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羰基异核原子簇,[(μ_2-S)HgFe_2Co(CO)_9(μ_3-Cl)]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化合物由(μ_2-S)HgFe_2Co(CO)_9(μ_3-Cl)双聚而成.双聚分子具有c_(2h)对称性.在Fe—Fe,Fe—Co之间存在明显的金属一金属键.三核簇中的两个铁原子作为双齿配体与Hg原子配位.并通过HgS二聚形成双三角型簇合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Co-Ru簇的合成与表征的研究.由Et_4N[RuCl_4(CH_3CN)_2]和Co_2(CO)_8制备了Et_4N[Co_3Ru(CO)_(12)]·1/3THF,它与等摩尔的NOBF_4反应得到Co_3Ru(CO)_(11)(NO)(1)和Co_2Ru(CO)_(11)(5).簇合物1分别与乙炔、苯基乙炔和二苯基乙炔进一步反应得到(HC≡CH)Co_3Ru(CO)_9(NO)(2),(PhC≡CH)Co_3Ru(CO)_9(NO)(3)和(PhC≡CPh)Co_3Ru(CO)_9(NO)(4).在上述反应中还分离得到(HC≡CH)Co_2Ru(CO)_96),(PhC≡CH)Co_2Ru(CO)_9(7)和(PhC≡CPh)Co_2Ru(CO)_9(8).对所得族合物1,2,3,4进行了IR,UV,~1H NMR,m.p.,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性质表征.簇合物3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a_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438(9),b=1.3033(6),c=1.4345(9)nm.β=100.72(4)°.每个晶胞中有四个分子.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两种新的簇合物(C_6H_5C≡CC_6H_4-Br-p)Co_2(CO)_(6-x)(PPh_3)_x(n=1,2),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一系列(RC≡CR’)Co_2(CO)_(6-x)L_x (n=0,1,2;L=PPh_3)和(RC≡CR’)Co_2(CO)_6与PPh_3在丙酮中的电化学行为.对于(RC≡CR’)Co_2(CO)_(6-x)L_x,其主要电极过程为(RC≡CR’)Co_2(CO)_(6-x)L_x+e(RC≡CR’)Co_2(CO)_(6-x)L_x~-此过程的还原电势E_p~(red)的大小与RC≡CR’及L有关.当C_2Co_2骨架上的电荷密度增大时,簇合物难被还原,却易被氧化.说明簇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的能级既与钴有关,也与配体有关.簇合物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自由基是电子迁移催化反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高压法制备HFe_2Co(CO)_9(μ_3-S),作为原料,经脱质子化作用,再分别与(PPh_3)_2Cu(NO_3)和PPh_3AuCl反应,将Ph_3Cu-或Ph_3Au-联接到原始簇合物的中心骨架上,使簇核扩大,得到了组成为(PPh_3)_2CuFe_2Co(CO)_(?)(μ_3-S)和(PPh_3)_3AuFe_2Co(CO)_(?)(μ_3-S)的化合物.文中对此两个新化合物进行了IR,UV,~1H和~(31)P NMR.元素分析、熔点测定等性质表征,并对(PPh_3)_2CuFe_2Co(CO)_(?)(μ_3-S)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两个化合物具有类似的中心骨架,在Fe_2和Co原子三角形的上面和下面分别键联着Cu和S,或Au和S原子,构成了三角双锥结构.其中一个簇合物由二个三苯基膦和八个羰基配位,另一个则由三个三苯基膦和七个羰基配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Co_2(CO)_8与二气烧流基酸RSPCI_2[R=-CH_3-C_2H_5,-C(CH_3)_3,-(CH_2)_4H_3]反应,得到4个新簇合物.除用元素分析、IR、~1HNMR和MS表征其结构外,还用X光衍射法测定了侯会物CO_4(CO)_8(μ-CO)_2(μ_4-PSR)_2小的单品结构该簇合物用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α=8.445(3),b=8.562(3),c=17.125(6),β=104.26(3)°;V=1200.1A3;Dc=1.9379cm~3μ=3.058mm~(-1);F(000)=688.结构分析表明,四个Co原子形成平面矩形,两个PSR四重桥基分别在四钻平面上下盖帽构成Co_4P_2类人面体骨架,骨架为D_(2h)点群对称性.PSR配体为4e供体,与四个钴原子成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表明含炔键的单簇铁硫配合物(μ-PhC≡S)(μ-RS)Fe_2CO)_6 1,在乙醚和室温条件下与Co_2(CO)_8发生络合反应,生成铁硫和钴碳双簇配合物μ-[(OC)_5Co_2PhC_2S](μ-RS)Fe_2(CO)_5 2.本文还表征了双簇配合物2的结构并对R与硫桥原子所连的键型以及影响络合反应的空间位阻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μ-BrMgS)(μ-n-C_4H_9S)Fe_2(CO)_6与CH_2=共轭加成及中间物的醇解反应先制得(μ-n-C_4H_9S)(μ-)Fe_2(CO)_6,然后进一步将它同PPh_3反应制得标题配合物,该簇合物晶体属C2/c空间群,α=30.892(4),b=12.454(2),c=25.725(4);β=91.46(1)°,Z=8;Dc=1.284 g/cm~3;R=0.060,其簇核由2个铁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蝶式结构,2个三苯膦配体处于铁—铁变键反位,2个桥硫原子上的取代基团均以e键与硫原子相连。  相似文献   

8.
