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生于中国近代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各种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的思想源头和历史母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形成的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2.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构建了党的精神谱系,锤炼了党的政治品格,而且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建立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伟大建党精神决定文化自信建设的底色、主题和目标,这一维系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产生的以人物、事件、会议等具体对象为表现形式的精神形态。毛泽东是党的创建工作的主要发起者、推动者,自然而然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创立者与践行者,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作出了探索性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标志性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的前瞻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基于新的革命理论,提出新的革命目标,创造新的革命伦理,催生新的革命精神,使中国革命文化从旧革命文化发展成为新革命文化.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开展伟大斗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都需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革命文化的优...  相似文献   

6.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较多的一致性,因此从伟大建党精神探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知、信、行”的角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课程教学、日常教育、校园文化和实践教育中融入,使伟大建党精神达到较好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任务。从“讲什么”来看,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原则、价值目标、价值动力及价值主体作为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重点;从“怎么讲”来看,用“四个结合”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观点与案例举证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整合“四种课堂生态”,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伟大建党精神育人路径提供参考;从“谁来讲”来看,必须抓好领导示范、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等多元主体力量的推动和实践,使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能够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20年代,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的安源工人运动中生成的安源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运动中构建的革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最初呈现、模范呈现、独特呈现以及早期传承过程中的一个枢纽呈现,堪称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代表性呈现,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中国工人运动革命领域中的“精神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铸就的精神谱系,蕴含着党在各个时期发展壮大和取得成功的秘诀,凝结着历史的智慧、散发着信仰的光芒,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诠释,是启发和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是理想信念的精神力,本质体现是人民至上的感召力,内生动力是艰苦奋斗的拼搏力,源头活水是守正创新的创造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当代价值,就要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初心为民的力量、艰苦奋斗的力量和开拓创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宝贵精神资源,在奠定根本信仰、锚定责任担当、培养精神意志、铸牢价值立场等四个层面具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时代价值。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面临着主体、技术、教学三个层面的现实困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代协同发展,只有在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三个层面推陈出新,才能确保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独创地解决了农民参党问题·处处闪耀着创新精神。毛泽东在农民中建党的创新精神,启迪我们应有更加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搞好党的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在运动中产生的五四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建军精神和建立新中国精神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源精神源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样态,更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生动实践。安源精神为建党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课题组认为将安源精神内涵修正为“义无反顾、敢为人先、团结群众、英勇斗争”,并促成学界对安源精神基本内涵达成高度共识,这是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安源精神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重塑大国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它产生于青年毛泽东立下的远大志向,即改变中国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为全天下痛苦的人免除苦难,谋幸福;形成于毛泽东为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辛的理论探索过程中;体现在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功业、著作和文章中。毛泽东精神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溶入每一位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的血脉中,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淠史杭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淠史杭精神是共产党带领江淮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治水用水、兴利除害的精神硕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精华是淠史杭精神的文化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是淠史杭精神的灵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建设需要是淠史杭精神的动力源泉。其精神内涵为坚定信仰、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科学创新。新时代弘扬淠史杭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在具体路径上需通过立体化宣传、系统化研究、时代化发展、一体化教育等多措并举、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17.
建党百年视角下,红色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迎来了良好的时代环境、坚实的内容基础和正确的方向引领,也获得了更为便利的途径和有效的资源。但在当前阶段,红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还面临一系列的阻碍,教育者红色精神素质的不足、融入形式的单一、融入范围的固定等,都严重影响了红色精神育人价值的充分展现,高职思政教育也无法有效契合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因此,高职院校及教育者应共同努力,从组建高素质育人队伍角度入手,引领红色精神融入的正确方向,充分挖掘红色精神资源,奠定融入内容基础,并积极创新红色精神的融入形式,以思政课堂、实践教育活动等为基础载体,拓展融入场域,积极关注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为红色精神在建党百年视角下的有效融入提供助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西柏坡精神作为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锤炼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和风貌,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正确阐释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与西柏坡精神的辩证关系是深化西柏坡精神研究的基本要义。对西柏坡精神内涵的科学解读须基于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抗非典精神与新世纪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里,始终伟岸屹立且日益繁荣昌盛,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起作用。中国共产党是继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当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这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对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和大培育,对彻底战胜这场重大灾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产生巨大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锻造了伟大的党建精神,因此成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源头。精神谱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由此为其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价值,全面把握二者融合的理论侧重,最后从明确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模式、破立相互结合三个方面探讨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