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外发射光谱法原位研究褐煤的低温氧化过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傅氏红外发射光谱法原位考察了低温氧化过程,用峰拟合程序处理光谱数据,在定量的基础他煤中各主要官能团的变化规律。数据表明,氧化时,煤的芳核部分是稳定的,氧原子主要进攻脂肪族基团,通过生成过氧化物进入煤结构中,整个过程表现为含氧基团的增多和脂肪族基的减少。作为煤低通氧化的一个特征是芳烃C-H含量的逐渐递增,这主要是由于它含有较多羧基,其中芳酸的羧基发生脱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3种低品质煤进行200、250和300℃下的水热提质实验。将水热提质前后的煤样进行氮吸附测试和红外光谱测定,获得其孔隙分布和含氧官能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热提质后,各煤种平均孔径、比孔容明显降低,煤中羟基、羧基减少,环化程度升高,单环芳烃结构向多环芳烃转化,煤中有机质逐渐成熟,煤阶升高。利用快速热解仪在升温速率5000℃/s、终温1000℃条件下进行实验,获得低品质煤热解大分子挥发分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反应终温的升高,各煤种热解产生的脂肪烃含量减小、芳香烃的含量升高、酸类和酚类减少、酯类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制备不同外在水分和原始赋存水分含量的煤体,通过模拟煤自燃升温氧化过程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煤样;利用原位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测定不同氧化煤样中活性官能团的含量,研究形态水分对煤自燃过程微观官能团生成和转化的影响;利用氮吸附仪表征不同氧化煤样中比表面积大小,研究形态水分对煤自燃过程微观孔结构变化的影响;同时结合官能团与比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探讨形态水分对煤自燃过程的微观作用机制。形态水分对煤自燃过程的作用机制随着煤自燃状态发展而发生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外来水分含量和原始赋存水分都会促进酚、醇类羟基及含羧基类化合物的生成。外来水分和原始赋存水分的含量对煤自燃过程中微观比表面积、脂肪族C-H组分、含羟基化合物以及含羰基类化合物的生成和转化影响具有差异性;水分形态对微观比表面积和脂肪族C-H组分含量的变化影响具有差异性,而对含羟基化合物以及羧基化合物的生成和转化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干酪根组成结构及其热解生油特性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种不同地区油页岩中干酪根进行了固体KBr压片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并通过曲线分峰拟合建立了干酪根中脂肪烃区域结构参数的定量测定方法。利用TG-FTIR联用分析技术对干酪根在20 ℃/min升温速率下热解挥发分析出组分在线定性分析,得到了脂肪烃结构参数随热裂解过程的反应特性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油页岩中干酪根由脂肪烃结构、芳香烃结构和含氧等官能团三部分组成。脂肪烃结构相对含量为18.5%~78.2%,并均以含长链亚甲基结构为主。随着演化程度的加深,干酪根中脂肪烃含量逐渐减少,生油能力也不断降低。干酪根热分解主要发生在350~520 ℃,520 ℃后热失重现象趋于平缓,在此温度下各样品残余半焦的质量分数为19.5%~52.2%。在线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干酪根热裂解过程中先析出游离水,随后发生解聚和脱水反应,主要的烷基侧链不断脱落、环化及含氧基团逐渐断裂生成各种烷烃类、羧酸类、醇类和醛类等物质,直至形成更加稳定的类石墨态结构。  相似文献   

