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自制全密闭进样系统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全氟异丁腈(C4F7N)商品气中杂质的方法。待测气体在自制的密封系统内稀释并混合均匀,使用在线自动六通阀进样,采用Agilent GS-GASPRO色谱柱(30 m×0.32 mm×5μm)分离,测定了国内某公司(DC公司)和国外某公司(AC公司)的全氟异丁腈绝缘气体的杂质成分。结果表明,全氟异丁腈商品气中含有微量的N2、O2、C3HF7和痕量的C3F6,其中AC公司的C4F7N商品气体中的杂质总含量为0.13%, C4F7N纯度为99.87%; DC公司的C4F7N商品气体中的杂质总含量为0.83%, C4F7N纯度为99.17%,两家公司的C4F7 相似文献
2.
偶氮二异丁腈(AIBN)是一种典型的相变吸热与分解放热重叠的物质, 该重叠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其动力学规律的研究. 为了正确解析AIBN相变吸热对其分解放热的影响, 并研究AIBN在溶剂中的非等温热行为,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苯胺、AIBN及AIBN-苯胺溶液(22.18%(w))进行动态扫描, 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AIBN在苯胺溶剂中起始分解温度Tonset的范围为79.90-94.47 ℃, 比放热量较固态AIBN高291 J·g-1左右, 该数值可以视为其比相变热. 基于Kissinger法计算的AIBN与AIBN-苯胺溶液的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的结果相差不大. 采用Friedman法对AIBN与AIBN-苯胺溶液的热分解过程进行计算, 发现固态AIBN相变吸热对其分解放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反应进度α小于0.20的范围内, 当α大于0.20后, 两者活化能E(α)和ln(A(α)·f(α))随α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分析认为, 相对于AIBN的分解反应而言, 苯胺可以视为一种惰性溶剂, 即其不会干扰AIBN的分解机理. AIBN在苯胺溶剂中的分解机理可以视为固态AIBN的分解机理. 结合Friedman法的计算结果, 采用一般积分法, 即Coats-Redfern法得到AIBN在苯胺溶剂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为G(α)=α3/2, 符合Mampel power法则,平均表观活化能为139.93 kJ·mol-1. 相似文献
3.
4.
烟草中总氮量(以氨态氮计)和其中各种类型的氮化合物含量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总氮量高的烟叶,往往其他的氮化合物含量亦高。各种氮化合物成分在烟草加工过程中也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变化,直接影响烟叶的品质,因此,总氮量的测定对鉴别烟质好坏具有一定意义。经典的总氮测定方法是 相似文献
5.
三类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聚合特性的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膨胀计法分别测定了氮 氮键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AIBN)、氧 氧键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碳 碳键引发剂 2 ,3 二氰基 2 ,3 二苯基丁二酸二乙酯的内消旋体 (I)和外消旋体 (II)在苯乙烯中的分解动力学参数 ,分解活化能分别为 :Ed(AIBN) =1 40 0 6kJ·mol-1,Ed(BPO) =1 2 0 3 3kJ·mol-1,Ed(I) =1 0 4 5 2kJ·mol-1,Ed(II) =89 5 6kJ·mol-1;分解活化熵分别为 :ΔS≠(AIBN) =76 3 2J·mol-1·K-1,ΔS≠(BPO) =1 2 76J·mol-1·K-1,ΔS≠(I) =-3 5 2 3J·mol-1·K-1,ΔS≠(II) =-80 84J·mol-1·K-1,并且II的极限转化率α∞ 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I的α∞ 随温度升高先减小而后趋于平稳的趋势 ,这与AIBN和BPO引发苯乙烯聚合的极限转化率α∞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规律有明显不同。对此用动力学链长综合常数k对T的微分结果并结合过渡态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甲基异丁酮(MIBK)作为萃取剂,等体积法将水中的碘萃取到有机相中,微量进样器将20~40μL有机溶液注入玻璃微管中,使它处于界面上。利用经典的三电极系统研究该有机相在液/液界面的伏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个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有机相中碘的含量和峰电流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间接测定水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的金属离子(如Cr2O72-、Cu2 等)的含量,检出限为10-5mol/L。 相似文献
7.
同时测定合成样中铜钴镍钒含量的分光光度法--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方法在多组分分光光度法分析中的应用,以5-Br-PADAP(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为显色剂,OP(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作为增溶增稳剂,在pH=3.6的条件下,用主成分回归及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了合成样中的铜、钴、镍、钒4组分含量,测定相对误差在-6.00%~4.00%之间。实验证明,对于加和性不好的体系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要优于主成分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