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Cu-Co系催化剂可从合成气制C_1~C_6正构低碳醇。Cu-Co尖晶石化学组成均匀,能使活性中心均匀分布,为良好的催化剂前驱体。本工作用共沉淀法与的烧法制备了Cu-Co尖晶石化合物。XRD、DTA、TG等研究表明,当Cu/Co比为0.05~0.5时,得到单相的尖晶石化合物可作为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的前驱体。其中,共沉淀法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当Cu/Co比为0.35~0.45时共沉淀法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最高,醇时空产率0.15~0.20mlROH/mlcat./h,醇选择性>50%。控制适当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所需的产品组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563K、6MPa及H_2/CO=2的条件下,考察了Cu/Co比不同的几个RaneyCu-Co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RaneyCu-Co催化剂上CO加氢产物主要为C_1-C_6正构醇及C_1-C_8正构烃。烃和醇产品的分布均符合Schulz-Flory方程。但醇产品的链增长几率(0.3-0.55)均小于烃产品的值(0.6-0.75)。Cu/Co比不同的催化剂在进入活性稳定区之前,均经过了一个不尽相同的活性波动区,活性趋于稳定所需时间随Cu/Co比增大而缩短。Cu/Co=0.3-1.5(原子比)时,就醇收率而言,RaneyCu-Co催化剂明显高于共沉淀Cu-Co催化剂,Cu/Co=0.8(原子比)时,稳定醇收率达0.57g·g ̄(-1)·h ̄(-1)。  相似文献   

3.
制备高碳醇用Cu-Fe系催化剂的活性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Fe系催化剂,它是由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高碳醇的新催化体系.催化剂经焙烧后的物相为CuO,γ-Fe2O3和MgO,形成了活性相的结构前驱.在反应条件下,CuO首先被还原为金属态的Cu0,然后γ-Fe2O3被还原为Fe3O4;Cu0和Fe3O4共同参与催化该反应.本文用XRD,TG-DTA和Mossbauer谱等手段,结合催化剂的活性测定,确定了催化剂的活性相为Cu0和Fe3O4;MgO可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起到重要的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H2-TPD,CO-TPD及CO/H2TPSR技术对三种方法(SMAD、浸渍、共沉淀)制备的Cu-C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低碳醇合成选择性进行了关联.Cu-Co催化剂上H2-TPD谱中共有四个脱附峰(A,B,C,D),其中C峰对应于低配位Co中心上的活化吸附氢,其面积百分数随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规律一致.与CO-TPD谱对比,Co及Cu-Co催化剂上CO/H2TPSR谱中都出现一个新的甲烷析出峰(473~573K),归属为活化吸附氢与表面活泼碳物种之间的反应,其面积百分数随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一致。基于上述结果,就CO插入中心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低碳醇合成Raney Cu—Co催化剂的研究:Ⅰ.反应性能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563K、6MPa及H2/CO=2的条件下,考察了Cu/Co比不同的几个RaneyCu-Co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RaneyCu-Co催化剂上CO加氢产物主要为C1-C6正构醇及C1-C8正构烃。烃和醇产品的分布均符合Schulz-Flory方程,但醇产品的链增长几率(0.3-0.55)均小于烃产品的值(0.6-0.75)。Cu/Co比不同的催化剂在进入活性稳定区之前。均经过了一个不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XRD、XPS、及H_2—TPD技术对不同Cu/Co比的几个RaneyCu-C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反应醇选择性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RaneyCu-Co催化剂均由不同Cu/Co比的两个Cu-Co固溶体相组成,还原(H_2,563K,2h)前,表面除有Cu ̄0和Co ̄0外,尚有少量Cu ̄(+1)和显著量的Co ̄(+2)存在,还原后,Cu ̄(+1)几乎消失,Co ̄(+2)仍有一定量存在,在反应温度下(563K),CO和CO_2均能使表面Co ̄0部分氧化,且CO_2氧化能力大于CO,而合成气(H_2/CO=2)表现为还原的性质。三种气氛对Cu ̄0无明显影响。催化剂表面Cu/Co比高于体相Cu/Co比,表面Cu富集显著.RaneyCu-Co催化剂表面有四种吸氢中心:Cu(弱吸氢中心),高配位Co(弱吸氢中心),低配位Co(活化吸氢中心),及强吸氢中心;对不同催化剂,表面低配位Co中心的比例与醇选择性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基于上述结果,就CO播入中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XRD、XPS、及H2-TPD技术对不同Cu/Co比的几个Raney Cu-C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反应醇选择性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Raney Cu-Co催化剂均由不同Cu/Co比的两个Cu-Co固溶体相组成,还原(H2,563K,2h)前,表面除有Cu^0和Co^0外,尚有少量Cu^+1和显著量的Co^+2存在,还原后,Cu^+1几乎消失,Co^+2仍有一定量存在,在反应温度下(56  相似文献   

