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前人对太谷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结果,首先做出理论推导.然后用太谷雄不育小麦与黑麦杂交以产生多元单倍体植株并使其染色体加倍,使不育基因在人工条件下纯合化.结果表明,单倍体、双倍体以及双倍体植株的杂交后代,其雄蕊表现与分离比例都与事先做的理论推导高度相符,从而再一次肯定了太谷雄不育小麦的不育性确实是由显性单基因所决定的。 Tal基因在非单纯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下也能正常表达,作者把Tal基因导入了八倍体小黑麦并已投入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与沙生冰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cv. Chinese Spring, 2n=6x=42,AABBDD)与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Fisch.)Schult., 2n=4x=28,PPPP)杂交,首次获得了杂种F_1,同时通过F_1自交和用小麦回交,首次得到了普通小麦与冠状冰草群间的杂种F_2和BC_1种子。杂种F_1的幼苗形态似母本“中国春”,有效分蘖多,穗型为中间型。染色体配对频率平均为:6.621+8.20 RingⅡ+4.16 RodⅡ+0.57Ⅲ+0.35Ⅳ+0.06Ⅴ+0.03Ⅵ。讨论了普通小麦与沙生冰草杂交成功的经验及杂种F_1染色体配对频率高,且能自交结实的原因。自交(F_2)和回交(BC_1)种子的获得,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在山西省发现的一株不育小麦进行了鉴定,它是“无花粉型”的,细胞质育性正常,它的不育性只是受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所控制,这是世界上在小麦中第一次被发现的天然突变体,作者给这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命名为Ta 1,太谷核不育小麦有两大价值: 1.理论方面:确认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是存在的,为解决遗传学中对此问题的争论,又一次提供了科学依据。 2.应用方面: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异花授粉的特点,可以作为杂交工具,提高常规育种的工作效率和得到更多的杂交组合。但这个材料的重要价值还在于用它可以进行轮回选择,扩大遗传变异,提高优良基因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体,轮回选择得到的改良群体可视为一个新的基因库,从中可以选出优良品种和综合品种。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黄矮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迄今在普通小麦中还未发现抗性材料.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发现在小麦族中有13个种具不同程度抗性.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衍生物无芒中4和TAF46及由TAF46育成的小麦附加系L_1均高抗黄矮病.以L_1为抗源,采用CSph突变体和组织培养诱导分别育成了抗病的易位系119880和119899.资料表明其抗性由一个显性基因所控制.筛选出pEleAcc3和pPJN8(E_1-T_1)两个互补DNA分子探针,可探测出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中间偃麦草DNA,在Southern杂交中,中间偃麦草及其衍生物的DNA清晰显示出小麦DNA所缺乏的一条特异带,通过比较其相对深浅程度可判断易位系所获的外源染色体片断的大小,作为黄矮病抗性的选择标志.  相似文献   

5.
用花粉管途径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本文将带GUS标记基因的质粒pBI121用花粉管途径转化普通小麦(T. aestivum L)品种小山3号的小花。从结实的106粒种子中,经点杂交初步筛选,再经Southern分子杂交鉴定,选出5株转基因小麦,转化率为4.7%。同时用荧光法和X-Gluc染色法测试,检测到这些植株中有GUS基因的表达产物β-葡糖苷酸酶(GUS)存在,证明GUS基因已整合到小麦植株中,并能在植物体中表达。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用化学杀雄法培育杂种粮食作物,并利用其杂种优势是增产粮食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培育化杀杂交水稻和化杀杂交小麦已经获得成功。作物的化学杀雄关键是药剂,目前我国使用的水稻杀雄剂是甲基胂酸钠、甲基胂酸锌,小麦的杀雄剂是乙烯利,但这些药剂都存在一定的毒性等缺点,所以如何寻找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杀雄剂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将石墨粉、固体石蜡和硬脂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得表面富含羧基的碳糊电极,然后在电极表面组装荷正电的铝离子膜。在硬脂酸铝离子膜上进行DNA探针的固定和与目标基因的杂交。以亚甲蓝为杂交指示剂,用循环伏安法优化了DNA的固定和杂交条件。应用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微分脉冲伏安法对转基因玉米外源BAR基因片段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电脉冲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研究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将Px1TK质粒,PSV2Neo质粒和含有人膀胱癌基因的PUCEJ质粒分别导入MLTK~-细胞和NIH/3T3细胞。