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丹皮酚的提取工艺及荧光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贤  左静静 《光谱实验室》2011,28(5):2626-2630
以牡丹皮为原料研究了丹皮酚的提取工艺,并对丹皮酚的荧光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酸碱对丹皮酚荧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丹皮酚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在酸性溶液中荧光强度均随pH的降低而减弱,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强度均随pH的升高而减弱,甚至产生荧光猝灭。此外,丹皮酚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可导致HSA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对3,3’,4’,7-四羟基黄酮醇(FI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机理进行了表征。在生理pH7.4下,FIS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现象,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药物与蛋白质浓度比0.1至10之间)其荧光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研究结果表明,FIS和HSA之间形成了1∶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为(1.05±0.18)×105L·mol-1。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FIS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解离行为,发现FIS在生理条件下以离子和中性分子的混合形式存在。与蛋白质的结合使FIS的紫外吸收光谱Ⅰ带发生了明显的红移(与中性分子相比红移幅度超过40nm),证明了药物分子离子状态以静电力与蛋白质发生结合。其紫外光谱的二阶导数谱显示,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可分为特征和非特征形式。由于激发态质子转移,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了FIS内源荧光发射峰强度的明显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蛋白质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以热解石墨为原料,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荧光碳纳米颗粒。系统地研究了在不同浓度、时间、pH值、温度等条件下,Pb2+离子对碳纳米颗粒荧光发射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b2+离子不改变光谱形状,但可以降低荧光峰值强度;Pb2+离子作用荧光碳纳米颗粒的时间越长,猝灭效率越低;pH值不同,猝灭效率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Pb2+离子对碳纳米颗粒荧光的猝灭效率逐步提高。其猝灭机理可能为电荷转移猝灭和动态猝灭。  相似文献   

4.
稀土金属离子与色氨酸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碱性介质中,稀土离子与色氨酸形成离子缔合型异配位络合物使色氨酸的荧光猝灭,在pH=10-11的H3BO4-HAc-H3PO4-NaOH介质中,色氨酸的荧光发射和稀土离子对其荧光猝灭均达到最大值,各个稀土离子对色氨酸的荧光猝灭强度也基本相似,本文还建立了稀土离子与色氨酸配合物的分子模型并对其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香豆素衍生物的光谱性质研究及痕量Fe^3+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考查了水与乙醇溶液中不同浓度下丁二酸(7-羟基香豆素)单酯(SCE)的荧光光谱特性,基于溶剂本身的性质及SCE在氢键溶剂中的二聚作用对其光谱进行了讨论.同时基于不同pH值水溶液中荧光光谱的变化,计算得到该试剂激发态分子的酸离解常数pK*a=2.03.研究发现在pH 3.3盐酸介质中,Fe3 可使SCE的荧光猝灭,且其荧光猝灭程度与Fe3 的加入量呈线性关系.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66~6.59 μg·L-1,方法检测限为51 ng·L-1,对比母体7-羟基香豆素对Fe3 的检测,SCE测定的灵敏度提高了104倍,从而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Fe3 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香豆素-3-甲酰氯修饰聚酰胺-胺大分子的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香豆素-3-甲酰氯对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末端修饰合成了树状大分子PAMAM-CMAC,经FTIR,1H-NMR分析确证了其结构。荧光分析表明,PAMAM-CMAC树状大分子具有强的荧光发光,荧光强度比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荧光强度增加很多。