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1H-NMR研究HDPE/PET/EVA共混体系的酯交换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选用EVA作为HDPE/PET共混体系增容剂的基础上 ,通过双螺杆反应挤出熔融加工过程 ,促使EVA侧基上的酯基官能团与PET组分主链上的酯基在适当催化剂———有机金属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酯交换反应 .1H NMR结果表明 ,酯交换反应的产生在共混体系界面原位形成接枝或交联的PET EVA共聚物 ,且主要是以生成接枝共聚物的反应为主 .  相似文献   

2.
PET/PC共混体系的酯交换反应对其高压结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转矩流变仪、DSC、SEM及WAX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PET/PC共混体系的酯交换反应对其高压结晶行为的影响.SEM观察表明,PET和PC熔混时的酯交换反应有利于PET/PC体系在高压结晶时生成厚度较大的伸直链晶体,且可以促进其高压下酯交换反应的发生.楔形伸直链晶体和弯曲伸直链晶体的存在证明链滑移扩散和酯交换反应两种机制对体系中聚酯伸直链晶体的增厚有贡献.拟合分峰法和War-ren-Averbach傅里叶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表明,随PET/PC体系熔混时酯交换反应程度的增加,高压结晶共混物的结晶度降低,PET的平均微晶尺寸增大,点阵畸变平均值则减小,而微晶尺寸分布变宽.提出了在共聚物组分都具备结晶能力时,结晶诱导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诱导结晶两种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同时发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PET/PC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合金材料是综合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对其结晶行为的研究,可为设计,调节及控制材料的性能提供理论基础。评述了近年来PET/PC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研究的最新工作和理论进展,包括PET/PC共混体系酯交换、相容性及结晶性的关系,退火对PET/PC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第三组分对PET/PC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PET/PC共混体系结晶动力学以及PET/PC共混体系高压结晶行为的研究。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PC/PBT共混体系的研究:Ⅰ.PC,PBT熔融共混时的酯交换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PC、PBT熔融共混时的酯交换反应,发现PBT中残余的Ti催化剂会对酯交换反应起催化作用。通过加入能和Ti催化剂络合添加剂,可以控制酯交换程度,这为控制PC/PBT合金的性能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PC/PBT共混体系的研究:(Ⅱ)PC,PBT熔融共混时的相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SC测定了一系列PC/PBT熔融共混物的Tg,结果显示PC、PBT是部分相容的两相体系,PC、PBT之间的酯交换反应有利于相容性的提高。通过对PC、PBT两相中各组分表观质量分数的计算,发现PC溶于PBT的能力要比PBT溶于PC的能力大。通过对PC、PBT相互作用参数χ12的计算,发现在所研究的范围内(PC含量为30~70%)PC、PBT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χ12略大于其临界相互作用参数(χ12)c,表明PC、PBT在熔融共混时会发生相分离,亦即形成部分相容的两相体系  相似文献   

6.
用反应加工方法将具有不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组装在一起,制备具有各共混组分优良性能的新型高分子合金材料,是当前高分子材料科学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本文分别就聚合物/聚合物共混体系和聚合物/可聚合性单体共混体系原位合金化问题进行了讨论,简要概括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PGC-MS)对制备的一系列已知配比的PC/ABS共混物进行分析。实验比较了650、750℃裂解温度下共混物的裂解质谱总离子流图,选择PC/ABS共混物的快速鉴定的裂解温度为750℃;通过对已知PC/ABS配比的共混物的特征裂解碎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当共混物中ABS和PC的质量比不大于20∶100时,特征裂解碎片苯乙烯与苯酚的峰面积之比与共混物中ABS/PC的配比呈线性关系,该现象可作为PC/ABS共混物定量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从Wundedich等报道聚乙烯(PE)在高压结晶时可以生成伸直链晶体以来,相继很多有关聚合物体系的高压结晶行为方面的研究已见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在高压下经历相转变时可产生非常丰富的微观结构,而球晶及伸直链晶体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结晶形态.但是,所观察到的这两种聚合物晶体都是分别存在,且独立生长的.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关于高压下球晶可以在伸直链晶体内部存在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HDPE-g-GMA增容PC/UHMWPE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动态流变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DPE-g-GMA增容PC/UHMWPE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动态流变性能;聚碳酸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共混物; 增容; 动态流变  相似文献   