5.
王清成  邓剑 《化学通报》2013,(5):459-462
在设计的可移动式固定床上对神木煤在煤颗粒尺寸为3~5mm、烟气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为1.76s、过量空气系数为0.4和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400和1600 K条件下进行了燃烧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分析了烟气中有机气体的排放特性。结果显示,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烟气中饱和脂肪烃的含量减少了42.98%,芳香烃含量增加了50.84%。这是由于存在的氧或含氧基团与部分饱和脂肪烃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而芳香烃由于其氧化能力较差,在氧量不足时不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6.
以酸洗和丰次烟煤为研究对象,依次采用石油醚、二硫化碳、甲醇、丙酮和丙酮/二硫化碳对煤样进行超声五级萃取,每级萃取物和萃余物分别记为Ei和Ri(i=1、2、3、4、5)。通过对Ei及Ri进行FT-IR表征,借助分段分峰拟合手段分析了萃取产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五级萃取物的羟基氢键结构均以自缔合羟基氢键为主;在脂肪类物质中,除第三级萃取物E3以脂肪族-CH3和不对称的-CH2伸缩振动为主之外,其余几级萃取物均以对称和不对称的-CH2伸缩振动为主;E1主要以脂肪链末端-CH3的对称弯曲振动和-CH3、-CH2的不对称变形振动为主,说明石油醚主要将煤样中易于解离的化学键断裂;五级萃取中CS2溶解了更大比例的含脂肪侧链的芳香结构。各级萃余物所含官能团种类相同,说明煤样主体结构并未因逐级萃取而发生改变。萃取对残渣中芳香结构和羟基氢键结构影响较大。其中,酸洗煤样以苯环二取代为主,而萃取后以苯环四取代为主。萃取前,酸洗煤样中羟基氢键结构以羟基醚氢键为主,而萃取后转变成以自缔合羟基氢键为主。另外,分级萃取对含氧官能团和脂肪类官能团影响较小。对比红外结构参数发现,E1、E3及R5有较高的芳环缩合度,E4的脂肪直链较长、支链较少。  相似文献   

7.
东胜长焰煤热解含氧官能团结构演化的13C-NMR和FT-I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胜煤田色拉一号井田2号煤层长焰煤为研究对象,利用浮沉离心法富集其镜质组。基于工业分析、元素分析、13C-NMR、FT-IR、谱图分峰拟合技术和化学分析测试,求取镜煤及一系列热解煤含氧官能团结构与含量参数,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含氧官能团的分布规律与演化特点。镜煤中羧基、羰基含量分别为8.91~10.90 mol/kg、1.61~1.79 mol/kg,随热解温度升高羧基显著减少。热解作用促使以端基形式连接在脂肪链或脂肪环结构氧上的甲基和亚甲基首先脱去,且在温度高于350 ℃后基本稳定。氧在热解过程赋存状态的变化是芳香体系与脂肪体系相互竞争的结果,510 ℃热解煤中芳香类氧和脂肪类氧的含量分别为7.49、3.45 mol/kg。羟基的演化过程与热解过程中氧的赋存状态密切相关。随着热解过程的进行,在热解温度低于440 ℃时,各种羟基含量均减少,热解过程对于大分子网络的破坏干扰了各种氢键作用,而羟基π作用则暂时增强,至510 ℃时各种氢键含量均降为最低。东胜长焰煤中含氧官能团化学活性顺序为:[COOH]>[R-O]>[Ar-O-Ar,Ar-O-C,C-O-C]>[C=O]。镜煤非活性醚键含量为0.68 mol/kg,活性醚键为0.48 mol/kg,主要为非活性醚键。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在不同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动力学性质, 从微观角度讨论了亚甲基蓝由体相到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过程及主要作用机制, 并通过亚甲基蓝分子动力学性质解释了氧化石墨烯的氧化度和含氧官能团类型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吸附过程中, 亚甲基蓝主要受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的静电作用, 以近似垂直氧化石墨烯表面的方向进入, 并以平行的方式吸附于氧化石墨烯表面; 亚甲基蓝不易脱离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的吸附位点; 吸附平衡过程中, 相对于低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 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束缚性更强, 同时与亚甲基蓝间相互作用更强; 含氧官能团中的环氧基与亚甲基蓝间的作用势能更强, 且羟基能够与亚甲基蓝间形成氢键结构, 共同保障了亚甲基蓝吸附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几种烟煤CS2萃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平朔、大同和神府三种烟煤中CS2萃取物的成分,对其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脂肪烃、芳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三类成分组成。芳烃在萃取物整体中占绝对优势,以苯系、萘系、菲系和芘系的烷基取代芳烃为主要成分:脂肪烃除主要成份正构烷烃外,还有少量的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含杂原子化合物所占的比例很小,以含氧、氮和硫的化合物为主,在平朔和大同煤的CS2萃取还发现少量邻二氯苯。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Mo和Ni改性的HZSM-5催化剂对煤热解焦油的改质性能,分析了催化改质前后焦油中轻质芳烃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HZSM-5催化剂褐煤(XM)热解轻质芳烃总量的增加率为220%,这与煤热解产物在HZSM-5催化剂中发生烯烃和烷烃的芳构化以及酚羟基脱除等作用有关。负载活性金属Mo和Ni后,可以有效促进轻质芳烃的生成;Ni对焦油中带脂肪侧链化合物具有更强的裂解作用,而Mo则有利于带侧链化合物如甲苯和二甲苯的形成。焦煤(FX)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的释放量分别是XM煤和年轻烟煤(PS)的2.2和2.4倍。经催化改质后,XM煤产物中轻质芳烃产率明显大于PS煤,并接近FX煤;这主要是因为XM煤结构中含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和脂肪结构,在HZSM-5作用下可催化形成轻质芳烃。  相似文献   