其荧光强度受pH值、溶液浓度和溶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荧光强度受溶液pH影响较大;但在强碱性介质中,氢键被完全破坏,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H在7.00~10.00之间时,荧光发光比较稳定。溶液浓度对荧光强度也有影响,浓度太大或太小,荧光强度都相应减小,而且浓度大的溶液比浓度小的溶液荧光猝灭的快。这与理论相一致。同时,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荧光发射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光谱法研究发现pH6.2醋酸-醋酸钠(HAc-NaAc)水溶液中铽与环丙沙星形成络合物使铽在490,545,590nm处出现Tb3 的特征发射峰即荧光被强烈的敏化增强,且在545nm处的荧光强度最大,铽离子的锐线发射光谱的特征最强峰545nm与罗丹明B的最大吸收峰波长552nm十分接近,能够发生能量转移反应。因此,随着碱性染料罗丹明B的加入铽-环丙沙星的特征荧光呈现有规律降低,表明罗丹明B对铽-环丙沙星荧光有猝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又根据Frster理论,测得了罗丹明B对铽-环丙沙星的能量转移效率,相互结合距离等参数。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阐述了其荧光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诺氟沙星与卵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RF)与卵清蛋白(OV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诺氟沙星与卵清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实验发现卵清蛋白的最大发射峰位于338 nm,当向该溶液中滴加诺氟沙星时,该发射峰强度明显减弱,且向长波长方向稍有移动。实验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卵清蛋白的猝灭曲线斜率降低,证实了诺氟沙星与卵清蛋白的相互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同时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诺氟沙星对卵清蛋白的猝灭程度逐渐降低。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诺氟沙星与卵清蛋白之间主要以静电作用力相结合。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法证明了诺氟沙星对卵清蛋白构象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任翔  任跃红  薛华  董金龙 《光谱实验室》2011,28(3):1424-1426
运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以二烯酮为荧光团的1,5-双(4-羟基)-1,4-戊二烯-3-酮探针的光学性质.一系列pH滴定实验表明探针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随溶液的pH值的改变而变化.同时,探针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红移,荧光光谱强度也随之变化,在碱性条件下,相对荧光强度浮动较大.解离常数pK<,α>为9.25,...  相似文献   

10.
李小芳  冯小强  杨声 《光谱实验室》2013,30(4):1880-1884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壳寡糖-Eu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探讨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可能。紫外光谱显示:加入壳寡糖-Eu后,BSA的紫外吸收增强且吸收峰发生蓝移,表明壳寡糖-Eu配合物与BSA形成了复合物;荧光猝灭光谱显示壳寡糖-Eu对BSA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室温下壳寡糖-Eu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0×105L·mol-1和1.29。  相似文献   

11.
氧氟沙星的荧光光谱与质子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了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在不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质子化作用。在强酸性溶液中,OFL分子可以结合两个质子而以三元酸H3L2+的形式存在,最大荧光发射波长(λmax)为505 nm。随着pH值升高,OFL的荧光光谱发生变化,在激发光谱中352 nm 形成一等荧光点,同时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出现等色点,这一光谱特征表明H3L2+逐渐失去4位C羰基氧结合的质子。在pH 2.5~4范围内,OFL以H2L+形式存在,λmax为499 nm。当pH>4时,随pH值升高,位于499 nm 的荧光发射峰逐渐蓝移至455 nm,在484 nm形成一等荧光发射点,表明C-3位羧基质子的离解。在pH 7左右,OFL以双极离子HL形式存在,λmax为455 nm,是最强的荧光型体。当pH>8时,随pH值升高,λmax由455 nm红移至约475 nm,同时荧光强度下降,表明HL失去哌嗪环N-4上结合的质子。当pH>10时,OFL以阴离子L-形式存在, 荧光强度随pH值升高而降低,但λmax基本不变,表明介质环境对OFL的荧光性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荧光光谱法研究羟基自由基诱导的酪氨酸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酪氨酸是酪氨酸氧化的标志性产物.