8.
本文并行考察了用溶剂化金属原子分散(SMAD)、浸渍、共沉淀三种方法制备的Cu-Co催化剂的一氧化碳加氢反应(563K,6MPa,H2/CO=2)性能及吸附态CO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1)三种催化剂上反应产物均为C1-C5正构醇及正构烃,总醇的选择性依下列次序递增:SMAD<浸渍<共沉淀;(2)表面低配位钻中心上多重吸附态CO的红外吸收峰的面积分数,对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一致;(3)高温还原和焙烧均使醇选择性下降,同时使表面低配位Co0中心减少.据此讨论了CO插入中心,活性结构及制备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位ESCA表征不同状态下Cu-Co尖晶石催化剂表面状态和组成。氧化态催化剂表面富铜,钾表面浓度较低。Cu为Cu ̄(+2);Co大部为Co ̄(+3),部分为Co ̄(+2)。还原态催化剂表面形成富钾层。Cu为Cu ̄0或Cu ̄(+1),Co为Co ̄0。Cu、Co间有强相互作用,合成气通过Cu、Co的协同催化作用形成低碳醇。解析反应后脱附的C_(1s)峰表明存在三种类型的碳物种:非解离吸附CO,解离吸附的CO物种,表面碳酸钾。解离吸附与非解离吸附碳物种的合适比例是形成低碳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张业  钟炳 《燃料化学学报》2000,28(2):111-115
采用类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得超细Mo-Co-K催化剂。研究了还原态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考察了不同钼钴比、钾盐助剂呈和反应条件对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在300℃、6.0MPa,10000h^-1的反应条件下,超细Mo-Co-K(Mo/Co=7:1,K含量为1%)催化剂上低碳醇的时空产率达到624.4g/kg-cat.h,醇选择性与48.5%,OH/C1OH=1.0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Cu/Co比不同的五个Cu-Co-Al合金样及其碱抽提产物-RaneyCu-Co催化剂的体相结构进行了XRD表征。结果表明:Cu-Co-Al合金由CuAl2、CuAl2及Al13Co4三种物相构成。随Cu/Co原子比(0.17-23.1)增高,Al13Co4及CuAl物相逐渐减少,直到消失,CuAl2物相产生且逐渐增多。RaneyCu-Co催化剂由两种Cu-Co固溶体组成,一种富铜,另一种富  相似文献   

