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彭艳  朱健  朱宇 《科技咨询导报》2010,(36):122-122
生态恢复是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许多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不同的生态恢复模式,但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而言,在石漠化地区实际的生态恢复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总体上石漠化仍趋于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恢复治理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西南喀斯特山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订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植树造林和合理选择生态重建地域单元等生态恢复重建措施.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岩溶面积达110875.7km^2,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28.14%。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均有岩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东的文山州、红河州、昭通市、昆明市和曲靖市。从石漠化概念、特点、形成机理、治理模式等方面对云南石漠化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气候、立地条件、植被及社区状况等提出了石漠化分区治理理念。在石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选择相适应的树种,采用集水土保持、景观、薪炭材或药用等于一体的适宜的方法进行人工植被恢复。通过将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区域生态状况,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在石漠化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石漠化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在很多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岩溶区实际的生态恢复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菌根真菌生态适应性强,对恶劣环境中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丛枝菌根的生理结构和生态功能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亟待克服的障碍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利用菌根手段来解决岩溶石漠化地区的这些问题是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并且其在提高石漠化地区植物抗岩溶干旱、耐土壤贫瘠能力和增强新引入植物对石生、富钙环境适应力等方面将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8年6月10-12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为背景,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近年来水土流失动态评价及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体现了我国当前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并对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基础研究及综合防治对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西南岩溶地区农村现状,从自然和人为等方面分析了农村贫困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而其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为8 557.45km2,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92.45%.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研究对重庆市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和特征,着重分析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重度、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面积与等级、不同石漠化类型土地的主要特征等方面概述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对粤北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石漠化防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南岩溶区生态退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形成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长期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引起的,退化过程大致包括原始森林→准原始森林→低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中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高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疏草、石漠6个阶段,相应的植被面貌也由原生地带性森林依次转变为原生 次生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人工林、矮幼林 灌丛、草灌 石漠。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必须首先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并辅以适当的生物、工程措施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的概念模型:选择了4大类准则,13个要素,共34个指标,初步建立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岩溶生态环境安全度(KEES)来衡量岩溶生态环境安全并划定安全、较安全、预警、中警、重警5个分级标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复合评价法,分别对2009年的果化石漠化监测区进行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评价结果为重警。本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还得出6个重警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相结合,能更合理、细致地评价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2.
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石化,是毕节市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喀斯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根据毕节市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其成因和防治措施,认为导致石漠化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更有人为的;其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14.
苗族麻山支系长期生息在喀斯特山区,因此积累了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经验和技能。20世纪中期,随着周边社会环境的巨变,麻山地区石漠化灾变日趋扩大,虽经多方救治,成效甚微。但全面剖析当前苗族的生计方式后发现,发掘和利用苗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据此,可望找到根治石漠化灾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例,对石漠化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17.
岩溶水资源是西南岩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支撑点.西南岩溶地区降水丰富,岩溶水资源总量大,但由于强烈的岩溶作用和岩溶植被的破坏,西南岩溶地区成为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水资源问题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充分认识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的赋存特点和时空演变规律,认清目前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利于今后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对实现西南岩溶地区脱贫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胁迫两方面分析了岩溶含水层的特点以及目前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