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2-(4-甲基苯基)-3-(N-乙酰基)-5-(2-羟基苯基)-1,3,4-噁唑啉(MPAHO),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MPAHO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PAHO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由于与MPAHO反应而导致HSA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距离。从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推断MPAHO与H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引力。并应用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技术研究了MPAHO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6-氨基-5-氰基-3-甲基-4-(3-硝基苯)-1-苯基吡唑[3,4-b]并吡啶(6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利用同步荧光法和三维荧光法研究了6A与HSA作用前后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观测到生理pH7.4条件下6A使HSA的紫外吸收峰增强,特征荧光峰猝灭。Stern-Volmer曲线显示,6A对HSA的荧光猝灭可能是一个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并且得出18℃和37℃时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根据F rster非辐射转移理论可求出6A与HSA作用距离r=3.73 nm;根据基本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判断6A和HSA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天竺葵素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天竺葵素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理.25、30和37℃下,天竺葵素与HSA的静态猝灭速率常数分别为3.357×104,4.288×104和4.851×104L·mol-1,结合常数分别为3.24×104、...  相似文献   

4.
稀土金属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稀土金属离子Eu(Ⅲ)、Pr(Ⅲ)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Eu(Ⅲ)和Pr(Ⅲ)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发现:HSA与Eu(Ⅲ)、Pr(Ⅲ)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Eu(Ⅲ)、Pr(Ⅲ)对HAS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荧光猝灭。荧光猝灭图表明:Eu3+和Pr3+在HSA分子中至少有两类结合位点,Eu3+与HSA形成2.76∶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lgK分别为12.03和9.05;Pr3+与HSA形成2.2∶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lgK分别为9.89和6.97。同时用圆二色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 Eu(Ⅲ)和Pr(Ⅲ)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0.1moL/L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人血清蛋白与烟碱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HSA的内源荧光猝灭。通过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了这种猝灭为静态猝灭机制。尼古丁和HsA形成1:1稳定复合物;考察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进一步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HSA构象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6.
在0.1 mol/L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人血清蛋白与烟碱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HSA的内源荧光猝灭.通过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了这种猝灭为静态猝灭机制.尼古丁和HSA形成11稳定复合物;考察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进一步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HSA构象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7.
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探讨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丁咯地尔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丁咯地尔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且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丁咯地尔与HSA形成了1 ∶ 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K=7.43×102 L·mol-1(308 K).根据F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得丁咯地尔与HSA间的结合距离r=2.64 nm.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同步荧光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丁咯地尔对HSA二级结构的含量产生影响,使HSA的α-螺旋结构的含量明显降低,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高圣草素-7-O-β-D-芹糖基(1→2)-β-D-葡萄糖苷(HA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及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HAG对BSA和HSA的内源荧光均有显著的猝灭作用,且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HAG与BSA和H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3.03×104L.mol-1和6.22×104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858和0.911,结合距离r分别为2.88 nm和3.09 nm,其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利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HAG对BSA和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ADM-M)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对H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为混合猝灭过程.求得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与HSA的作用力类型.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考察了多柔比星...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温度及模拟血液pH值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哈巴俄苷(Harpagoside, HAR)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HAR有规律地使H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猝灭机制为两者形成复合物而引起的的静态猝灭;不同条件下两者结合常数KA均大于105 L/mol,结合位点数n≈1.由Van′t Hoff方程计算获得了不同条件下HAR与H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由ΔG、ΔH和ΔS均小于0可知,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且两者结合是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根据F(o)rster非辐射转移理论计,计算了不同条件下HAR与HSA的结合距离r在4.01~4.28 nm范围内,表明两者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表征结果表明,HAR使H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导致HSA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实验表明: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与HSA均形成1∶1复合物,结合常数K分别为2.53×104 L·mol-1和2.02×104 L...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黄腐酸与HSA的相互作用,黄腐酸对HSA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了黄腐酸与HSA作用的结合常数(Ka=1.2×107L/mol)、结合位点数(n=1.45)及结合距离(r0=2.92 nm)。黄腐酸与HSA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并发生了分子内非辐射能量转移,能量从HSA向黄腐酸转移。同时,通过圆二色谱探讨了黄腐酸对HSA构象的影响,HSA与黄腐酸结合后引起了HSA肽链收缩,改变了HSA的二级结构,使HSA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3.
陈丹丹  邹嘉佳  杜传荣  罗轩  林翠梧 《化学通报》2016,79(7):623-629,644
以L-酪氨酸为原料,分别与邻甲氧基肉桂酸和间甲氧基肉桂酸进行了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两种L-酪氨酸衍生物(E)-3-(4'-羟基苯基)-2-[3″-(2-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和(E)-3-(4'-羟基苯基)-2-[3″-(3-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I),运用ESI-MS、1H NMR、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确认。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合Auto Dock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化合物I和II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和II对HSA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过程中伴随着非辐射能量转移。化合物I和II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HSA的结合,结合过程是自发的。Auto Dock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I和II与HSA之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合位点位于亚结构域IIA形成的疏水腔中,即site I。分子对接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利福布汀(RB)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RB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 作用机制是静态猝灭与动态猝灭的结合. 其结合常数(Ka)在106数量级, 说明RB和HSA有很强的结合. 此外, 探讨了金属离子(Cu2+, Zn2+, Mg2+ 和Ca2+)对RB与HSA结合常数的影响. 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数据表明, RB可导致HSA的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法考察了该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分析表明,DJS-NO_2对HSA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其机制属于静态荧光猝灭;温度为25℃和37℃时,猝灭常数分别为6.691×10~(13)mol/(L·s)和3.433×10~(13)mol/(L·s);结合常数分别为4.914×10~5mol/L和4.610×10~5mol/L,具有一个结合位点。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化合物与HSA之间的结合以疏水作用力为主;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DJS-NO_2导致HSA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和二级构象发生变化。圆二色谱分析显示二者的结合使得HSA的α-螺旋含量减少,提示HSA构象发生变化。分子模拟结果显示DJS-NO_2主要与HSA的位点I结合,且该化合物通过氢键与ALA118结合最紧密。  相似文献   