曾经报导过RC_2R′取代Co_2(CO)_8中两个羰基的反应,生成的双核钴簇合物常被用来作为催化中间体模拟物或是作为催化剂。已经测定了一些双核钴簇合物的晶体结构。光谱研究表明,炔烃在配位后具有和激发态的烯烃相似的几何构型。也从反应性能角度讨论了R和R′基团对双核钴簇合物的成键性及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报导了具有较大炔烃基团的标题簇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研究了混合簇合物(C_5H_5FeC_5H_4C_2Ph)Co_2(CO)_6的结构。由循环伏安结果,分别讨论了簇合物中C_5H_5FeC_5H_4和C_2Co_2中心的成键性质,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晶胞参数a=11.845(6),b=8.155(6),c=24.031(6) ,β=90.88°,晶胞中分子数Z=4,密度D_0=1.637g·cm~(-3),分析了(C_5H_5FeC_5H_4C_2Ph)Co_2·(CO)_6的结构特点,并从成键角度讨论了(RC_2R~1)Co_2(CO)_6类簇合物的结构随RC_2R~1不同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一种新型三核钴簇合物(Co_3(bdt)_3(PBu_3)_3]的~1H NMR谱,对谱线作了归属,并和计算机模拟谱进行了比较。本文还讨论了簇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它的磁性及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确认它在二氯甲烷溶液中仍保留着固态结构,钴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铁磁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铁磷硫簇合物(μ-R_2P)(μ-RS)Fe_2(CO)_6是一种混合配体桥连的羰基铁配合物,它既可以看作是铁磷簇合物(μ-R_2P)_2Fe_2(CO)_6的  相似文献   

12.
从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分离出有催化聚合活性的[Al_3Nd_6(μ_2-Cl)_6(μ_3-Cl)_6(μ_2-Et)_9Et_5OPr~i)_2单晶,并用X光衍射法测得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单晶是由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的二聚体组成,属三斜晶系;晶体的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α=15.196(6),b=15.263(5),c=13.749(4)A;α=90.01(2),β=95.12(3),γ=82.65(3)°;V=3149.5A~3;Z=1.Nd原子的配位数是7,构型为单帽三棱柱.Nd原子由三重和二重氯桥连成分子骨架.本文对双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中心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由化学还原剂BPK引发的电子迁移催化反应(ETC)合成了两个系列八种新的三核钴簇合物p-RC_6H_4CCo_3(CO)_(9-n)L_n(L=PPh_3,n=1;L=P(OEt)_3,n=2)。用m.p.、元素分析、IR及~1H NMR对簇合物进行了表征。对簇合物在Pt电极上的循环伏安(CV)研究表明,p-RC_6H_4CCo_3(CO)_9及PPh_3单取代物在室温下均经历一个可逆的单电子过程。p-RC_6H_4CCo_3(CO)_9的E_(1/2)与R的σ_m的线性关系表明R通过诱导效应影响簇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取代簇合物的还原电势相对于母体簇合物的负移表明P的配位增大了CCo_3上的电荷密度,导致簇合物难被还原。  相似文献   

14.
用MoCl_5和C_ 6H_5COOH(或CH_3C6H_4COOH)在氯苯溶液中反应,得到四钼簇合物Mo_4(μ_3-O)_2O_4Cl_2-(OCOC_6H_5)_6(或[Mo_4(μ_3-O)_2O_4Cl_2(OCOC_6H_4CH_3)_6]·2C_6H_5Cl)晶体。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簇合物的晶体结构,运用18电子规则及簇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得到金属Mo-Mo键键价为1,钼在簇合物中均呈+5价。进行了反应机理的探讨,簇合物中端基氧和桥基氧的存在来自于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MoCl_5和C_6H_5COOH(CH_3C_6H_4COOH)作用时,首先生成钼的含氧配合物MoOCl_3,然后生成双核钼配合物Mo_2(μ_2-O)_2O_2Cl_2,进一步形成配合物。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和磁化率的测定证明了结构分析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固体表面光电压谱和固体光声光谱的测定,簇合物Mo_4(μ_3-O)_2O_4Cl_2(OCOC_6H_5)_6的表面光电压谱在~600nm处有一光致电荷分离谱带。  相似文献   

15.
