的老师施士元教授安排如此盛大的祝寿会,更要感谢南京大学物理系安排我在会上发言,使我有机会对先生的教诲表示衷心的感谢。先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他不仅教会我如何做学问,还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做人自尊做事自信我第一次见到施先生,是在入大学后不久,不知为什么系里让我们几个一年级新生去听苏联专家的学术报告,施先生就是这次学术报告会的主持人。当时,“反右”刚结束,有些人就因和苏联专家意见不合而被打成了“右派”,因此参会的人对苏联专家都有点诚惶诚恐,但施先生并不是这样,他落落大方地介绍了这位…  相似文献   

17.
刘骏 《物理》2020,(4):225-225
2020,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新年伊始,正当我们都在为疫情紧张和担忧的时候,我的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方华先生,在1月24日,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李老师把我带进冷冻电镜领域之门,她是我科学生涯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在这条路上走得越久,越发感激她对我的影响,给我指引的路。李老师早在1993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我在1995年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时.  相似文献   

18.
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周光召先生的报道大约是在1951年,党中央发出 "学习成为中国青年特别突出任务"的号召,当时周先生是北大学生,报道说他又红又专,要青年学生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的盛夏,我撰写的《实验物理中的概率和统计》书稿接近完成,想约请一位既有声望、对我又了解的前辈推介,很自然地想到我当研究生时的导师、德高望重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  相似文献   

20.
正1前言今天是2017年元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离编辑部要求的交稿时间只剩一个月了.我提笔一次完成芶老师百年诞辰的纪念.绝大多数人都习惯称老师为先生,而我和少数老师的弟子,一直都称呼他"芶老师",对于老师和我而言,师生之情犹为深厚和特殊,我想用一个"情"字,来表达对老师的思念和纪念.2师徒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