16.
杨露露  杨雾  伍智蔚  易忠胜 《化学通报》2017,80(2):185-190,207
利用分子模拟、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了4-羟基-2,2’,3,4’-四溴二苯醚(4-OHBDE-42)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三维荧光分析表明,4-OH-BDE-42的存在降低了HSA的荧光强度,且使H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变化。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显示,4-OH-BDE-42与HSA结合后显著猝灭了H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与非辐射能量转移。结合常数Ka106L·mol-1,表明两者的结合作用较强,结合距离r为3.66nm。根据热力学参数分析,ΔH0,ΔS0,即4-OH-BDE-42与HSA之间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这与分子对接、结合自由能分析结论一致。结合自由能贡献分析表明,LYS199、GLU292、ARG257、ARG218、ALA291、HIS242为4-OH-BDE-42与HSA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17.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秦皮甲素、秦皮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对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其作用机制属能量转移机制。求得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结合常数K。由反应焓变、熵变确定它们间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出了其结合位置和能量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18.
1-(1-萘基)-5-苯基-1H-1,2,3-三唑(1-(naphthalen-1-yl)-5-phenyl-1H-1,2,3-triazole, 简称NPTA)是一种新合成的三氮唑化合物, 研究了其光谱特征及其生物活性. 利用PM3半经验方法的Polak-Ribiere共轭梯度法得到了优化的NPTA分子结构, 进而用分子对接显示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键合模式及位点, 再利用紫外光谱、多种荧光光谱法等技术表征了NPTA及其键合HSA的光谱性质. 结果表明: 共轭多烯π键的存在使得NPTA呈现特征的荧光与紫外光谱. 分子模拟的结果表明NPTA可以嵌于HSA分子的疏水腔内, 并与精氨酸Arg222形成四个氢键; 位点竞争实验确定了NPTA在HSA亚结构域的位点II位发生作用. 二维及三维荧光光谱显示NPTA可以猝灭HSA的内源荧光, 使其构象发生变化; 紫外、同步荧光扫描证实NPTA主要猝灭了HSA色氨酸残基的荧光, 并影响了HSA的微环境; 较小的各向异性值说明NPTA与HSA结合后生成的配合物弛豫时间较短, 结合的较松. 荧光滴定法求得不同温度下(299, 309和319 K) NPTA与HSA作用的键合常数, 键合模式为典型的疏水作用, 与分子模拟的结果相一致. 另外, 测定了NPTA与键合HSA相关的几种物理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具有天然抗肿瘤活性的药物苦参碱为配体,与Fe(III)反应得到黄色的离子型苦参碱Fe(III)化合物[H-Matrine][FeCl4],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法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化合物[H-Matrine][FeCl4]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H-Matrine][FeCl4]对HSA的荧光产生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H-Matrine][FeCl4]与H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及其相关热力学参数ΔH、ΔG、ΔS,室温时分别为:1.03×106L·mol-1、1.24、-68.63KJ·mol、-34.30KJ·mol和114.05J·mol,且其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H-Matrine][FeCl4]与HSA的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并使色氨酸的疏水性减弱。  相似文献   

20.
氯酚类物质测定新方法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氯酚类物质(CPs)新的检测方法,通过光谱学特征,探讨了CP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机制。以2,4-二氯苯酚(2,4-DCP)为代表,考察了溶液酸度、试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Ps—HSA体系荧光猝灭强度的影响。由Stern—Volmer方程求出2,4-DCP与HSA的猝灭常数(Kq)及反应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方法线性范围为0.075~0.65mg/L,检出限为0.226μg/L(以2,4-DCP计)。该方法与C18柱固相萃取技术相结合,用于水中CPs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9%,加标回收率为96%~106%。对荧光猝灭机理的探讨结果表明,2,4-DCP致HSA内源荧光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