为研究影响羟基自由基诱导酪氨酸氧化的因素,采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二维相关技术研究羟基自由基诱导酪氨酸氧化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pH变化时,二酪氨酸的荧光峰位、峰强发生变化.在羟基自由基诱导酪氨酸氧化体系中,随着酪氨酸浓度的增加,二酪氨酸产量升高;随着过氧化氧浓度的增加,二酪氨酸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维荧光-紫外光谱表征了荧光猝灭剂的赋存状态,当样品体系中存在Fe(Ⅲ)的情况下,胡敏酸会发生荧光猝灭现象,而其紫外光谱基本不受影响。考察了胡敏酸荧光强度I值(Ex/Em=300 nm/510nm)和紫外吸光度A值(UV300)的变化,I/A比值越小,说明水样中猝灭剂Fe(Ⅲ)浓度越高。当胡敏酸为10,15和20 mg·L~(-1)时,根据Stern-Volmer公式I/I_0=1-f_c×K_c×[c]/(1+K_c×[c])以及拟合函数I/A=f×[k/(CFe~(3+)+c)+b],拟合得到荧光猝灭常数K_c=1.08~1.15,比例系数f_c=1.10~1.14之间,胡敏酸荧光强度值与吸光度比值(I/A)及铁离子浓度(C_(Fe~(3+))相关曲线系数f=0.83~1.19,k=587.19~612.19,c=0.87~0.92,b=-87.09~-46.36,拟合曲线相关性R~2均为0.99。Stern-Volmer公式描述了Fe(Ⅲ)对胡敏酸荧光的猝灭作用,但实际样品测定时难以获得无猝灭剂时的荧光强度I_0。基于荧光强度I_0与紫外吸光度A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比值I/A与Fe(Ⅲ)浓度c的拟合函数亦可以反映Fe(Ⅲ)对胡敏酸荧光的影响。利用拟合公式预测城市污水厂及纳污河流样品的树脂分离富集液中铁离子浓度,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实际测量值相比,铁离子浓度较高的情况下(铁离子浓度大于0.4 mg·L~(-1)时)预测结果较好,可以判断猝灭剂的存在及相应浓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构建了水溶性磷酸盐柱[5]芳烃(PP5A)与阳离子荧光染料吖啶橙(AO)主-客体络合物.然后通过紫外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IR)、分子荧光光谱(MFS)、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NMR)波谱技术(包括1H NMR和NOESY)研究了PP5A与AO的络合行为.此外,还研究了pH及两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AO/PP5A络合体系的荧光强度的影响.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计算了PP5A与AO和CTAB的络合模式及络合能.研究表明,AO与PP5A形成1:1的主-客体络合物;在pH=3~11范围内,PP5A均能使AO的荧光强度发生减弱或淬灭;SDS和CTAB的加入并不会对AO/PP5A络合体系的荧光强度产生显著影响.AO与PP5A络合时产生的荧光强度变化可为荧光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合成能用于识别铜离子的荧光探针N′-(喹啉-2-亚甲基)-7-二乙胺基-3-甲酰肼-香豆素(FKBA),通过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1 H NMR、~(13) C NMR等方法对该荧光探针FKBA进行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对FKBA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KBA对Cu~(2+)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向含有FKBA的溶液中加入Cu~(2+),其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大。而向该溶液中,加入Al ~(3+),Ag~+,Ba~(2+),Cd~(2+),Ca~(2+),Co~(3+),Fe~(3+),Cr~(3+),Hg~(2+),Mg~(2+),K~+,Mn~(2+),Ni ~(2+),Na~+,Zn~(2+)和Pb~(2+)等其他16种金属离子时,FKBA的紫外吸收仅发生细微的变化。FKBA作为化学传感器对Cu~(2+)的选择性是通过与一系列与环保和生物功能相关的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得到验证。FKBA中加入Cu~(2+)时,FKBA的荧光强度明显猝灭,其他16种金属离子对FKBA的荧光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不同的金属离子分别与Cu~(2+)共存时FKBA的荧光光谱猝灭程度相同,说明FKBA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向FKBA中加入EDTA,FKBA的荧光强度得到恢复。FKBA中加入Cu~(2+),溶液颜色变成棕色,加入EDTA后又恢复到初始颜色。说明FKBA的荧光减弱不是Cu~(2+)催化FKBA分解而是FKBA与Cu~(2+)络合。在酸性环境中,FKBA的希夫碱结构不稳定,部分FKBA分解成其他的荧光物质。据IUPAC(cDL=3Sb/m)测得检测限为0.13μmol·L~(-1)。对实际样品中的Cu~(2+)浓度进行分析,表明FKBA可作为荧光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的Cu~(2+)检测。  相似文献   

16.