金属簇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成键方式。本文对铑簇合物的简正振动分析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用石蜡油糊涂KBr和聚乙烯窗口, 在Nicolet 200SXV FT-IR光谱上测定了Rh2(CO)4(μ-Cl)2的构型, 并使用分子振动全分析程序MVTA(Basic语言), 在PC机上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羰基金属原子簇均相催化乙烯氢甲酰化反应。考察了三核羰基钴簇ClCCo_3(CO)_9(Ⅰ)、PhCCo_3(CO)_9(Ⅱ),四核羰基钴簇Co_4(CO)_3(μ_2-CO)_2(μ_4-PPh)_2(Ⅱ)、钴膦络合物Co_2(CO)_6(PBu_3)_2(Ⅳ)、环戊二烯羰基铁络合物Fe_2(CO)_4(C_5H_5)_2(Ⅴ)、异核金属簇化合物[PhCH_2Me_3N][FeCo_3(CO)_12](Ⅵ)和[PhCH_2Me_3N)(RuCo_3(CO)_(12)](Ⅶ)的催化恬性。其中异核金属簇(Ⅵ)和(Ⅶ)对乙烯氢甲酰化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研究了温度、压力等反应条件对异核金属簇(Ⅵ)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在130℃、4MPa、CO/H_2=1的条件下,反应1小时,乙烯的转化率和丙醛的选择性均大于90%。还考察了三核钴簇(Ⅱ)和异核金属簇(Ⅵ)的热稳定性和均相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两个具有松散配位的三核钼簇合物{Mo_3(μ_3—S)(μ—S)_3[S_2P(OEt)_2]_4·(C_3H_3ON)}·CH_3GN(Ⅰ)、{Mo_3(μ_3—O)(μ—S)_3[S_2P(OEt)_2]_4(C_3H_3ON)}(Ⅱ)的合成和晶体结构。簇合物(Ⅰ)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2/n,晶胞参数为a=16.579(3),b=16.959(2),c=16.867(2);β=94.44(1)°;v=4728 3;Z=4;D_c=1.778g·cm~(-3),用Patterson法解出结构,最终偏离因子R=0.045。簇合物(Ⅱ)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13.175(4),b=13.372(6),c=16.656(3);α=117.87(4)°,β=60.09(3)°,γ=109.03(3)°;ν=2231 3;Z=2;D_c=1.798g·cm~(-3),用直接法解出结构,最终偏离因子R=0.066。两个簇合物均为以具有一个松散配位为特征的单帽三核簇,而且松散配位上均被一嘿唑五员环所占据,其主要差别在于簇合物(Ⅰ)的簇胳为Mo_3S_4,而簇合物(Ⅱ)则为一Mo_3OS_3·文中对这一“松散”配位的三核钼簇合物的活泼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羰基异核原子簇, [(μ2-)HgFeCo(CO)~9(μ-CI)]~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化合物由(μ-S)HgFeCo(CO)~9(μ-CI)双聚而成。双聚分子具有c~2h对称性。在Fe-Fe, Fe-Co之间存在明显的金属-金属键。三核簇中的两个铁原子作为双齿配体与Hg原子配位。并通过HgS二聚形成双三角型簇合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羰基异核原子簇, [(μ2-)HgFeCo(CO)~9(μ-CI)]~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化合物由(μ-S)HgFeCo(CO)~9(μ-CI)双聚而成。双聚分子具有c~2h对称性。在Fe-Fe, Fe-Co之间存在明显的金属-金属键。三核簇中的两个铁原子作为双齿配体与Hg原子配位。并通过HgS二聚形成双三角型簇合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通过由Fe_3(CO)_(12)/RSH/Et_3N体系所形成的中间物[(μ-CO)(μ-RS)Fe_2(CO)_6]Et_3NH与Ph_2PCl,(p-CH_3C_6H_4)_2PCl或p-CH_3C_6H_4PCl_2反应,合成了7个蝶状Fe_2SP簇合物: (μ-Ph_2P)(μ-RS)·Fe_2(CO)_6(R=Pr~(?),Pr~(?),Bu~(?))、[μ-(p-CH_3C_6H_4)_2P](μ-Pr(?)S)Fe_2(CO)_6以及(μ-p-CH_3C_6H_4PCl)(μ-RS)Fe_2·(CO)_6(R=Et,Pr~(?),Bu~(?))。并对它们的~1H NMR、~(31)P NMR波谱与构象体的关系以及簇合物(μ-Ph_2P)(μ-Bu~(?)S)Fe_2(CO)_6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