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附面层吸除的扩压叶栅变冲角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值模拟了-12°-12°冲角范围内,三种稠度(1.0914、1.3642和1.8189)叶栅采用附面层吸除技术后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压气机叶栅中应用附面层吸除技术时,从降低叶栅总损失的角度出发,叶栅性能的提高与叶栅稠度、冲角范围、吸气位置以及吸气量的大小等参数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折转角弯曲扩压叶栅变冲角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实验研究了叶片正弯曲对某大折转角扇形扩压叶栅变冲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吸力面表面静压沿展向呈现明显的“C”型分布,促使端部附近低能流体向中径处迁移,且冲角越大,叶展中部低能流体积聚越多,损失增加明显;零冲角和负冲角时,15°、20°弯角正弯叶栅总压损失低于直叶栅,正冲角时情形相反,而25°弯角正弯叶栅损失在所有实验冲角下均大于直叶栅。因此,慎重选择设计参数是在大折转角扩压叶栅中成功应用叶片弯曲技术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不同冲角下弯曲扩压叶栅出口流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不同冲角下对直叶片、正倾斜叶片、正弯曲叶片和S型叶片组成的四种平面扩压时栅的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通过与常规直叶栅的对比,分析了正倾斜叶栅降低根区二次流损失的原因,阐述了正弯曲叶栅在正冲角下改善叶栅两端区流动状况,降低能量损失的机理和S型叶栅降低根区损失、总损失系数对冲角变化不敏感的原因。结果表明,扩压叶栅中采用正弯曲叶片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端壁凹槽控制高速扩压叶栅角区分离、降低叶栅气动损失的物理机制,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高速扩压叶栅NACA65-K48附加具有不同轴向位置和横向长度的端壁凹槽时叶栅的流场结构和气动特性.结果 表明:叶栅出口总压损失系数最大降低8.08%,静压升约提高0.67%.近端壁气流在凹槽内部诱导出复杂旋涡结构,该旋涡结构反过来为...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等离子体影响扩压叶栅性能的机理,提出了一种考虑等离子体能量注入、可较全面评价等离子体改善叶栅流动所带来收益的损失评价方法。研究表明,等离子体可有效控制栅内流动分离、减小尾迹掺混,30kV电压下叶栅总压及能量损失分别减小12.3%和9.6%,同时等离子体也增加了壁面附近摩擦损失,分离区前施加流动控制时其效果变弱;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在几何大弯角扩压叶栅中,分流叶片的主要设计参数(长度和周向位置)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对比具有不同分流叶片轴向长度和周向偏置的叶栅气动性能,结果表明:分流叶片的主要气动作用是增加气流折转角,提高叶栅的做功能力,而不增加叶栅内流动损失。分流叶片长度大于主叶片表面流动分离区长度时,分离叶片才能起到作用。分流叶片向主叶片吸力面偏置15%节距,对抑制边界层分离的作用更好,流动损失较低。  相似文献   

7.
扩压叶栅角区马蹄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对扩压叶栅叶片前缘马蹄涡的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0°和10°两种攻角条件下均存在清晰的前缘马蹄涡;二次流的影响使得在靠近端壁壁面的区域实际入口气流角和叶片中径处不同,在不同的攻角条件下这种影响也不同;前缘马蹄涡的存在使得接近前缘的气流方向改变,气流角增大。  相似文献   

