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叶木通中一个新的三萜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叶木通藤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从其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三萜成分,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为: 3α,24-二羟基-30-去甲齐墩果烷-12,20(29)-双烯-28-酸(Ⅰ); 3α,24,29-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Ⅱ); 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Ⅲ). 其中化合物Ⅱ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木通茎酸(Quinatic stem acid).  相似文献   

2.
从棠梨枝叶(Pyrus pashia Buch.-Ham.ex D.Don)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7个化合物,采用高分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pashinin A(1),天麻苷-7-O-顺式咖啡酸酯(2),天麻苷-7-O-反式咖啡酸酯(3),山奈酚-3-O-β-D-(6′′-O-对香豆酸酯)吡喃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D-(6′′-O-顺式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5),天麻苷-7-O-对羟基苯甲酸酯(6),熊果苷(7),robustaside B(8),委陵菜酸(9),蔷薇酸(10),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2R,3R-二氢槲皮素(12),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芹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5,7,4′-三羟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染料木素(16),咖啡酸(17),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除化合物17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的抗肿瘤细胞活性实验表明其没有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IC50>40μmol L-1);抗HIV病毒(HIV-1IIIB)实验显示:化合物1有极弱的抗HIV-1的活性,化合物4有弱的抗HIV-1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柱层析法(硅胶,C18)从日香桂根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8个单体化合物[女贞苷(1),连翘苷(2),(+)-羟基松脂醇-1-O-β-D-葡萄糖(3),(+)-环橄榄树脂素(4),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对羟基苯乙醇(6),(-)-橄榄脂素(7)和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糖苷(8)],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确证。5为首次在木犀科植物中发现,4为首次在木犀属植物中发现,2,3,7和8为首次在日香桂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毛果南烛Lyonia ovalifolia var.hebecarpa的叶中分离得到了3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借助HRESIMS和NMR等波谱手段以及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3β-O-ɑ-L-阿拉伯吡喃糖氧基-齐墩果-12-烯-23,25-二醇(1)、3β-O-α-L-阿拉伯吡喃糖氧基-齐墩果-12-烯-1β,23-二醇(2)和25-羟基-3β-O-β-D-葡萄糖吡喃糖氧基-24α-O-α-L-阿拉伯吡喃糖氧基-9,10-开环-羊毛脂烷-10-烯-30-酸(3).化合物1及其苷元是新化合物,已知化合物2和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对化合物2及其苷元进行了NMR数据归属.同时,筛选了所得3个三萜皂苷化合物1~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五种肿瘤细胞HL-60、MCF-7、SMMC-7221、A-549和SW480的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35±0.25)、(17.05±0.52)、(17.66±0.21)、(15.87±0.26)和(12.30±0.36)μmol·L-1,而且对MCF-7、A-549和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顺铂.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四糖柴胡皂苷结构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从小叶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Wolff Var. Parvitolium Shanet Y. Li)分离出的一种新皂苷, 应用COSY, CH-COSY, TOCSY, HMQC-COSY, HMBC等NMR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 确定该化合物为3β, 16β, 23, 28-四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 命名为柴胡皂苷O(Saikosaponin O)。  相似文献   

6.
小花金挖耳地上部分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对小花金挖耳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和薄层制备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1R,2S,4S,5R)-2,5-二羟基-p-薄荷烷(1),(1S,2S,4R,5S)-2,5-二羟基-p-薄荷烷(2),(3R,4R,6S)-3,6-二羟基-p-1-薄荷烯(3),5αH-桉烷-4(15),11(13)-二烯-12,8β-内酯(4),5α-羟基-桉烷-4(15),11(13)-二烯-12,8β-内酯(5),2α-羟基-5αH-桉烷-4(15),11(13)-二烯-12,8β-内酯(6),4β-羟基-1α,10βH-伪愈创木烷-11(13)-烯-12,8α-内酯(7),4-羰基-1α,10βH-伪愈创木烷-11(13)-烯-12,8α-内酯(8),利用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化合物1-3首次从天名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增加商陆皂苷元的结构多样性,本研究采用两步培养法,利用灰色链霉菌ATCC 13273对其进行生物转化,得到一个极性增大的羟基化产物。通过二维核磁、高分辨质谱等方法鉴定该转化产物为2β, 3β, 23, 29-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 30-二酸-30-甲酯。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药甘遂根中二萜类化学成分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应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对传统中药甘遂根中的弱极性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 根据串联质谱数据, 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 其中包括9个新化合物: 分别为3-O-(2,3-二甲基丁酰基)-13,20-O-双十二烷酰基巨大戟萜醇(1)、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癸酰基-20-O-十六烷酰基巨大戟萜醇(2)、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20-O-[(9Z,12Z)-十八烷-9,12-二烯酰基]巨大戟萜醇(3)、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20-O-(十八烷-9Z-烯酰基)巨大戟萜醇(4)、甘遂素I(5)、甘遂素J(6)、甘遂素K(7)、甘遂素L(8)和甘遂素M(9).  相似文献   

9.
研究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Lour.)Poir叶子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高效液相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NMR、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α-O-顺式对羟基肉桂酰基-3α-羟基-27-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白桦脂酸(1)、2α-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3α-羟基-27-O-顺式对羟基肉桂酰基白桦脂酸(2)、messagenic acid A(3)、messagenic acid B(4)、白桦脂醛(5)、β-谷甾醇(6).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马甲子素A和马甲子素B,属于白桦脂酸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3~6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对化合物1~3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显著的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各种柱色谱法从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树皮的78%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1),豆甾-4-烯-6β-醇-3-酮(2),蒲公英赛酮(3),蒲公英赛醇(4),乙酰蒲公英赛醇(5),5α-豆甾烷-3,6-二酮(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香草醛(9)。除了化合物(7),其他化合物都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中药白头翁的皂苷 Ⅳ.主皂苷B_4和A_3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头翁皂苷B_4(1)经波谱及化学降解证实为双链苷,其结构为3(S),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的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白头翁皂苷A_3(6)为与1具有相同3-O-糖链结构的单链苷。  相似文献   