11.
风化中焦煤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低温氧化模拟焦煤在自然界的风化过程,借助付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法,原位观察了过程中煤结构的变化,并和其成焦性质的下降相关联。所得谱图表明,脂肪族基减少、醚桥键的增多以及羧酸基的出现是氧化焦煤的结构特征。由于脂肪族基的损失以及含氧链的增多,导致用氧化焦煤炼焦时产生的液体产物减少和所形成的胶质体热稳定性降低,以致难以使芳核颗粒间产生良好的熔融缩聚反应,结果使得到的焦饼松散不均一  相似文献   

12.
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氧化对煤中硫形态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硫含量的煤被空气和HNO3氧化后含硫气体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空气和HNO3氧化后,尽管煤中有机硫总量变化不大,但煤中H2S的释放量有所下降,而COS和SO2的生成量明显增加,这说明氧化作用使得煤中弱的有机硫变成S=O和SO2结构。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发现CS2的生成与FeS密切相关,同时对HNO3氧化后的煤来说,CS2的生成主要以气相中H2S和COS的反应为主。空气氧化后煤中CS2的生成量与原煤的差不多,但HNO3氧化后煤中释放出的CS2有所下降。提出通过(COS+SO2)/H2S的比值来研究煤及其中硫被氧化的程度,并对比了不同煤种及氧化后样品的气相含硫化合物发现:随变质程度的提高和煤中噻吩硫含量的增加,煤被氧化的程度下降。对同一煤种而言,HNO3的氧化程度要高于空气氧化的。  相似文献   

13.
用GC/MS分析研究大同原煤及氧化煤的甲醇/四氢呋喃萃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氧化对煤样萃取性能的影响,先将大同煤破碎到200目并在105 ℃干燥,然后在温和条件下用双氧水进行氧化。将原煤和氧化煤在超声辐射下用甲醇/四氢呋喃(THF)混合溶剂进行萃取,并用GC/M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在两种甲醇/THF配比下,氧化煤的萃取率均高于原煤;而且随着萃取剂中THF浓度的提高,萃取率增大;从GC/MS测定结果看,四种萃取物的组成各不相同,显示氧化和萃取剂中THF含量的变化均能改变萃取物的化学组成,但四种萃取物中检测出的化合物均以烃类为主。另外,煤粉通过与萃取物和溶剂形成胶体而悬浮于上层清夜中,因此,超声条件下对煤进行萃取时必须过滤。  相似文献   