获得了MLTK~-细胞的瞬间表达和稳定转化;NIH/3T3细胞的稳定转化和恶性转化。瞬间表达率达80%,稳定转化率约10~(-4)。用分子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整合情况以及裸鼠接种检测恶性转化细胞的致瘤性,均获得了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鱼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本研究运用显微注射方法,把带有小鼠重金属螯合蛋白(MT-1)基因启动顺序与人生长激素基因顺序的重组DNA片段,注入鲤鱼、鲫鱼和泥鳅等的受精卵内,在由此发育的受体中,50%以上整合了外源基因,成为转基因鱼。其中约有一半左右的转基因个体具有表达外源基因、合成人生长激素的能力,并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快速生长效应。转基因鱼已通过有性生殖将外源基因传递给子代,后者亦具有表达人生长激素的能力。至此,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效、简洁而且完整的转基因鱼模型,它为鱼类基因工程定向育种新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本文还就鱼类基因转移和育种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我们实验室自制的电容放电式电激仪,成功地把质粒pLGVneo2103上的NPTⅡ基因导入两个水稻品种(籼稻品种三二矮和粳稻品种农虎6号)的种子胚细胞中,在含有100μg/ml Km的MS培养基上选择出抗性愈伤组织,并由此通过体胚发生途径再生出转基因植株,NPTⅡ检测和DNA分子杂交证实外源基因已在上述转化体中得以稳定的整合和表达.  相似文献   

11.
应用农杆菌Ti质粒系统将外源基因转入籼稻细胞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证明经复合酚类化合物预处理的菌株与籼稻培养细胞在普通培养液。特别是在复合诱导培养液(培养过番茄下胚轴切段、胡萝卜细胞及农杆菌的培养滤液)中共培养时,均可发现有较多的细菌附着于水稻细胞表面,并且菌体周围有纤维丝的形成。在复合处理组中,位于pGV3850::1103neo嵌合质粒T-DNA上的NPT Ⅱ基因及NOS基因在籼稻培养细胞中获得了转移与表达。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
草胺膦乙酰转移酶基因(PAT)是一种转基因植物的外源DNA片段。 本文以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纳米二氧化锆(nanoZrO2)的复合物作为固定DNA探针的平台,建立了一种灵敏地检测PAT基因的方法。 首先,氧化石墨烯直接在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还原,然后将一层nanoZrO2涂覆于其表面,利用DNA中的磷酸基团与nanoZrO2中氧的亲和作用固定DNA探针。 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DNA探针与PAT基因片段的杂交,构建了用于检测PAT基因片段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该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灵敏地检测转基因玉米中的PAT基因,检测限达2.0×10-15 mol/L。  相似文献   

13.
基于脂质体的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细胞,用以修正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导致的疾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外源基因在细胞中高效、持续地表达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这与载体的选择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脂质体纳米复合物作为基因载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具有功能多样、易于修饰、生物相容性好、转染效率高等优点。 本文介绍了脂质体的结构特点,并对磁性纳米、金纳米、量子点、壳聚糖、上转换纳米与脂质体的复合物作为基因载体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基因疗法是治疗基因变异引起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和后天获得性疾病以及癌症的新型有效方法。外源基因在细胞中安全、高效、稳定的表达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这与基因治疗所使用的载体系统息息相关。基因载体主要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大类: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较高,但副作用较大;非病毒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传递系统,可以弥补病毒载体的缺陷,尽管其转染效率稍逊于病毒载体,但在基因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的基因载体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基因载体具有如下潜在的优势:它制备相对简单,易于对其进行多功能的修饰;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不会引起强烈的机体免疫反应;粒径普遍很小,容易穿过人体的组织间隙而被细胞吸收,基因转运效率较高;可以较有效保护其所携带外源基因,利于基因更高效地表达。