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Gray.1835]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贝壳切片法鉴定背瘤丽蚌年龄。分析了背瘤丽蚌年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软体组织重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背瘤丽蚌壳长(L)、壳宽(W)、壳高(H)之间均呈线性关系,直线方程分别为:W=0.2651 L+7.2227(R^2=0.9694),H=0.3723 L+4.7466(R2=0.9725),H=1.3639W-4.4018(R^2=0.9466);背瘤丽蚌的壳长、体重(Wb)、软体组织重(W1)和壳重(W)之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Wb=0.0007 L^2.6382,Wt=0.0001 L^2.5588,Ws=0.0006 L^2.6514。背瘤丽蚌的壳长与年龄(A)呈对数关系,方程为:L=30.558ln(A)+20.036(R^2=0.9939);壳年增长(△L)与年龄也呈对数关系,方程为:△L=-5.591ln(A)+16.157(R^2=0.8828)。背瘤丽蚌自然种群中,最大年龄为17龄,最大壳长为101mm。  相似文献   

2.
淡水蚌类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鱼鳃或鳍上,由于幼虫体型微小,依据其形态鉴定蚌种较困难,因此难以准确确定蚌类寄主鱼种类。通过提取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已知蚌种三角帆蚌钩介幼虫DNA,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寄生的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和三角帆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且种内分支明显小于种间分支长度。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9.3倍。说明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分子标记,能够正确鉴定寄生钩介幼虫蚌种,为确定淡水蚌类寄主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2005-2006年采集于鄱阳湖的121尾红鳍原鲌(体长范围94.88-275.67 mm)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鄱阳湖红鳍原鲌样本,年龄范围0 ~6,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120~200 mm,占总个体数的75.21%,体重分布集中在30~150 g,占76.03%.结果表明: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58.788 8 20.467 5*SL,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3.1×10-6L3.297 5,属匀速生长,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式型:Lt=327.348 7*[1-e-0.211 2*(t 1.074 5)],Wt=608.988 7*[1-e-0.211 2*(t 1.074 5) ]3.297 5.生长拐点年龄为4.57龄,对应体长为228.08 mm,体重为184.98 g.了解鄱阳湖红鳍原鲌的生长规律,为鄱阳湖红鳍原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鄱阳湖地区4种蚌螨在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内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内弯弓蚌螨(Unionicola arcuata)种群数量最大,丰盛度为20.26±50.00;丫纹蚌螨(U.ypsilophora)种群数量最小,丰盛度为0.29±1.28。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在外鳃分布数量最多,分别为9.031 7±20.153和0.206 3±0.975 4;簇刺蚌螨(U.penicillatus)在内鳃分布数量最多,为0.688 5±6.764;敏捷蚌螨(U.agilex)则在斧足上分布较多,为0.615 1±0.443 9。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240 7;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99 6。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5.221 2;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间生态位重叠。敏捷蚌螨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526 7;丫纹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287 8。弯弓蚌螨与丫纹蚌螨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2.649 4;丫纹蚌螨与敏捷蚌螨的重叠值最小,为1.910 0。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103 8;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52 8。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11.598 9;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褶纹冠蚌内4种蚌螨对资源的竞争可能集中在时间上;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弯弓蚌螨较适宜在褶纹冠蚌内生存,簇刺蚌螨有可能与之发生竞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蚌湖表层沉积物总磷污染现状,于2017年1月(枯水期)在蚌湖采集代表性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其总磷含量,并利用ArcGIS空间插值的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蚌湖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为67.2~339.2 mg·kg~(-1),平均含量为171.8±64.4 mg·kg~(-1)。受入湖河流携带的外源磷输入影响,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空间分布呈入湖区(239.3±74.4 mg·kg~(-1))湖心区(155.7±44.9 mg·kg~(-1))湖尾区(142.9±51.9) mg·kg~(-1),周边表层沉积物TP含量高于湖区中央。赣修汇合入湖口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为402.5 mg·kg~(-1),低于鄱阳湖流域内其它河流入湖口,蚌湖表层沉积物与其它湖泊相比总磷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与其它湿地相比,总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宁波三山滩涂珠带拟蟹守螺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宁波沿海珠带拟蟹守螺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生长情况.自然种群的珠带拟蟹守螺年龄组成以1龄和2龄占优势,壳高与壳宽、壳口高呈直线相关,壳高与体重呈幂函数相关.珠带拟蟹守螺壳高H)与壳宽(B)、壳口高(L)、体重(W)之间的回归关系为B=0.3325H 0.4831(r=0.9195)、L=0.2459H 1.3738(r=0.9224)、W=0.0002H^2.687(r=0.9781).结果表明,宁波沿海珠带拟蟹守螺的生长完全可以用壳高来表示.  相似文献   

8.
