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腊石(Pyrauxite)表面活性提高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振动磨对叶腊石进行超细粉磨,并试用助剂与叶腊石共磨工艺技术,得到了表面活性较高的粉磨产品,分析并讨论了加入助剂前后的粉磨工艺效果,并对一面活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应用红外光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5种市售柴油降凝剂A、B、C、D、E的成份进行分析,得到了降凝剂中聚合物及其助剂的成份。比较了它们的异同,发现5种降凝剂中的聚合物均为乙烯-醋酸乙烯酯,而醋酸乙烯酯含量不同;降凝剂A、B中的助剂为芳香烃。降凝剂C,D、E中的助剂为石脑油。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纺织助剂中壬基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样品通过固相萃取、衍生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定量分析方法,对各类助剂中的壬基酚(NP)进行了定量检测.针对不同类型助剂,通过实验对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各类助剂的加标回收率在90%以上,相对偏差小于4%,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2 mg.L-1.该方法适用于水性,油性,乳液型等绝大部分纺织助剂,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Ni/sepiolite催化剂的改性研究——Ⅰ.助剂的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泡石为载体,镍为活性组分,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含不同助剂的Ni/sepiolite催化剂。以苯加氢为探针反应,用二硫化碳中毒法系统地考察了助剂对镍催化剂的改性机制。结果表明,助剂的加入使镍催化剂苯加氢活性提高,活性中心原子数增加,活化络合物的活化焓和活化熵发生变化,助剂的影响既有电子效应又有几何效应,但以电子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P-环栩精(p-CD)对Ni-CAS-CPB, Ni-S-C}-PADAB-SDBS, Ni-S-Br-DEPAP-Triton X-10。三体系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1)卜CD对显色剂、显色配合物的影响;(2)卜CD与表面活性荆(SF)的作用,(3)SF与Ni-R之间的作用探讨了卜环栩精、表面活性荆或它们的悦合物对显色平衡的影响,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卜CD与SF ,卜CD与Ni-R-SF的包合常数c x,和群),并用包合常数的相对差值ax,}x,cax,二K,一局)衡} Ni-R;SF的作用强弱,结合K,值较深入地探讨了影响显色平衡的主要因素及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型低聚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新型低聚表面活性剂(Oligomeric surfactants)的结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水溶性、增溶性、界面行为、粘度、聚集行为、协同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在纺织、材料、生物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预测其在三次采油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阴离子染料橙黄Ⅱ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羟乙基二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溴化铵等3个具有不同头基的季胺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橙黄Ⅱ与表面活性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浓度的染料-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染料的吸收光谱强度发生明显变化,含表面活性荆的染料溶液的吸收强度比其水溶液要小,说明染料橙黄Ⅱ与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之间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由光谱数据计算了表面活性荆的临界胶柬浓度和染料-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常数等重要物理参数.结果表明3个表面活性剂与橙黄Ⅱ的相互作用顺序为:十六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羟乙基二甲基溴化铵.  相似文献   

8.
首次系统地研制了MoO3和CeO2为助剂并制备出最佳组成的无铬铁系变换催化剂,同时,动用TEM.XRD及比表面测定技术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及MoO3CeO2的助催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TEM,XRD,CO-TPR和比表面积的测定等手段对β-酸氢化反应体系的Pd/C催化剂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Pd/C催化剂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活性中心被污染物覆盖而造成的活性下降,可以用清洗萃取法除去大部分污染物.采用超临界流体法再生中毒的Pd/C催化剂,可以恢复Pd/C催化剂活性的85%以上,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省去了常规再生工艺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研究了CeO2对负载型混合贯金属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模拟尾气排放条件下铈对催化剂CO氯化性能的影响,并应用XRD、TPD等手段对CeO2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助剂后催化剂活性明显提高.铈的添加改变了催化剂的吸附性能.有利于降低催化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1.
茶皂素定量测定方法 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们以 纯化的茶 皂贰为标准 品,采用光度法对 茶皂 素的定 量测定方 法进行 了研 究.以8% 的 香 草醛 乙 醇 溶 液 和 7 % 硫酸为 显 色剂,测 定波长 为 4 52.sn m,显色反应的 温度为 60 ℃、反 应 时间 为 15 分钟 为宜.本方法具有操作简 便,消耗试剂量少及重复性好等特 点.结果表 明本法 适 用于 工 业 分析中茶皂素的定量 测 定.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往往遭到虫灾的破坏,人们经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消灭害虫.在这里提出药物杀虫模型来研究害虫的动力学演化行为.在这个模型中害虫集团通过单体出生来增大,同时由于害虫的扩散行为,害虫集团会发生分解.害虫集团还会由于药物的作用而减小.在平均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主方程的方法来研究害虫的动力学演化行为.结果发现:只有当初始药物量B0大于或者等于一定值Bc时,害虫才会以指数递减形式被完全消灭,否则害虫将会以指数递增形式增长,药物最终被消耗掉.  相似文献   