12.
千里光中四个新倍半萜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华  王春明  贾忠建  师彦平 《化学学报》2001,59(10):1686-1690
从植物千里光中分得四个新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经仔细的波谱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研究它们的结构分别为为:7β,11-环氧-9α,10α-环氧-8-羰基艾里莫芬烷(1),8-11-过氧-9α,10α-环氧-6-烯-8β-羟基艾里莫芬烷(2),7(11)-烯-9α,10α-环氧-8-羰基艾里莫芬烷(3),6-烯-9α,10α-环氧-11-羟基-8-羰基艾里莫芬烷(4)。活性筛选实验表明化合物1具有促进癌细胞生长作用,化合物2和3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白头翁皂苷B4(1)经波谱及化学降解证实为双链苷, 其结构为3(S), 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的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白头翁皂苷A3(6)为与1具有相同3-O-糖链结构的单链苷。  相似文献   

14.
黑紫橐吾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黑紫橐吾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 并且根据一维和二维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共分离得到4个呋喃雅槛蓝型倍半萜: 1α-氯-6β-异丁酰基-9-酮-10β-羟基-呋喃雅槛蓝烷(1), 1α-羟基-6β-异丁酰基-9-酮-10β-氢-呋喃雅槛蓝烷(2), 1α-羟基-6β-异丁酰基-9-酮-10α-氢-呋喃雅槛蓝烷(3)和1α,10β-二羟基-6β-当归酰基-9-酮-呋喃雅槛蓝烷(4). 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并且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绝对构型; 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中药白头翁的皂苷IV:主皂苷B4和A3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头翁皂苷B4(1)经波谱及化学降解证实为双链苷, 其结构为3(S), 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的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白头翁皂苷A3(6)为与1具有相同3-O-糖链结构的单链苷。  相似文献   

16.
秦国伟  徐任生 《化学学报》1986,44(2):151-156
从大叶桉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九种已知成分:5-羟基-4',7-二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4',5-二羟基-7-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13β-乙酰氧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3β,28-二羟基-乌索-12-烯,β-谷甾醇,2-甲基5,7-二羟基-苯骈吡喃酮-7β-葡萄糖苷,正卅烷醇和正卅烷酸,另外,分得一种新的酰基间苯三酚类成分,命名为大叶桉酚乙,其结构为2-甲氧基-4,6-二羟基异丁酰基苯,并进行化学合成确证,大叶桉酚乙在管碟法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如松  曹巧巧 《化学学报》2009,67(10):1134-1140
从萝摩科植物海枫藤[Marsdenia officinalis Tsiang et P.T.Li.]的藤茎中分离得到四个C21甾体去氧糖苷(1)~(4). 通过化学降解和波谱技术, 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依次为: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烯-3β,5α,8β,12β,14β, 17β,20-庚醇 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1),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烯-3β,5α,8β,12β,14β,17β,20-庚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2),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 烯-3β,5α,8β,12β,14β,17β,20-庚醇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3), 12-O-烟酰基-肉珊瑚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 (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4). 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 分别命名为haifengtenoside A, haifengtenoside B, 3和4分别为已知化合物mucronatoside H 和 hainaneosides A, 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从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海参烷型皂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分别为3β-O-{2-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木糖-(1→4)-β-D-吡喃喹诺糖]-4-O-[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木糖}-海参烷-7(8),25(26)-二烯-16-酮(化合物1,命名为Holotoxin E1)和3β-O-{2-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木糖-(1→4)-β-D-吡喃葡萄糖]-4-O-[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木糖}-海参烷-7(8),25(26)-二烯-16-酮(化合物2,命名为Holotoxin E2).采用CCK-8法考察了包含上述2个新成分在内的共6个海参烷型皂苷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除Holotoxin E2外,其余5种化合物对MDA-MB-231(I...  相似文献   

19.
李中军  张三奇  王安邦  蔡孟深 《化学学报》1998,56(11):1128-1134
首次报道了苯丙素苷类化合物EutigosideA,即1-O-[2-(4-羟基苯基)乙基]-6-O-(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全合成。从四乙酰溴代葡萄糖出发,经过成苷、脱乙酰基两步反应,制备了2-对烯丙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采用酰氯法在低温下将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引入化合物3的葡萄糖6位,再经过脱烯丙基、脱乙酰基两步,便顺利地合成了天然苯丙素苷EutigosideA。以化合物3为原料,经过对葡萄糖4,6位亚苄基化、2,3位乙酰化、4,6位脱亚苄基、选择性6位乙酰化及4位引入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等五步反应,得到了保护的苯丙素苷(OsmanthusideA(10);但在NH~3/MeOH条件下脱乙酰基时,化合物10中的香豆酰基从葡萄糖的4位迁移至6位,最终又得到了EutigosideA。  相似文献   

20.
风毛菊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风毛菊中分离得到16种化合物,经光谱方法鉴定为山奈素-3-O-(6"-O-巴豆酰)-β-D-葡萄糖甙(1)、槲皮素-3-O-(6"-O-巴豆酰)-β-D-葡萄糖甙(2)、丁香甙甲醚(3))、山奈素-3-O-β-D-葡萄糖甙、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丁香甙、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β-香树酯醇棕榈酸酯、羽扇豆醇棕榈酸酯、羽扇豆醇乙酸酯、羽扇豆醇、β-谷甾醇、棕榈酸、二十四烷酸、二十六烷酸、二十五烷烃,其中(1)、(2)和(3)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