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光夜视系统新的阈值探测理论和视距探测方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各种阈值探测理论和视距探测方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人眼阈值特性和微光视觉理论出发,建立微光夜视系统新的阈值探测理论模型,导出微光夜视系统新的视距综合探测方程。  相似文献   

2.
李景生 《应用光学》1998,19(3):10-12
在与照明系统同时工作的场合,微光夜视系统的一些特性将受到某种限制。要求对照明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二者相互适应,分别达到各自功能又不给另一方带来不允许的影响。本文就微光夜视系统与照明系统兼容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教波  张芳  李宇 《应用光学》2013,34(4):672-675
从信号检测和人眼视觉角度出发,研究了直视微光夜视系统综合性能评估理论,推导出直视型微光成像系统的MRC(最小可分辨对比度)模型。该模型将光学传递特性与系统信噪比结合,建立了系统直视微光夜视MRC与目标特性、直视微光夜视仪以及人眼各部分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验证结果表明,由该模型得到的系统极限分辨率相较于系统实际测出的分辨率相对误差为3.08%。  相似文献   

4.
着重分析微光夜视仪的心脏元件──微光管的合理匹配,并对其光学系统主要参数设计原则与方法作了扼要论述。最后根据人眼视觉特性,结合光电有关参数,对夜视视见能力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微光夜视整机可以在夜间光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对目标实施有效观察,而夜间观察目标对比度是整机作用距离影响因素中的重要指标。为满足微光夜视整机夜间观察理论分析及试验对目标对比度数据的迫切需求,基于三代微光像增强器具有与星光条件下自然光辐射光谱良好匹配的使用特性,搭建了基于三代微光ICCD的成像装置。并从微光成像系统的能量传递链及光电子成像系统的视觉特征方程分别推导环境光照度和目标-背景反射率比与对比度关系。在暗室和夜天光条件下开展了对比度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当照度处于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照度-亮度的线性相关照度区间[Es, Em]时,对比度与照度无关;对同一目标及背景采集图像,目标-背景反射率越接近1,对比度越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微光夜视仪器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微光夜视无源干扰、光电对抗的依据、方法,并给出试验结果。对光电对抗中微光象增强器的破坏部位做了探讨,同时指出微光夜视光电对抗的难点,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光夜视技术不断发展,微光夜视器件呈现出了品种多、性能差异大、应用领域广的特点,如何从众多的微光夜视器件中梳理出其发展主线,已成为微光夜视器件从业者的研究热点。回顾了零代、一代、二代、三代、超二代微光夜视器件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行业公认的零代、一代、二代、超二代、三代微光夜视器件的划代方法,并提出了“四代”微光夜视器件的概念,同时对非典型的几种微光夜视器件在微光夜视器件技术领域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说明,绘制了“树状图”,以便读者能够直观、准确、全面地了解每种微光夜视器件的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在微光夜视器件技术领域所处的位置,对从事微光夜视器件技术研究者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单通道双谱夜视系统中的光谱匹配及滤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闯  柏连发  张毅  张保民 《光子学报》2007,36(9):1668-1671
在分析夜间自然辐射、目标和背景自身的辐射以及反射光谱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微光CCD摄像机的光电阴极响应谱线,提出光谱分割的设想,并据此设计单通道双谱微光夜视系统方案.依据光谱匹配及滤光技术的原理,提出光学薄膜设计及制作要求.对实际制作滤光膜的分谱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滤光薄膜的分谱效果对于单通道双谱微光系统提高目标识别概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刘磊  李元  钱芸生  常本康 《应用光学》2006,27(6):546-551
为了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夜视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作战效能,避免在野外实测微光夜视仪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微光成像夜视系统阈值探测理论和视景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集计算和仿真功能于一体的应用软件,提出了采用三维视景仿真软件作为夜视系统性能评估工具的新方法。该软件可以实现对微光夜视系统夜间成像的仿真和视距的评估。以三代微光夜视观瞄系统为试验对象,对其在不同夜间环境下进行了性能评估和野外测试。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和比较,证实了该评估方法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10.
视距是评估微光夜视成像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微光夜视探测技术的发展,经典视距模型的视距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10-3 lx低照度条件下视距仿真结果不甚理想,这对微光夜视仪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针对这一问题,从微光成像系统成像链路的三个环节对经典视距模型进行修正:考虑大气透过率对微光夜视系统视距的影响并对经典视距模型中的大气透过率因子进行修正;基于像增强器噪声因子对视距模型进行修正;考虑人眼视觉传递特性对微光夜视系统视距的影响,在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中加入了简化的人眼视觉模型。进而推导出改进的视距模型。结合野外试验数据,验证了改进视距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对于微光夜视系统的设计、评估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晗平 《应用光学》1994,15(1):15-19
叙述三代像增强器及其相关的夜视仪和微光电视的发展现状,评定像增强器探测和识别目标的能力,探讨提高微光夜视系统作用距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三代微光和超二代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概况:阐明了它们各自的原理、技术特点和关键课题;着重指出了两者间的异同和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3.
微光夜视仪中的物镜和像增强器是影响其性能的两个主要部件。为了提高微光夜视仪的性能,本文对微光物镜的特性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微光夜视与激光器几乎同时应用于战场,并各自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战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战场上的微光夜视与激光器有某种制约关系。同时,微光夜视还受到其它有源和无源干扰。因此,激光夜视技术面临如何对抗光电干扰,尤其是激光加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微光夜视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克聪 《应用光学》2006,27(4):303-307
微光夜视技术作为主要为夜战服务的军用光电子高新技术,其在现代高新技术局部战争和夜战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随着微光夜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器件、系统性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光夜视技术在未来高新技术战争和信息化战争中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对国外超二代、三代和四代微光像增强器技术发展思路、管型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结合我国目前的设备条件、元器件性能和技术水平的现状,对我国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综合机载微光夜视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宪 《应用光学》2001,22(4):17-22
直视式微光夜视仪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空军在战术上的要求,它的视距短,环境条件影响大,无法同时观察外景和机载的各种符号。本文将叙述未来机载微光夜视仪的发展方向,即微光夜视仪综合化。  相似文献   

17.
数字微光器件作为新一代微光夜视装备的核心器件,相比于传统真空微光器件因具有数字化输出的优势而备受各国重视。本文综述了低照度CCD(charge-coupled devices)/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科学级CMOS、像增强型CCD/CMOS、电子倍增CCD及电子轰击APS(active pixel sensor)/CCD等数字微光器件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数字微光器件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微光技术和数字微光器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