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現行高中物理課本提到,“螺紋截面是三角形的螺旋(即三角螺紋螺旋)的摩擦比螺紋截面是矩形的螺旋(即方螺紋螺旋)的摩擦大”,学生往往要问为什么?如果教师仅回答說,这个問題理論上比較深,在中学里不容易讲,学生会感到失望的。对于这个問題的解释,一般机械原理书中多半說成是:三角螺紋螺旋,比起方螺纹螺旋說来,好象摩擦系数μ变大为μ/cosβ了(β是螺紋尖角的半角)。这种說法,是从作用于螺旋的动力跟阻力的关系式得来的,仅是数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关於歐姆定律一節,也和電壓一樣是比較難講的部分,因為它是說明電流强度、電壓和電阻之間的关係的定律,内容是比較抽象的,茲就這一節的教学中應該注意的幾點提出個人的意見,供大家在研討這一方面的參考。首先,應了解歐姆定律是說明電流强度、電阻和電壓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它在初中電学中是比較深的部分;雖然學生從第一、二章已懂得一些關於電的初步知識和電流的基本概念,但這些都是比較新穎的知識,學習起來也不能一下就熟練。所以物理課本第三章為了講  相似文献   

3.
黄昆 《物理》1954,(12)
不以磁極概念為根據來講電磁學,是蘇聯電磁學教學内容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在蘇聯的大學普通物理教學大綱中以及在福里斯、季莫列娃的普通物理學、巴巴列克西的物理學教程等參考書中,論述電磁現象都不是從磁極的概念開始的。關於這一點它們和资本主義國家的書籍相比較,優越性是十分突出的。在资本主義國家的書籍中,我們也能够找到不從磁極出發來講電磁現象的例子,但是它們和蘇聯的書(特别是福里斯、季莫列娃的書)相比,就有根本的區别。這是因為资本主義國家的書在問題上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在全部的表述上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上並没有重視如何正確地認識磁性的本質這一根本問題。  相似文献   

4.
核質點無論是所謂“質子”的形態,或所謂“中子”的形態,那是可以找到的。在核中能够發生質點從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很自然地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是否在自由狀態下的質點也能發生同樣的轉變呢?能否觀察到質子直接轉變為中子或中子直接轉變為質子呢?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可以比較一下這兩種質點的質量的數值: 質子質量m_p=1.00756, 中子質量m_n=1.00893。这一比較表明,中子質量大於質子質量。再加上,陽电子質量也不是零而是等於0.00055原子質量單位。可見質子無法自变為中子和陽電子,如要使之轉變,則需消耗的能量应等於 (m_n+m_c-m_p)c~2=1.9兆电子伏特。在具有多餘的能量的核中,質子就能够從其他核質點互相作用的結果取得轉變為中子所必需的能量。但在自由狀態下的質子無處獲得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問:質量是100克的小石塊繫於绳端,在某一水平面內沿半徑是1米的圓周以1周/秒的轉速运动。如何計算(甲)向心力;(乙)绳的拉力?(見師範學校讀本物理學上册56页習题64) 答:有些同志認為這個题里所要計算的向心力和繩的拉力应當相等,其實不然。繫於繩端的小石塊B在某一水平面內沿圓周運動,伹繫这石塊的绳子AB却不能在這水平面內,而須跟圆的半径OB成一角度θ。因為如果绳子也  相似文献   

6.
問題解答     
《物理》1954,(10)
問:鋼能變成永久磁鐵,爲什麽鐵不能變成永久磁鐵? 答:鋼具有較大的矯頑力,而鐵的矯頑力較小,却並不等於零。所以以磁性而論,鋼與鐵的磁性基本上是相同的,不過他們的矯頑力大小不同。鐵加了碳即成為碳鋼,加了碳和鎢即成為鎢鋼,加了碳和鉻即成為鉻鋼,以此類推。由於這些元素的加入,鋼在平常温度之下就有可能在其內部存在着各式各樣的不均匀性,如晶體結構的不均勻,組織的不均勻,內脅强的不均勻,或磁性强弱的不均勻等等@些物理性質的不均勻都會增加鋼的矯頑力,在一定範圍以內不均勻的程度愈大,矯頑力也愈  相似文献   

7.
談談日光燈     
有些讀者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日光燈下揮動手指會感覺到有閃爍的印象。也許有人會這樣地回答:這是由於交流電的緣故,交流電電壓不是不斷在變化嗎?但是為什麽在普通燈光下沒有這種現象,而只有在日光燈下才有這種現象呢?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它說明了日光燈和普通電燈發光的機構的不同。普通用的電燈叫做白熾燈,它的作用是將燈絲燒得很熱,因高温而發出輻射。電流通過钨絲,電能就轉變成熱能,使鎢絲温度昇高。燈泡中是抽成真空的,熱的絕緣很好,熱的傳導和對流都很小,所以繼續不斷產生的熱都以輻射的方式發散到四周空間,也就是發生光了。  相似文献   

