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滚动活塞压缩机为例,搭建了带中间补气的单机双级压缩热泵系统,对中间补气参数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间补气与不补气相比,制热量增加5~8%,制热COP提高3~7%。能降低排气温度8~14℃,压缩机效率提高5~12%,高压级容积效率提高4~9%。为今后压缩机设计和热泵系统运行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曾宪明 《大学物理》1996,15(12):19-20
在p-T图上,通过饱和蒸汽作绝热膨胀的斜率与气液平衡曲线的斜率的大小比较,来判断饱和蒸汽绝热膨胀后对应的单相态。  相似文献   

3.
压缩式热泵膜蒸馏系统的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探索应用减压膜蒸馏技术制取纯净水,同时采用压缩式热泵回收水蒸气冷凝潜热用于加热原料液,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可行性。压缩式热泵系统以R142b为工质,在热源(原料液)温度为55~65℃、冷源(水蒸气)温度为30℃-50℃的条件下,系统的COP可达3.0以上,系统单耗173 Wh/kg。与TIMES相比,不仅提高了产水率,而且明显降低了系统的单耗。指出了进一步降低制冷温差,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准二级压缩热泵热水机进行建模,通过计算分析得到系统COP在低温工况下与内压比、水温的关系。得到了只有当水温超过一定温度时,喷气运行才具有较高的COP;而环境温度越低、水温越高时,内压比越高的压缩机具有较高的COP。  相似文献   

5.
R22-DMA吸收压缩式热泵实验与分析郭开华,蒙宗信,舒碧芬(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热泵及空调制冷技术研究中心广州510070)关键词:热泵,吸收压缩复合,吸收工质对1引言热泵技术作为一种逆向能量转换方式广泛应用于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和建筑物的空调与...  相似文献   

6.
7.
该研究结合热电理论推导出了制热性能系数、电流与冷热端温差的解析式,并搭建实验台进行研究,分析了水源温度、电流和水冷板流量对制热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制热性能系数随水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实验范围内可达2.15;随着冷热端温差的增加,最大制热性能系数所对应的电流也不断变大,当温差由23℃增至34℃时,最佳工作电流由3....  相似文献   

8.
《低温与超导》2017,(1):74-79
建立了采用一种工质的有机朗肯-蒸汽压缩复合式热泵系统,给出了系统性能计算模型。基于此计算模型,比较筛选出复合系统最适宜的工质;研究了复合系统随发生器温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的变化特性。有关结论可为设计有机朗肯-蒸汽压缩式热泵系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的动态仿真模型。对压缩机、膨胀阀以及换热器分别建立部件模型。由于压缩机和膨胀阀的热惯性较小,所以采用稳态模型来描述。蒸发器和冷凝器部件建立动态模型时,针对制冷剂侧、管壁、以及载冷剂侧三个控制容积,分别建立控制方程。最后,通过参数耦合,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10.
将喷射器作为压缩机辅助升压装置引入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系统,通过建立喷射器一维数学模型和蒸汽喷射-压缩循环制冷系统模型,研究了喷射器工作压力和引射压力、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蒸汽喷射-压缩混合制冷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温度从25℃增加到43℃,蒸发温度Te=-20、-25和-30℃时,系统COP分别减小了32. 5%、42. 9%和56. 8%。当冷凝温度Tc=31、34℃时,蒸发温度从-35℃升高到-5℃,系统COP分别增加了32. 5%和28. 6%。  相似文献   

11.
1引言吸收压缩式(SC)热泵是一种适用于变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式热泵系统,比常规压缩式热泵具有工作范围广,工作压力低以及较高COP值等特点。文献出对以R22-DMA为工质的SC热泵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则对新型工质R22-DMA的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整理,给出计算二元系统的蒸汽压、烩、摘等的实用公式;并对以其为工质的一种新型SC热泵循环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分析,给出了实际SC热泵在典型制冷工况下的制冷性能及其优化条件。2R22-DMA的热力学性质2.1汽波相平衡R22-DMA二元系统的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较缺乏,文献[2]给出部分温度…  相似文献   