池蝶蚌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池蝶蚌不同部位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边缘膜包括3个突起,分别是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不同部位外套膜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内表皮细胞间分布有3种类型的分泌细胞,分别是嗜碱  相似文献   

9.
运用RACE-PCR方法从褶纹冠蚌血细胞中克隆出硫氧还蛋白(Trx)的cDNA。结果表明褶纹冠蚌TrxcDNA序列全长为1 169bp,其中5′非编码区(UTR)长11bp,3′非编码区长840bp,含有PolyA尾和典型的腺苷酸信号序列AATAAA,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18bp,编码1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11.6kDa,等电点为5.38,未发现有信号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1个Thioredoxin结构域(T3-K104),区域内包含一个保守的CGPC活化位点。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褶纹冠蚌Trx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56%、52%。预测的Trx空间结构由5个β折叠和4个α-螺旋组成,α-螺旋包围β折叠形成紧密的球形,这一结构与人的Trx空间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10.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原产于日本琵琶湖,1997年引入中国并繁殖成功。实践证明,池蝶蚌的育珠能力强,质量优,已在全国淡水珍珠主产地推广养殖。为了解不同投饵施肥方式所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的环境,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间对池蝶蚌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9次调查。全年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03种(属),不同施肥方式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分别为:未施肥池塘在1.8×105~289.5×105 cells/L之间;施含益生菌发酵有机肥的池塘在12.9×105~705×105 cells/L之间;施发酵后的鸡粪肥池塘在5.4×105~481.6×105 cells/L之间。全年采样中未施肥池塘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低于施肥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施含益生菌肥池塘与施发酵鸡粪肥的浮游植物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益生菌肥用量是鸡粪肥的一半,因此益生菌肥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且对池塘污染小。3种施肥情况的全年群落组成5,6,7月均以绿藻占优势;8,9,10月以绿藻占优势,蓝藻占次优势;11,12和次年3月以隐藻占优势。抚州池蝶蚌养殖基地四季不分明的特点,春较短,冬季较长,夏、秋、冬季分割明显;蓝藻门、硅藻门主要分布秋季,隐藻门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早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我们采用标志重捕方法从2003到2004年11月,对栖息在野花带的普通田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年中种群密度夏季最大分别达到410个体/ha和641个体/ha,春季最少分别达到166个体/ha和153个体/ha,从7月份开始增长,8月份种群密度减少并在11月份开始重新增长.种群中雌性个体数量比较多,雌性在种群中的居留时间比较长同时存活率比雄性高,这种现象导致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周转率比较高,在两个捕鼠期间种群中的80%个体被更新,这表明普通田鼠在野花带中的活动非常活跃,不断与周围的其它种群进行交流,提高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种群中雌雄个体的领域之间没有年间变化,它们的活动领域比较小,领域长度2003年平均为11米,最长为37.5米,2004年平均为13米,最长为52米.本研究中我们没有找到环境因素和种群数量动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用线粒体12 S 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鄱阳湖地区褶纹冠蚌内弯弓蚌螨的线粒体12 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双向测序,经校对拼接后,获得全长为648 bp的弯弓蚌螨12 S rRNA基因全序列。A、T、G、C 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1%、25.6%、8.5%、16.8%,平均A+T含量(74.7%)明显高于G+C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光光度法对池蝶蚌的抗菌力,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池蝶蚌对这两种细菌的抗菌力分别为0.61±0.01 U和0.14±0.02U;所有实验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增加,第4龄蚌的溶菌酶活力可达0.93±0.05U,比1龄蚌的酶活力高一倍左右;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够激活酚氧化酶(PO)酶原系统,2龄前,酚氧化酶活力逐渐增强,3龄和4龄逐渐减弱,2龄蚌的PO活性最高,为22.70±4.39 U.研究表明,池蝶蚌血淋巴中免疫因子的种类和表达活性在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推测可能与水体环境对蚌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制趋光性装置研究了3种蚌螨趋光性,结果表明Y纹蚌螨 (Unionicola ypsilophora)、弯弓蚌螨(U.arcuata) 和簇刺蚌螨 (U.penicillatus) 的趋光性与光强以及光色有关.在不同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在1 300,1 000,400和100 Lux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差异极显著 (P<0.01);在700 Lux光强下差异显著 (P<0.05).Y纹蚌螨随着光强增加,趋光指数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簇刺蚌螨在光强度为1 000 Lux时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弯弓蚌螨只有在光强度为700 Lux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它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弯弓蚌螨在3种颜色的光照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对红光的趋光性反应较黄、蓝光更敏感;簇刺蚌螨只有在黄光条件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蓝光和红光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并且在红光条件下负趋光性行为相当显著;Y纹蚌螨在红光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黄光和蓝光条件下表现为负趋光性.由此可见,不同的蚌螨种类对不同光色也具有不同趋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弯弓蚌螨在宿主三角帆蚌上的空间分布型。利用扩散性指标(Iδ),方差(V)与均值(X)的比大于1;Taylor幂函数法则lgV=lg9.954 1.227lgx。Iwao平均拥挤度(X^n)和平均密度(X)间的关系X^n=3.862 2.142X等方法,结果表明:弯弓蚌螨在宿主三角帆蚌中的分布为聚集型。  相似文献   

16.