10.
采集不同PC/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比例样品的红外谱图形成学习集。将学习集相同共混比样品的红外谱图平均后,得到该共混比样品红外谱图的特征。将待测样品与平均后的特征进行匹配,进行分类从而达到半定量的目的。通过测试未知样品,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实际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对不同共混比例的PC/ABS样品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1.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中东常压渣油热反应过程中正庚烷沥青质缔合性的变化。测定沥青质的不同浓度甲苯溶液的表面张力,利用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表征沥青质的缔合性。定义蒸气压渗透法(VPO法)测得的沥青质平均分子量和表面张力法计算得到的平均分子量之比为沥青质的缔合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热反应的进行,在生焦诱导期内,沥青质的临界胶束浓度下降、沥青质缔合度参数增大,缔合性增强;达到生焦诱导期后临界胶束浓度上升、缔合度参数下降,缔合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含二烯丙基双酚A醚相容剂对HDPE/PC共混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低密度聚乙烯接枝二烯丙基双酚A醚(LDPE g DBAE)作为高密度聚乙烯/聚碳酸酯(HDPE/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研究了其对HDPE/PC共混体系的影响.通过共混物形态观察、热力学性能测试和结晶性分析,发现LDPE g DBAE对HDPE/PC共混体系有良好的增容效果.并发现了增容剂在共混物中的最佳用量为10phr,提高增容剂的接枝率更有利于改善共混物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1989年,Kresge等人发现溶液中苯炔醇的酸性比苯烯醇高7pK_α,这引起理论和实验化学家的兴趣.Smith等人曾对一对典型炔醇(CHCOH)和烯醇(CH_2CHOH)的生成反应的热效应进行理论研究,本文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了这一对反应(反应(1)、(2))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三氧化钨与二氯化钙的固相反应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CaO与WO_3及MoO_3的固相反应机理已有文献报道.Flor等认为该反应受高价态钨离子和O~(2-)离子扩散所支配.Jae等为了获得金属钨,在900~1200℃将WO_3溶解于CaO和CaCl_2中,采用石墨电极进行熔融电解时,发现有WO_2Cl_2生成.但有关CaCl_2与WO_3及MoO_3的固相反应未见报道.本工作用热分析法研究了CaCl_2与WO_3固相反应过程,用粉末X射线衍射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该固相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用分光光度法研究[Ir(NO)Cl_5]-与二苯胺的反应。在6M盐酸溶液中,生成1:1及2:1配合物,吸收峰分别在515nm及571nm,摩尔吸光系数为2.3×10~4及3.8×10~4。实验表明,新配合物是由[Ir(NO)Cl_5]-的NO~+基在二苯胺氨基的对位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而生成。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的共混方式-溶液法、熔融法Ⅰ(简单机械共混)和熔融法Ⅱ(存在酯-酰胺交换反应)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与聚酰胺66(PA66)共混,研究了共混体的形态结构和流变性能,探讨了对甲苯磺酸(TsOH)催化下的酯-酰胺交换反应和PET/PA66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分子内链段排斥性相互作用理论研究了聚碳酸酯 (PC) 苯乙烯 丙烯腈共聚物 (SAN)共混体系中组份分子量及SAN共聚比例对体系相容性的影响规律 ,确定了获得均相的PC SAN共混体系的条件 ,考察了体系相容性与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获得了均相的PC SAN共混物 ;研究结果表明PC聚合度为 90、SAN聚合度为 3 0的PC SAN(S体积含量为 68%)体系共混比在 60∶40附近时体系的双折射能够实现补偿 ,紫外透光率达到 70 %.  相似文献   

18.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本文研究了强酸(001×7)和弱酸(110)阳离子交换树脂与钙通道阻滞剂盐酸维拉帕米(VH)的交换反应特性。结果表明,001×7和110树脂与VH的交换率、树脂载药量及反应平衡常数均分别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和减少;298K时,两树脂与VH进行交换反应的自由能ΔG°(kJ/mol) 分别为8.5503和6.0911,交换反应热ΔHm°(kJ/mol)分别为100.29和 -22.77;交换反应熵(kJ/mol·K)分别为0.3077和 -0.0968,表明001×7与VH的交换反应是吸热反应,且属于熵增加的反应,即升高温度有利于交换反应的进行;而110与VH 树脂的交换反应是放热反应,且该反应是熵减少的反应,即升高温度不利于交换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Mo(Ⅵ)-5-溴水杨基荧光酮-CTMAB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新的三元配合物体系Mo(Ⅵ)-溴水杨基荧光酮-CTMAB显色反应的条件,最大吸收波长λmax在528nm,试剂λmax在468nm,对比度为60nm,ε528=1.47*10^5L.mol^-1.cm^-1。该体系选择性好,方法简便、快速,用于测定水样中微量钼,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和二苯并噻吩(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研究发现4-M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和加氢路径进行,且两者反应速率相当;DBT在 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进行。4-MDBT分子位于4位的甲基阻碍其在催化剂表面通过硫原子的端连吸附,从而降低了其直接氢解脱硫路径的反应速率,因而也降低了其总的加氢脱硫转化率。反应压力降低,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反应速率明显下降,而其对氢解路径影响较小,但效果却与加氢路径相反,反应压力对4-MDBT转化率的影响大于DBT。反应温度对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和氢解路径都有明显影响,但是对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小于加氢路径,而对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稍高于加氢路径,4-MDBT分子中甲基的供电子作用有利于相连苯环的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