8.
4.全電路的歐姆定律在進而分析電流定律的教學問題中,我們將只較詳細地分析一下全電路的歐姆定律,因為這一部分的教學困難最大。如果有人問:‘全電路的歐姆定律的教學的困難到底是什麽呢?’我們的回答是:這個定律的教學的全部困難在於缺乏足够直觀的實驗基礎。關於這個問題,所有在實際中最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包括克拉屋克里斯在1950年第五期‘物理教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學的歐姆定律的教學’中所指出的教學方式,也包括沙哈諾夫在1951年第三期‘物理教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再論中學裏歐姆定律的教學’中所指出的教學方式,都建基於用間接的方法來證明這個定律,這對學生是很困難的並且不能使  相似文献   

9.
光柵的衍射現象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问题。这個問題的講述,不僅是在中學、就是在大學都要遭遇到相當的困難。教材的內容繁、授課的時間短,是發生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同學們学完以後,還經常感覺到許多的問題未能解决。本文特依據一般光学書籍上的材料加以整理,以備希望作進一步学習的同志們參考。根據我個人的、很不成熟的教學經驗,認为在講述干涉和衍射前,有幾個基本的物理概念(例如光程差和相干光源等)必須先使同學們徹底瞭解,因此本文的第一段就對於這些概念作一番较为深入的说明;干涉和狭糢的衍射是光柵衍射的基礎,所以在二、三兩段分别作了一個簡单的介紹;光栅方程和光柵衍射條紋的强度公式是光栅衍射现象的兩個主要問題,本文所討论的對象也只限於這兩方面,將在第四段内解  相似文献   

10.
早晚的太陽视像何以會變橢,何以覺得比正午大?早晚以外的太陽視像都真是正圓形吗?“近者熱、遠者凉”的說法,何以與地球距日遠近的情形相矛盾?這些问題的一部份,在天文學、氣象学、物理學和心理學里面早已間接直接多多少少的有些說明。這里參酌新舊說法,加入本人意見,把這些問題集中起來談一談。談法取以下的方式: 1.盡可能運用一些數字,希望把定性的常識的說明,弄成比較接近於定量的科學性的說明。 2.雖然力求運用數字,但也力求結合實際,以免把物理的說明完全搞成演證幾何習題的樣子。即使有了計算結果,還盡可能的舉出實測數字作證,或說出實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教本下册光学部分在§75漫反射一節中提到:“我們所以能够看見本身不發光的物体,而且从任何方向都能看見它,就是因为物体表面發生漫反射的緣故。”接着又提到:“如果反射面非常平滑,例如好的鏡子,那么光線在这面上任何部分的反射都不是漫反射,因此我們就看不見鏡子的面。”这一段確实比較难讲。在今年春季我校的教育实習中,不少实習生只能說出因為光照在物体的表面上向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在任何方向都能看見物体,而不能解釋為什么因為漫反射就能看見物体的表面。同時对於看不見鏡子的面这一點表示怀疑。本文想就这兩個問题來討論一下。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物理的教學中,講到力學中機械能守恆定律、動量守恆定律和角動量守恆定律的時候,我們對於這三條定律的適用範圍,往往不很强調或不很注意。我們摘引梁寶洪所譯的福里斯—季莫列娃普通物理學中的幾段有關的材料來看一下。在第一卷第66頁上有着關於動量不滅定律的敘述:“構成一封閉系統的各物體底動量底向量和,即這封閉系統底總動量向量,在整個的運動期間內保持不變”。而關於封閉系統的敘述則是“物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但不舆這系統外部的物體相互作用”。在93頁有着能底不滅和轉换定律的敘述:“對於一封閉的系統(外力之功等於零),當一切過程在這系統內部發生時,這系統底能量保持不變,在此情形下,能量可以從某種形式轉變為另一  相似文献   

13.
在物理通報1954年8月號和9月號上我們介绍了八個初中二年級上學期學生物理實驗的一些經驗,现在繼續介紹關於初中二年級下學期的兩個学生物理實驗的經驗,供同志們参考,並請指正。實驗9(課本第146頁) [說明]:通過這个實驗,使學生具體地體會到能量的轉換和能量守恒定律。本實驗的主旨就是為了說明熱水所失去的熱量慼恰好等於冷水、量热器及空氣等物質所吸收的熱量。不過这里对量热器和空氣所吸收的熱量並未計算,故仅將冷水所吸收与熱水所放出的熱量比較而已。当實驗結束後應結合課本所提出的討論問題,向学生說明冷水所吸收的熱量為什麼少於熱水放出的熱量,即結合實驗裝置指出兩項熱量差别之原因。例如,以黃銅製作的量熱器其質量一般約為80克,如使其升高20℃则需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瞬态测量技术对球型/椭球型凹陷冷却结构内的流阻性能和局部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凹陷深度与通道高度之比为0 2,凹陷投影赢径与通道高度的比为1。冷却通道的高度为10 mm,基于通道水利直径和平均速度的雷诺数为8500~51000。实验结果表明,充分发展段的球型凹陷的传热性能是光滑通道传热性能的1.45~1.55倍,而其摩擦因子是光滑通道摩擦因子的1.25~1.75倍;椭球型凹陷的传热性能比球型凹陷低4%~15%,摩擦因子高5%左右。本实验研究获得了球形凹陷/椭球型凹陷详细的局部传热性能分布,凹陷后半部分的传热性能明显高于凹陷前半部分的传热性能。球型凹陷的总体热性能参数比椭球型凹陷高约14%。  相似文献   