长江鳙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40 个10 碱基随机引物对长江中游鳙(Aristchthysnobili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所用引物中,有10 个能对鳙不同个体扩增出多态DNA 带,占总引物数的25% . 据所取长江中游自然繁殖的18条鳙样品的RAPD谱带的分析结果表明,鳙任意两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在0.938 6~0.985 7之间,平均值为0.966 1;遗传变异度则在0.014 3~0.061 4 之间,平均值为0.043 9;所分析样本的Shannon 表型多样性指数(Ho)为7.285 8,Shannon 多样性值(H)为0.053 2. 人工繁殖鳙的遗传变异度和Shannon 表型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长江自然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GC/ECD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1.22~32.19 ng/g,其中,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苯(HCB)在几乎所有采样点都有检出,含量分别是未检出~12.95 ng/g、0.75~12.57ng/g、未检出~10.8.所测样品中大部分W_(DDT)/(W_(DDE)+W_(DDD))>1,表明有新的DDT输入,HCHs主要为长时间降解后的农药残留.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DDT、DDD和DDE含量绝大部分小于风险评估中值(ERM),但接近一半介于风险评估低值(ERL)和ERM之间,而且有一个点大于ERM,表明其生态风险大多介于10%~50%,但有一个点的生态风险大于50%.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20世纪70年代从马来西亚引进的7对罗氏沼虾后代的养殖群体(简称NY)和90年代从新加坡引进的天然群体的F1与养殖群体交配繁殖的后代(简称NX)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OPM组随机引物对两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0.1~1.5kb之间.NY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simiIarity,S)为0.8819,NX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5)为0.5857.他们的遗传变异度(variability,V)分别是0.1181和0.4143.NY群体的变异度明显小于NX群体.这可能与NY群体长时期的近亲间或在小群体内繁殖导致种群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希氏栉水虱(Asellus hilgendorfii Bovalius,1886)分布于浙江德清、富阳、杭州等地的淡水中,在杭州主要生活在玉泉、黄龙洞、葛岭等处的澳流的底层泥表上,营底栖生活.野外种群的数量高峰出现在3月份,雄性达208。个/m=,雌性达154。个/m}.至春末初夏两性个体数量降至最低,9月之后数量回升.雌性生物量高于雄性,高峰期雌、雄性生物量分别为7234mg/mz } 5729mg/mZ.雌体年平均怀卵量为19. 7粒,最高怀卵量出现在冬季,平均为26. 3粒.幼体以“胎生”方式产生.成体在15. 7℃培养下的个体增长量高于22. 0 0C.同胎幼体在不同温度培养下的增长量略有不同.该文还测定了水虱的呼吸强度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镉胁迫下小麦镉低累积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Cd污染土壤种植18个小麦品种,比较在镉污染胁迫下,不同品种小麦株高、最上节节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和小麦不同部位Cd含量的差异性,并研究小麦不同部位Cd含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小麦籽粒Cd富集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小麦Cd低累积品种。结果表明18个小麦品种株高、最上节节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各部位Cd累积情况呈现叶茎颖壳籽粒,且茎中Cd含量与叶中及颖壳中Cd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中Cd含量和颖壳中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颖壳中Cd含量和籽粒中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麦BCF籽粒/土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号和17号品种小麦属于低Cd累积品种,品种名为西农979和郑麦1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