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肌红蛋白的同步荧光光谱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首次对肌红蛋白的同步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并对肌红蛋白荧光峰予以归属。当△λ为20nm时,308nm处的荧光峰主要为酪氨酸残基的贡献,很小一部分是由色氨酸残基贡献的;△λ为40nm时,分别在322和596nm处观察到两个荧光峰,322nm的荧光峰为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共同贡献,596nm的荧光峰则归属为肌红蛋白分子中血红素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肌红蛋白表面60位的Asp突变为Lys后对蛋白荧光强度的影响,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法和圆二色法对WT Mb及D60K Mb的结构及荧光光谱特性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D60K Mb的荧光量子产率远大于WT Mb。通过研究pH值和结构对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发现Mb 60位天冬氨酸(Asp)突变为赖氨酸(Lys)后,蛋白表面电荷发生改变,导致蛋白的荧光量子产率明显增强;同时使蛋白内部的芳香族氨基酸较原来更暴露,极性增强,激发态分子的去激发过程由原来的无辐射能量转移为主转变为辐射能量转移为主,最终导致荧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3.
铁-卟啉体系是生物体内众多重要氧化还原酶的活性中心。卟啉作为大环共轭配体,与中心铁原子的配位情况较小分子配合物复杂。其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表明该过程中存在许多带正电荷或自由基的铁氧复合物中间体,这些中间体的空间结构和其中心铁原子的氧化态变化情况难以用经典的价键理论或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进行解释,且核心中间体的形成机理因不同酶而异。基于对其结构与氧化还原机理的分析,对几个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较为简便的理解。以期对生物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生物有机化学与酶学的教学和科研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2,4-二硝基苯酚与肌红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2,4-二硝基苯酚与肌红蛋白结合生成基态复合物,导致肌红蛋白内源荧光的猝灭.测定了二者结合反应的物理化学参数,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二者之间以疏水作用力为主;并用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光谱法探讨了2,4-二硝基苯酚对肌红蛋...  相似文献   

5.
光谱法研究Cu2+与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CD)谱研究了Cu2+与肌红蛋白(Mb)的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 Cu2+使Mb的紫外吸收增强, 峰位蓝移, 说明Cu2+与Mb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Mb的特征荧光峰猝灭, 且随着温度升高猝灭常数Ksv降低, 表明Cu2+对Mb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由van′t Hoff方程计算出ΔH和ΔS分别为-11.60 kJ/mol和33.77 J·(mol·K)-1, 得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力; 并依据Fö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2.56 nm. 同步荧光光谱表明, Cu2+对Mb的构象产生影响, 使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下降. CD光谱测得加入Cu2+后, 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使α-螺旋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外-可见(UV-Vis)、常规荧光、同步荧光等光谱法研究了高铁肌红蛋白(metMb)与咪唑的轴向配位反应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metMb-咪唑配位体系的形成使得metMb的Soret带和Q带均发生红移;并对7位和14位2个Trp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还引起metMb活性中心铁卟啉597 nm处荧光增强,并且体系荧光强度与加入咪唑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由此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配位数、结合常数及热力学参数;metMb与咪唑配体之间的配位反应是按物质的量比1∶1进行的;温度升高不利于配位反应的进行;热力学参数表明,此配位反应是自发进行的,焓变是整个配位反应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贾涛  姜中兴  石闯  李早英 《有机化学》2006,26(2):223-227
以5,10,15-三苯基-20-(4-羧基苯基)卟啉和5,10,15-三苯基-20-(4-羟基苯基)卟啉为原料, 分别与N-(Boc-氨乙基)甘氨酸乙酯(3)及其衍生物4作用, 得到了两种肽核酸骨架分子键联卟啉化合物68.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均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及元素分析所确证. 目标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肽核酸单元分子的链接对卟啉分子的荧光波长和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红色荧光卟啉的合成、表征及光谱性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N,N-二苯氨基苯甲醛与吡咯在丙酸中回流直流缩合得到了一种新化合物四(N,N二苯基对氨基)苯基卟啉(TDPAPPH2)。通过元素分析,^1H NMR,IR和UV-Vis表征了其结构,该化合物能在红光区发射荧光。与无取代的四苯基卟啉(TPPH2)和相应的四氨基卟啉(TAPPH2)比较发现,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具有较大的吸收红移。结合该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用分子轨道理论对这种光谱红移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CH2Cl2为溶剂,通过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MATPP)与异烟酸直接反应得到一种不对称酰胺基卟啉配体(H2P),并合成了其锌配合物(ZnP),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加以确认.同时,结合光谱法初步研究了卟啉的自聚合性质.研究表明,紫外-可见光谱显示了卟啉的J-聚合特征,荧光量子产率由于自聚合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卟啉为荧光发色团,4-氯-7-硝基苯并-2-氧杂-1,3-二唑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较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近红外硫离子荧光探针,其结构经~1H NMR,IR和HR-MS(ESI)表征。该合成路线简短,后处理简单。以荧光光谱为检测手段,测试了该探针分子对硫离子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此探针不仅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且在1. 0×10~(-6)~7. 0×10~(-6)mol·L~(-1)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78 nm。  相似文献   