咖啡酸(CA)是一种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的药物成分,在抗菌抗病毒方面应用广泛,尤其是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巨大作用,现在对咖啡酸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都是关于咖啡酸医学性质的研究,所以对咖啡酸分子的微观结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关于CA在Ag表面上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的理论与实验结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而对其振动光谱及表面增强机理的研究可以为咖啡酸的各种药学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科学的物理解释,所以有必要将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相结合,对咖啡酸在Ag纳米颗粒上的吸附性质及表面增强机理进行全面的研究,这对推进它们在医药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SERS与DFT技术对CA分子在Ag纳米颗粒表面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进行了研究。在实验方面,利用热还原反应原理,使用柠檬酸三钠和硝酸银在加热搅拌情况下制备Ag纳米颗粒,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量了CA分子的常规拉曼散射(NRS)光谱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在理论计算方面,采用DFT的B3LYP方法,以6-31+G**和LANL2DZ分别作为C,H,O和Ag的计算基组来优化咖啡酸的分子构型,羟基与Ag4的吸附构型,羧基与Ag4的吸附构型,羟基与羧基共同与Ag4吸附的构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计算了CA分子的NRS光谱以及三种可能吸附模型的SERS光谱,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CA分子的振动模式进行了详细指认。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结果分析,在452 cm-1处的谱峰归属为环面外弯曲振动和O-H面外弯曲振动的耦合,这说明CA分子上的酚羟基是与Ag纳米颗粒表面作用的,不过相互作用较弱,推测CA分子平面可能与Ag基底表面不垂直;出现在1 338 cm-1处的谱峰归属于COO-伸缩振动,则可以说明CA分子上的羧基可能与Ag纳米颗粒垂直吸附。结果表明,CA分子是以羧基和酚羟基为吸附位吸附在Ag纳米颗粒表面上的。同时对CA分子的振动模式进行了详细指认。该工作对推进咖啡酸在生物医药等领域进一步的应用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麦芽酸性磷酸酶与乙醇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差光谱等技术研究了麦芽酸性磷酸酶经乙醇变性后活力与分子构象的变化情况,同时应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考察了乙醇对酶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对酶活力及分子构象有较显著的影响。酶活力随乙醇浓度增大而直线下降,50%的乙醇对酶的抑制率达43.4%;变性后酶的紫外差光谱在213和234nm处出现正吸收峰,表明酶肽链发生变化,酶分子由有序结构变成无规则卷曲;酶内源荧光强度随乙醇浓度的提高而增强,酪氨酸、色氨酸残基微环境在乙醇作用下发生明显变化,表明酶活力的表现与酶分子构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密切相关。乙醇对酶的抑制类型为反竞争抑制。  相似文献   

18.
烟草中CuZnSODⅢ的荧光光谱及pH值和H2O2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烟草中CuZnSODⅢ在不同pH值和H2O2加入量前后的荧光光谱。用同步荧光技术区分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荧光,进一步结合荧光猝灭现象和三维荧光特征,探讨发色团微环境及蛋白质分子构象行为,推断得出H2O2对荧光的猝灭属于氧化还原猝灭和双分子碰撞猝灭双重机制,及色氨酸残基对pH值和H2O2更为敏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梁英  黄祖洪  李学军 《光谱实验室》2009,26(5):1247-1252
3-茜素甲基胺-N,N-二乙酸(ALC)具有荧光性质,La^3+可与ALC生成二元络合物La-ALC而显著猝灭其荧光强度,但F-与La-ALC进一步形成三元络合物时会增强该二元络合物的荧光强度,基于此建立了水样中痕量F-的La-ALC荧光光度测定新方法。对试剂用量、pH值的影响和反应时间等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考察了淡水中常见离子的干扰情况。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0-0.600μg/mL,检出限为0.027μg/mL,分别对0.100和0.400μg/mL的标准溶液平行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95%和1.99%。以自来水、河水和矿泉水等水样为基底,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介于98%—111%之间。本法用于矿泉水样的测定,与GB 7483-87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