本文主要对基于金属、无机非金属、阳离子聚合物和脂质体纳米材料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水稻的遗传转化中,迄今尚未见到将优良性状基因导入生产推广品种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报道。我们首次将B.t.杀虫基因导入到生产推广品种中花11号中,并建立了一套转导外源DNA的有效方法。应用剪掉内颖,同时去掉柱头保留完整外颖的方法可使种子结实率提高到50%。遗传转化植株经分子杂交实验室证实,B.t.杀虫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得到了转杀虫基因水稻工程植株。用Jefferson的组织化学法测定转基因植株的β-glucuronidase的活性,与B.t.杀虫基因形成翻译融合的GUS基因得到了表达,这为B.t.杀虫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植株中的表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从大鼠胚肝中分离的有核红细胞(中、晚幼成红细胞)与小鼠浆细胞瘤(SP~2/0)细胞杂交,分析自然去核前的红细胞胞质对骨髓瘤细胞核恶性增殖的调控作用,以及晚幼期固缩核重新被激活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1)杂种细胞出现了与网织红细胞杂交同样的恶性表型逆转和去恶性化的特征,验证了我们有关哺乳类红细胞中存在调节恶性分裂物质的论点,这种物质在排核前的中、晚幼成红细胞中早已出现;(2)组化染色及蛋白电泳分析显示杂种细胞中出现正常分化的大鼠和小鼠珠蛋白基因产物血红蛋白,小鼠珠蛋白基因探针的分子杂交试验证明有小鼠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活动;(3)大鼠晚幼期固缩核于杂交后被重新激活而出现大鼠型珠蛋白基因产物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7.
小麦染色体第六部分同源群RFLP连锁图绘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3个DNA探针用于构建小麦染色体第六部分同源群连锁图。绘制连锁图的资料来自杂交组合中国春(CS)X Synthetic的120个单株的DNA。82个位点被绘制在连锁图上,其中28个在染色体6A上,28个在染色体6B上,26个在染色体6D上。染色体6A,6B,6D的遗传图谱长度分别为73.8cM,91.2cM和117.9cM。有6个功能基因的12个位点被绘制在该图谱中。其中包括编码麦醇溶蛋白的基因Gli-2,α-淀粉酶基因α-Amy-1,核糖体rRNA基因Nor-2,羧肽酶基因Cxp3,亮氨酸拉链蛋白基因Embp,以及一个由受脱落酸诱导而表达的基因Psr899。研究发现染色体6B短臂末端缺失。证明了小麦进化过程中曾发生过6BS/2BS的简单易位。在染色体6B的连锁图上,着丝点附近的遗传位点密度甚高。比较染色体的物理图谱与遗传图谱,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染色体中部的重组率远低于两端的重组率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G分带和Giemsa-11分化染色相结合的染色技术,以及18条染色体上标记酶的测定方法,对六个中国仓鼠与人的淋巴细胞所形成的杂种细胞(14-7-1,14-3-3,10-20 16-33,16-16和E4E)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部分的杂种细胞克隆分布板。由此,可对人的4,5,8,11,12,20以及2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其中4,5,8和12号染色体都具有不同的缺失部分,因此又可以对这些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精细的区域定位。  相似文献   

19.
在碳糊电极表面制备的纳米金/TiO2中空微球复合膜可以极大地提高DNA检测的灵敏度.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法研究了纳米金和TiO2中空微球在碳糊电极上的固载,并用[Fe(CN)6]3-/4-作为指示剂以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法表征了DNA的杂交.此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成功检测了来自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基因的DNA特定序列,其动力学检测范围为1.0×10-12~1.0×10-8mol/L,检测限为2.3×10-13mol/L;同时对从一种转基因大豆中提取的外源基因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终止子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进行了检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一例中国妇女外阴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提取DNA,BamHI酶切,以pAT153为载体,成功地克隆了我国人乳头瘤病毒6型(HPV-6BV)基因组.经South-ern杂交,酶谱及部分DNA序列分析,发现该克隆的HPV6基因组有明显变异,可视为我国发现的第一个HPV6的新变种.本文进一步分离了HPV6BV的L1基因,以pUR288为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β-半乳糖苷酶/HPV6BVL1N融合蛋白.经免疫转印试验证明,它既能与β-半乳糖苷酶抗血清反应,又能与HPV抗体反应,具有融合前各自的抗体亲和活性.该蛋白可用作诊断试剂及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