11.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差谱研究抗体-卟啉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eso-四(α,α,α,α-O-苯乙酰苯)卟啉与其单克隆抗体1F2结合后,产生显著的增色效应,反映了卟啉与抗体之间刚性紧密的结合,在抗体中的抗原结合部位存在芳香族氨基酸.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荧光猝灭法得到抗体抗原结合部位的芳香族氨基酸主要为色氨酸和酪氨酸,但酪氨酸的残基数要少于色氨酸.卟啉与抗体的结合比为1:1,解离常数(2.084±0.246)×10-10mol/L,可见卟啉与McAb1F2有很高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用硝酸铕、2-噻吩乙醛酸(HL)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合成了一种新型固体发光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分子式为EuL3TPPPO((H2O)2;在室温下测定了该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配合物中Eu(Ⅲ)离子的3个主要跃迁5D0→7F1,5D0→7F2和5D0→7F4分别位于593.4,618.8和699.4 nm.该固体配合物于室温下被紫外灯照射可以发出很强的红色荧光.IR光谱中2-噻吩乙醛酸在与稀土铕离子形成配合物后,vas(-COO-)由钠盐的1632 cm-1移至1612 cm-1,vs(-COO-)由1389 cm-1移至1409cm-1;vc=o(α-酮基)由HL的1654 cm-1移至1662 cm-1.配合物的vEu-o吸收峰出现在541 cm-1.在1HNMR谱图中,噻吩环上的3个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在形成配合物后移向高场;三苯基氧化膦中苯环上5种不同环境的质子的化学位移在形成配合物后向低场移动.TG分析证明,该固态配合物于空气中在常温至190℃以内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个大学综合化学实验——BODIPY基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对铜离子的检测。该实验是一个科研转化的大学生综合化学实验,内容包括3,5-二氯BODIY的合成、BODIPY基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以及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检测目标分子对金属离子的响应性。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BODIPY基荧光传感器这一科研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本实验综合了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学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建议纳入高年级综合化学实验课程。  相似文献   

14.
3,4-二羟基苯甲酸镉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酸镉和3,4-二羟基苯甲酸、2,2’-联吡啶合反应得到了配位聚合物[Cd(C7H5O4)2·(H2O)3·2H2O(1).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昌胞参数Z=4,a=0.78338(8)nm,b=1.98...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氢呋喃溶液中2-(2-氨基苯基)苯并噻唑(APBT)与四苯基卟啉(TPP)、四苯基锌卟啉(ZnTPP)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PBT可作为能量供体分子分别与能量受体分子TPP或ZnTPP构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APBT的作用将使TPP和ZnTPP的荧光增强.在此FRET...  相似文献   

16.
锌卟啉的合成及与咪唑类客体反应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一对手性丙氨酸,通过烷氧基侧链与卟啉环相连,合成了一对手性卟啉5-对(L-丙氨酰氧乙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和5-对(D-丙氨酰氧乙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及其各自对应的锌卟啉.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1 H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合成的自由卟啉及锌卟啉配合物进行了结构确定.此外,采用荧光光谱滴定实验研究了金属锌卟啉与咪唑类客体进行配位反应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咪唑类客体与手性锌卟啉相互作用时均具有荧光猝灭效应,金属卟啉的手性结构对该性质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卟啉类光敏剂与抗癌药羟基喜树碱通过共价键相连的四(对-乙酰氧醚-10-羟基喜树碱)苯基卟啉化合物. 通过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核磁氢谱和质谱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目标化合物中2种药物可能起到一定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硝酸铽、苯乙酮酸(HL), 2, 2'-联吡啶(dipy)、 1, 10-菲啰啉(phen)和三苯基氧膦(TPPO)合成了TbL3dipy(H2O)2, TbL3phen(H2O)2和TbL2(TPPO)2NO3 3种新型固态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IR表明, 配合物中羧酸根可能以单齿方式配位. 1HNMR显示, 苯乙酮酸根配位后苯环上5个氢原子的化学位移移向高场. 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 TbL3dipy(H2O)2, TbL3phen(H2O)2和TbL2(TPPO)2NO3最佳激发波长分别为361.0, 359.0和367.0 nm;分别以最佳激发波长测定了配合物的发射光谱, 配合物TbL3dipy(H2O)2, TbL3phen(H2O)2 和TbL2(TPPO)2NO3显示Tb3+离子的特征发射光谱, TbL3dipy(H2O)2和TbL3phen(H2O)2均产生四条谱带, 分别归属于^5D4-^7Fj(j= 6, 5,4,3)能级跃迁(TbL3dipy(H2O)2: 489.0, 545.0, 584.0, 620.0 nm;TbL3phen(H2O)2: 490.0, 544.0, 583.0, 620.0 nm);但在相同测定条件下, TbL2(TPPO)2NO3仅显示5D4-7F5(544.0 nm)能级跃迁光谱. 3种配合物中TbL3dipy(H2O)2发光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系列羟基苯基卟啉的合成及其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按等物质的量比混合两种醛, 采用一步法设计并合成出系列中位取代的对-羟基苯基卟啉, 产物经薄层层析分析表明: 包括六种卟啉配体混合物, 以中性氧化铝为固定相, 采用不同体积比的氯仿和乙醇为淋洗剂, 对六种卟啉配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用波谱方法对六种化合物的结构加以确认. 研究了六种卟啉配体的荧光光谱, 结果显示在440 nm的荧光强度很弱, 随着卟啉周边羟基的增加而增加; 在650 nm的荧光强度很强, 随着卟啉周边羟基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新型荧光试剂N-9-吖啶-α-氨基酸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正权  周运友  聂丽 《应用化学》2005,22(11):1258-0
新型荧光试剂N-9-吖啶-α-氨基酸的合成及表征;荧光试剂; N-吖啶-α-氨基酸; 合成;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