14.
原位担载型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位担载法将铁系催化剂担载于煤表面,考察了催化剂前驱体的相态、配位环境以及在载体表面的分散状态.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和X射线衍射法对原位担载型铁系催化剂前驱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前驱体在煤表面以非晶态、高分散的形式存在,其化学组成主要为FeOOH,且催化剂前驱体的分散程度与载体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选用内蒙古的胜利褐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固定床反应装置对褐煤进行不同温度(200-300℃)下的低温氧化,利用FT-IR、Raman和XPS等方法对氧化处理后煤样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下低温氧化对褐煤微结构和质量变化的影响,并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氧化后煤样的燃烧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温度对低温氧化过程中胜利褐煤的质量变化率影响较大,低于220℃时,褐煤的质量变化率很小,高于220℃时,质量变化率有明显的改变。特别在220-230℃,煤样的质量变化率由5. 80%(220℃)突变为42. 55%(230℃)。FT-IR/Raman/XPS表征结果显示,220℃氧化后的煤样中有明显的苯醌类结构形成,此结构的形成使苯环骨架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发生红移,且Raman谱图中D峰位置偏移,D峰和G峰两峰间距增大。氧化温度低于220℃的煤样表面C-O-和C=O的含量均增加,推测煤样在220-230℃质量变化率的突变主要与苯醌类结构的氧化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7.
Microwave saturation of multi-component EPR spectra of oxidized lignite Mequinenza (Spain) with a carbon content of 65.1 wt % and with a high sulphur content of 10.3 wt % was studied. The coal was oxidized with nitric acid (NHO3), peroxyacetic acid (PAA), and in O2/Na2CO3 system. Three different groups of paramagnetic centres exist in the coal samples analyzed. The EPR spectrum of the demineralised coal was a superposition of broad Gauss (ΔB pp = 0.75 mT), broad Lorentz 1 (ΔB pp = 0.42 mT) and narrow Lorentz 3 lines (ΔB pp = 0.08 mT). The three EPR components with linewidths: 0.58–0.77 mT (Gauss line), 0.30–0.39 mT (Lorentz 1 line) and 0.05–0.06 mT (Lorentz 3 line) were recorded for the oxidized coal. The g-values were obtained for the samples studied in the ranges 2.0043–2.0046 (Gauss lines), 2.0035–2.0038 (Lorentz 1 lines) and 2.0032–2.0034 (Lorentz 3 lines). The broad Gauss and Lorentz 1 lines saturate at low microwave powers. The narrow Lorentz 3 lines of demineralised coal were not saturated at microwave power from the range considered. After the coal oxidation with HNO3, PAA and in O2/Na2CO3 system, the microwave saturation of the narrow Lorentz 3 lines was also observed, which indicated a degradation of the multi-ring aromatic structures upon oxidation.   相似文献   

18.
Fe~(3+)辅助煤浆氧化制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e~(3+)/Fe~(2+)电对的相互转化原理,在水热反应釜中用Fe~(3+)氧化煤浆得到Fe~(2+),将Fe~(2+)在电解槽中电解氧化,在阴极产生氢气,从而通过两步反应形成一个新的煤浆电氧化制氢工艺。进行了九次水热-电解循环实验,在恒电压(1V)条件下,测试了电解反应的电流密度和累积电量的数据,并对循环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的三个阶段煤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BET)、热重(TG)、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分析。研究表明,相对于通常煤浆电氧化制氢工艺,这种"两步法"煤浆制氢新工艺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初始电流密度约为60 m A/cm2,而传统的"一步法"煤浆制氢工艺初始电流密度均不超过10 m A/cm~2。表征分析结果很好地反映了煤颗粒在这种制氢工艺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成分的变化,从而解释了在新的煤浆氧化制氢工艺中的Fe~(3+)/Fe~(2+)转化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种高硫煤,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原煤在空气、空气水蒸气和空气氮气气氛下低温氧化预脱硫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煤种(总硫含量、形态硫分布和挥发分含量)和化学反应条件(温度、停留时间)。脱硫前后的样品中硫及硫形态、热值、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依据国际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硫及碳质的氧化在开始阶段以不同的速率析出,随后反应中差别减小;黄铁矿硫可得到高的脱除率;水蒸气适当比例的加入可以增加黄铁矿的脱除,同时降低碳的转化和热量的损失;而氮气的加入在降低碳和热量的损失外,降低了硫的脱除。  相似文献   

20.
缓慢炭化部分氧化对制备煤质活性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炭化升温速度、炭化低温区引入空气部分氧化对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炭化阶段、炭化物结构、活性炭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化时低温部分氧化可提高炭化物得率,使炭化物微晶的d002值升高和Lc值减小;而较慢的炭化升温速度有利于制备优质活性炭。缓慢炭化、部分氧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炭化路径,使炭化向生成取向性差、难石墨化、各向同性、呒定形炭多的炭化物的方向进行;并讨论了它们控制炭化的作用机理。以此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