13.
通过SDE对武夷山新红茶(金骏眉、银骏眉、妃子笑、金针梅)进行香气提取,采用GC和GC-MS分析精油总量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4种新红茶主要香气成分相似,包括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苯乙醇、(E)-2-己烯醛.与云南金骏眉和斯里兰卡红碎茶香气相比,由于自然环境、茶树品种或发酵时间不同,香气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影响浙江丘陵山地茶叶生产的茶树生态气候诸因子的基础上,讨论了茶树气候安全栽培高度,探讨了茶叶产量和自然品质随生态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划出了不同山区茶树生态气候的相对优势层域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酶催化甲胺磷降解机理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甲胺磷 (MAP)农药经微生物酶 -甲胺脱氢酶催化后 ,采用聚酰胺薄膜层析、钼酸铵试剂和 HPL C等分法 ,分别可检测出氨基、磷酸根和甲醇等化合物 .将去除氨基的 MAP溶液作小鼠灌胃试验 ,发现该农药的毒性明显降低 .文中还对 MAP在自然界的降解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6.
碧螺珍珠茶与铁观音的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碧螺珍珠是一种新创制的乌龙茶,它是利用名优绿茶碧螺春茶树上的驻芽的三叶,借鉴乌龙茶的加工方法制作而成的.本文对碧螺珍珠和铁观音这两种茶叶进行了香气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茶叶香气组成上总体相似,高沸点化合物含量均较高,主要有橙花叔醇、吲哚、2-苯乙醇和α-法呢烯等.但由于两者茶树品种和产地不同,在精油总量和香气组成上有一些差别,这也反映在两者的感官品质差别上.  相似文献   

17.
用药理实验验证了银杏叶茶能干扰大鼠血栓形成,提高小鼠常压条件下的缺氧耐受能力,并对小鼠急性脑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示银杏叶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磷肥对茶园土壤中镉有效性及其生物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期内(1,2和4个月),不同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钙镁磷肥)及施磷量(P2O50.2,0.5g·kg-1)对镉污染茶园土壤pH值、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及茶树镉吸收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镁磷肥的施加可有效提高茶园土壤的pH值,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对pH值的提高则不明显;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均提高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且施磷量不同影响规律亦不同,而磷酸二氢钾对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茶树累积镉含量为根茎叶,根系对镉的富集能力极强,向茎和叶部位的迁移量较低;钙镁磷肥的施加可显著降低茶树各部位对镉的吸收累积量,0.5g·kg-1施磷水平下效果尤为明显,而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则使茶树对镉的吸收累积量增加;随着茶树培养时期的延长,土壤pH值和有效态镉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根系吸收镉的量逐步升高,而茎和叶中镉的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HPLC/MS)分离鉴定了绿茶、红茶和咖啡中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如酚类(儿茶素、绿原酸等)、生物碱类(咖啡因等),并对上述饮品中的咖啡因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表明:进样量20μL,流速200μL·min^-1条件下,用流动相乙腈/0.1%三氟乙酸进行梯度洗脱,能有效分离相关组分;各饮品中咖啡因的含量依次为绿茶〉咖啡〉红茶.同时用TEAC法测定和比较了各饮料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摘要:考察现有氟离子的测定方法,探讨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茶叶中的氟的条件.除了电极测定条件外,茶叶样品的浸提处理对测定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从缓冲溶液的成分、茶叶粉碎度、浸泡时间、浸泡所用盐酸的浓度、温度、茶水比例等方面研究最佳的测定条件为在室温下,用0.10 mol·L-1的盐酸浸泡粉碎过的茶叶,配成茶水比例为1 g茶∶50 mL水,浸泡1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