12.
负载量对K—Mo/γ—Al2O3合成醇催化剂性能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负载量硫化态K-MoO3/Al2O3催化剂的合成醇活性结果表明,负载量由MoO3/Al2O3=0.05增加至MoO3/Al2o3=0.25时,CO2总转化率逐渐下降,而醇的选择性由3%增加至50%,负载量进一步增加至MoO3/Al2O3/0.45时,CO总转化率逐渐升高而低碳醇选择性保护不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并行考察了用溶剂化金属原子分散(SMAD)、浸渍、共沉淀三种方法制备的Cu-Co催化剂的一氧化碳加氢反应(563K,6MPa,H2/CO=2)性能及附态CO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1)三种催化剂上反应产物均为C1-C5正构醇及正构烃,总醇的选择性依下列次序增:SMAD<浸渍<共沉淀。(2)表面低配位钴中心上多重吸附态CO的红外吸收峰的面积分数,对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一致;(3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热环境对Cu-Mn-Ce-O催化剂表面积、结构、氧性能及对甲苯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发现CeO2作为助催化剂,对延缓氧化铝载体的表面收缩几乎没有作用,但能阻止催化剂中CuMn2O4尖晶石的生成,防止无定型活性相在高温环境中的烧结,提高催化剂水热稳定性能,尤其在温度高于800℃时,效果尤佳,合适的Ce/Cu原子比为0.38~0.44。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钴钼氧化物催化剂, 并将其浸渍不同量的K2CO3 后进行硫化. 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激光拉曼光谱(LRS)对氧化态及硫化态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 同时测试硫化态样品合成低碳混合醇的活性. 结构表征的结果表明, 不含钾的氧化态样品, 以CoMoO4 形式存在; 含钾样品中, 助剂钾与钴钼复合氧化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有多种K-Mo-O物种生成, 且使硫化态物种趋于稳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所制备催化剂的合成醇活性和选择性较高,其中K/Mo 比为0.4 的样品活性最好, 在T= 310 ℃, p = 5.0 MPa, GHSV= 4 800 h- 1的条件下, 低碳醇的时空产率达124 g/(L·h), 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Cu/Co比不同的五个Cu-Co-Al合金样及其碱抽提产物──RaneyCu-Co催化剂的体相结构进行了XRD表征。结果表明:Cu-Co-Al合金由CuAl、CuAl_2及Al_(13)Co_4三种物相构成。随Cu/Co原子比(0.17~23.1)增高,Al_(13)Co_4及CuAl物相逐渐减少,直至消失,CuAl_2物相产生且逐渐增多。RaneyCu-Co催化剂由两种Cu-Co固溶体组成,一种富铜,另一种富钴。Cu-Co固溶体的形成发生于碱抽提或还原过程,含钴物相的存在有利于CuA1物相的碱抽提。  相似文献   

17.
在位ESCA表征不同状态下Cu-Co类晶石催化剂表面状态和组成。氧化态催化剂表面富铜,钾表面浓度较低。Cu为Cu^+2;Co大部为Co^+3,部分为Co^+2。还原态催化剂表面形成富钾层。Cu为Cu^0或Cu^+1,Co为Co^0。Cu、Co间有强相互作用,合成气通过Cu、Co的协同催化作用形成低碳醇。解析反应后脱附的C1s峰表明存在三种类型的碳物种;非解离吸附CO,解离吸附的CO物种,表面碳酸钾  相似文献   

18.
制备高碳醇用Cu-Fe系催化剂的活性相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Fex系催化剂,它是由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高碳醇的新催化体系。催化剂经焙烧后的物相为CuO,γFe2O3和MgO,形成了活性相的结构前驱。  相似文献   

19.
制备因素对Ni—Co—O复合氧化物结构及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沉淀法和机械混合锻烧法制备了Ni-Co-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TPR、XRD氧化活性评价等实验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得的复合氧化物呈现不同的催化行为。共沉淀的pH值的高低及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氧化活有较大影响,尖晶石型复合相NiCo2O4可能是提高催化剂氧活性的活性相。  相似文献   

20.
以共沉淀方法制备了杂多酸盐催化剂CsyP1.33-kMo12SblCumVnAskOx.利用IR及SEM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DSC研究了催化剂的稳定性,ESR研究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及NH3-TPD研究了催化剂的酸性.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对异丁醛一步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的催化性能,并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进行了关联.发现Cs1.5P1.13Mo12Sb0.25Cu0.25V0.25As0.20Ox催化剂使异丁醛氧化的目的产物甲基丙烯酸收率最高,达7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