12.
现有高温工业蒸汽主要产自于化石燃料燃烧,为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率,需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同时开发一种高效、环保的电驱动超高温热泵系统代替传统化石能源蒸汽锅炉。本文针对一种用于产生高温蒸汽的电驱动空气源自由活塞斯特林热泵,基于SAGE软件对其在不同压力、频率和大温差情况下的性能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表明,该系统在大温差供热领域性能优良;在环境温度20℃、供热温度120℃、工作频率45 Hz和平均压力8 MPa的工况条件以及1500 W的热端供热量目标下,系统整机供热系数达2.5,相对卡诺效率63.6%。  相似文献   

13.
章伟  李康  余军  韩南奎  胡莎莎  周萍 《低温与超导》2019,47(12):62-66,71
新能源汽车中热泵空调节能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制冷剂的充注量是热泵空调系统优化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二次回路热泵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记录系统运行状态参数,对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制冷模式而言,制冷剂充注量对制热模式下的系统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充注量增加,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先下降后上升,超过一定值后排气压力迅速上升;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过冷度随充注量的增加而增大,过热度随充注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对制冷量为10kW,发生温度90℃,冷凝温度35℃,蒸发温度9℃的喷射制冷系统用单、双级喷射器进行设计及性能分析。双级喷射器的喷射系数在较低蒸发温度时比单级喷射器低约20%,在较高蒸发温度时性能接近甚至超过单级喷射器。发生温度和冷凝温度发生改变时,单级喷射器喷射系数的变化较双级喷射器更急剧,双级喷射器可接受的工况范围更大,除离设计工况点较近情况,双级喷射器在大部分区域里喷射系数较单级喷射器高。考虑到制冷系统中蒸发温度的可控制性及发生温度、冷凝温度的不稳定性,压缩比值较大的蒸汽喷射制冷系统中,宜采用双级喷射器。  相似文献   

15.
针对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工作过程的分析,建立了蒸汽压缩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数学模型,对整个蒸汽制冷系统的内部结构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组成结构中的相关单元模块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制冷系统详细的瞬态和稳态的数学模型描述形式,通过对模型的仿真与测试给出了制冷系统工作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情况,尤其是仿真结果与实际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对比,验证后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工作模型,其COP性能与实测的结果误差不超过5%。  相似文献   

16.
工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70~80℃的余热未被回收利用,如果利用热泵将这部分余热转化为高品质工业蒸汽则可大大降低工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本文研究一种回收废水余热制取蒸汽的高温热泵系统,在蒸发器侧水进出口温度80/70℃和冷凝器侧水进出口温度90/120℃设计工况下,针对该换热过程"大温差"和"高冷凝"的换热特点分析对比不同非共沸工质的循环性能。首先对比了多种二元混合工质的循环性能,得到性能较为优良的混合工质R124/R141b(0.45/0.55).为保证压缩机安全运行添加第三元组分以降低排气温度和压力,结果表明:三元工质R365mfc/R124/R141b(0.55/0.405/0.045)综合性能较佳,其COP达到4.9,并且单位容积制热量为4110 kJ/m3,同时排气温度125℃和冷凝压力为1595 kPa,综合性能优越并满足压缩机安全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驱动VM循环热泵采用天然气作为高品位驱动能源,无工质替代问题,对缓解夏季电力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热力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理想循环,热泵性能系数随着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中间温度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并且热源温度变化对性能系数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低温热源、中间温度热源和高温热源;对于理论循环,在运行区间,随着转速的增加,制冷量增大,而性能系数降低,但制冷量和性能系数都随着平均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低温室效应(GWP)的制冷剂的蒸汽压缩式高温热泵一直是余热回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获得更高的输出温度,本课题组搭建了一台采用自然工质水作为循环冷媒的超高温热泵样机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蒸发温度为80℃,冷凝温度从115℃升至145℃时,热泵的COP从4.88降至1.89.在85℃蒸发,117℃冷凝时,最高...  相似文献   

19.
燃气压缩式热泵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用燃气机驱动的压缩式热泵空调系统进行安装、改造及运行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动机系统的运行特性、热泵系统、整体系统的性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燃气机热泵是一项高效节能技术,在实验条件下其平均一次能源利用率PER为1.42;而且部分负荷特性好,可以良好的实现变速调节。  相似文献   

20.
饱和态下制冷工质的新状态方程李斯特,高武子,靳包平(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北京100029)关键词:饱和态,制冷工质,维里系数一、引言本文根据统计力学原理,结合本课题组曾提出的实际气体和液体的数学模型,经推导建立了一则适合饱和态下制冷工质的新状态方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