15.
有計劃地進行定期的階段復習(段落或單元復習),我們已繼績一年多了。經驗證明,這種復習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和學雙方都是有幫助的,而且這種幫助也决不是其他的教學活動所能取代。我們知道,課前的復習提問、講授新課時的有機聯繫舊教材、鞏固新課以及課後輔導、課外作業等,對所學的知識、技能和熟練技巧都起着復習和鞏固作用;但這些只有在通過這樣的階段復習之後,才能把知識綜合化、系統化起來,成為學生們牢固的知識。正如凱洛夫在教育學上所說過的:‘為了牢固地記住知識,必需定期地復習整個題目和段落,  相似文献   

16.
‘抛體運動’是生活經驗中常接觸到的一種運動形式,但是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這一課題的學習卻是比較困難的。現用課本把‘拋體運動’放在運動定律和運動的合成之後進行教學,是有其深長的意義的。但是叙述稍嫌簡略,因此在教學時,怎樣掌握教學大綱的精神,既不能把這一部分教材輕易地忽略過去,又要防止形式主義地向學生介紹空洞的結論,並須避免超出高一學生的智力範圍與數學水平而引用艱深的數學公式,這許多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這裏我們提出我們對進行這一課題教學的幾點意見,請同志們指正。(一) 首先說明我們對於‘拋體運動’在高一物理教材中所處地位的認識,和根據這些認識而確定的教學要求。‘拋體運動’是在講過  相似文献   

17.
关於“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茲就個人初步考慮到的一些問题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希望大家在參考之餘,展開討論,並給以批评和指正。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课本前幾章所講的是关於質點的動力学,從分析直線運动的現象開始,紧接着闡述運動定律和討論運动的合成,最後达到能量守恒定律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结論。本章所論述的,就力学的整個系統而論,則是所谓“剛體靜力学”。但本書並沒有引用“動力学”和“靜力学”等名稱,这是因為本章所給學生的是物理学中的力学基礎知識,内容比較簡單,方法也比較淺易,還不需要作“動力学”和“靜力学”的分類;而更重要的,則是由於這樣就能使学生對力學现象作全面的和聯繫的觀察與了解,把“靜”和“动”的相對意義與依存关系系統地統一結合在本書第一至第六各章之中。試看,在本章第一節(课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学第二册,流体力学部分中討論到了属于流体动力学的下列几个問題: (1)在管中做稳定流动的无粘滞性和不可压縮的流体在某处的速度与該处管之截面积成反此,即: V×S=常数这一結論,在流体力学中謂之連續性原理。根据該原理可知:在管之截面愈大之处,流体速度愈小,管之截面愈小之处,流体速度愈大。 (2)在管中做稳定的、流动的、无粘滞性和不可压縮的流体,在某点的压强与其流速有关。流速愈大,压强愈小,流速愈小,压强愈大。(但应当向学生交代清楚,压强与流速决非反比关系。)将此种結果与連续性原理联系起来考虑,我們可知:管之截面大处之压强較截面小处压强为大。  相似文献   

19.
在學習了全國中学教育會議决議關於在學校中各科教學應加强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以便使學生將來成為一個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全面發展的人材的指示以後,我檢查了自己的教學思想和在物理教學中貫徹勞動教育的情况,發現很多地方是違反了中學教育會議的精神的。經過學習,初步扭轉了這個偏向,找出了错誤的根源。並作了進一步的纠正。現在我願將我們在這一段物理教學中貫徹勞動教育的幾点心得和體會向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同志們多多指正。首先談談以往在物理教學中贯徹勞動教育的偏向。總的說來,對貫徹勞動教育的認識是  相似文献   

20.
《物理》1954,(9)
院系調整以後,北京大學普通物理教研室在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的方針指導下,通過實際教學工作,豐富了對蘇聯先進教學制度、內容和方法的認識,改進了我們教學工作。總的說來,1952年到1953年我們明確了實驗課程的目的性,並總結了實驗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初步經驗,關於這一部分的內容,去年暑假曾在北京召開的物理學會擴大理事會上作過報告,並在物理通報1953年11月號和高教通訊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1953年到1954年的過去一年中,我們進一步學習蘇聯,在物理專業一年級實驗教學中採用了學生預習制的蘇聯先进教學方法,採用的結果是比較圓滿的。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