8.
以NACA65-12(10)叶型为基础,在稠度1.0的平面叶栅上,实验测量了两种高度Gurney襟翼在不同攻角下气动特性。设计工况下,襟翼高度为1%弦长时,升阻比平均提高上升10%;襟翼高度为3%弦长时,升阻比增加16.6%。与原始叶型的叶栅气动特性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襟翼高度的增加,叶栅升力先于阻力增加,升阻比先提高后降低,适当的襟翼具有提升叶栅升阻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实验研究了在60GHz正交频分复用(OFDM)-光载无线通信(ROF)系统中采用压扩变换技术降低OFDM信号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并提高系统的接收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携带基于压扩变换的2.5Gb/s60GHz的OFDM-ROF信号经标准单模光纤传输50km后,在无色散补偿和误码率为10-3的条件下,当入纤功率为12dBm时,系统接收灵敏度提高约2.3dB,并且当互补累积分布函数(CCDF)为10-4时,OFDM信号的PAPR下降约3dB。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合成射流对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流动的控制效果,分析了关键的控制参数激励频率、幅值和位置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射流能够有效削弱高负荷扩压叶栅内的大尺度分离结构。激励频率与原流场的主分离涡脱落频率相近时控制效果占优。激励幅值存在较为明显的阈值,当激励幅值大于该阈值时控制效果较为显著。激励位置位于主分离涡起始位置附近时,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BES Ⅲ漂移室单元结构的设计和丝层安排,讨论了如何设置斜丝倾斜角以及直、斜丝交界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漂移时间与距离关系的模拟优化了漂移室丝层半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某带叶片扩压器的高压比离心压气机进行数值研究,提出Vt和Vm沿子午流道规律变化的叶片扩压器气动参数设计准则,采用该设计准则的优化结果表明,在保持原型扩压器进出口半径的条件下,压气机压比基本不变,但最高效率提高1.55%,工作裕度扩宽22.22%.同时,本文提供气动参数设计准则相应的快速优化设计流程.该气动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3.
离心压气机楔形扩压器设计及改进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一总压比为11,质量流量为2.98kg/s的单级离心压气机进行了设计.其中扩压器为楔形扩压器,蜗壳为圆截面对称结构。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其性能曲线和流场分布,探究了楔形扩压器进口安装角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叶型进行改进设计,最后为其匹配蜗壳得到整级的性能曲线.结果表明采用较大的正冲角、曲线轮廓楔形扩压器性能较高,改进完成后整级等熵效率为81.04%,压比为12.73.  相似文献   

14.
基于等离子体荧光法研究了Nd∶YAG纳秒1 064 nm激光脉冲诱导击穿空气等离子体的膨胀动力学过程,用ICCD相机捕获了不同激光脉冲能量诱导的空气等离子体随时间演化图像,给出激光能量100,150,200,300 mJ时击穿空气产生的空气等离子体波阵面前沿的膨胀距离,推演出空气等离子体的扩展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发光区域主要分布在等离子体膨胀区域,等离子体荧光强度随时间增加变强然后渐渐变弱,膨胀区域逐渐增大,在300 mJ,22 ns膨胀距离最大达到3.76 mm,等离子体扩展速度在膨胀初期达到105 m·s-1量级,在膨胀16 ns内迅速衰减,随后趋于平缓。激光脉冲能量越大,引起空气击穿的时刻靠近高斯激光脉冲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15.
研制了微条气体室,并对小间隙微条气体室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小间隙微条气体室在放电前达到的最大增益达~1000.阳极宽度为3μm的小间隙微条气体室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低计数率的情况下(~10Hz/mm2),加电后20小时内,气体增益的变化仅±1%.  相似文献   

16.
以L3宇宙线实验的径迹重建为例,讨论了一个在磁谱仪漂移室中对大斜率宇宙线径迹着火点进行重建的Cellmap,并与L3宇宙线实验中已采用的Cellmap进行了比较. 对大斜率径迹,用新的Cellmap可以重建出更多的着火点,并且径迹重建χ2量的分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宇宙线分别研究了一个小单元漂移室在He/C3H8(60/40)和He/CH4(60/40)两种氦基混合气下的性能.作为比较还测试了在Ar/CO2/CH4(89/10/1)混合气下的性能.研究表明上述氦基混合气的空间分辨和dE/dx分辨好于Ar/CO2/CH4(89/10/1)混合气.使用He/C8H8(60/40)可以获得110μm的空间分辨,在30—40次取样下dE/dx分辨可以达到6%—7%.  相似文献   

18.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胀系数是表征物质膨胀特性的重要参数,采用YJ-RZ-4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仪,利用千分表方法测定了金属样品的线胀系数。应用最小二乘法和隔项逐差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study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rig of a multi-evaporator refriger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evaporators can be maintained by using both the pressure-regulating valve (PRV) and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EEV)-based ejector. The proposed EEV-based ejector that is used to partially recover the throttling losses of the PRV consists of an EEV and the main body of an ejector. The established experimental system can work in both PRV-based mode and ejector-based mode by switching the valves. Via experimental means, the performances of both modes were evaluated by varying the cooling loads.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the spindle-blocking area percentage of the EEV-based ejector and the condensing temperature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wer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ystem performance of the ejector-based mode was 3.6% higher than the PRV-based mode; (2) both entrainment ratio and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dropp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ejector spindle-blocking area percentage; (3) compared to ejector spindle-blocking area percentage, the condensing temperature had a more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